如何在刑事政策中破除“刑法万能主义”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刑事政策由党和国家制定,作为刑事法的灵魂,对我国刑法的制定与运用乃至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全部实践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刑事政策必须受到刑事法的约束,因此在制定刑事政策中必须坚持必须刑罚谦抑原则来破除刑法万能主义。
  关键词 刑事政策 刑法谦抑主义 刑法万能主义
  作者简介:朱大甫,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代理审判员;杨莉,浙江工业大学2007级法学专业本科生。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小悦悦后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此事件一出,引发网友广泛热议,“见死不救”和“见危不助”行为入罪呼声十分高涨,更有人提出广州可以率先出台地方法规来规制见死不救行为。由“小悦悦事件”引起的道德问题刑法化争论,使得现代刑法中的刑法谦抑主义和我国法律文化中的刑法万能主义再一次展开了拉锯战。
  一、刑事政策界域
  (一)狭义与广义刑事政策说
  “刑事政策”首先由费尔巴哈提出,将其界定为“国家据以与犯罪作斗争的惩罚措施的总和”,是“刑法的辅助知识”。这是狭义刑事政策说,之后许多刑法学者都沿袭了这一学说,如我国刑法学者高铭暄也认为:“刑事政策是运用刑法武器同犯罪作斗争的策略、方针和原则,是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工作的灵魂。”而后刑事政策的界域进而扩大,指刑罚以及与刑罚具有类似作用的法律制度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法律政策,包含刑事立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刑罚执行政策。
  随着广义刑事政策说的发展,刑事政策的界域进一步扩展至一切与犯罪有关的领域。如法国著名刑法学家马蒂教授认为:“刑事政策就是社会整体据以组织对犯罪现象的反应的方法总和,因而是不同社会控制形式的理论与实践。”马蒂教授对刑事政策的界定无疑反映了广义刑事政策学说的最新发展趋势。与费尔巴哈的古典刑事政策相比,广义的刑事政策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扩展了:(1)从原来的国家扩展到社会整体;(2)从原来的斗争扩展到“反应”,除原有的事后被动的“反作用式的反应”外,再加上事先主动的预防性的反应;(3)从原来的犯罪扩展至“犯罪现象”,以包罗一切不符合规范的犯罪行为或越轨行为。
  随着从狭义到广义的变迁,刑事政策概念的作用界域不断扩大。随着现代社会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价值的变迁,刑事政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刑事法范畴,甚至超越了政治国家的法律范畴,而成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整体的有组织的对犯罪现象的反应体系。
  (二)广义刑事政策说是否等同于刑法万能主义
  德国刑事政策大师李斯特曾作出著名的论断:“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李斯特认为最广义的刑事政策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犯罪原因及刑罚的成效,并以此为基础而确立各种原理原则,国家根据这些原则运用刑罚及类似制度以抗制犯罪”。按照这种理解,刑事政策不仅包括犯罪原因及刑罚作用的研究,更涉及社会对策的研究。那么是不是说刑事政策可以将所有为人们所不满的社会现象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而处以刑罚呢?或者说等同于刑法万能主义呢?笔者认为,如此理解刑事政策的含义不但是歪曲了刑事政策本身的价值,也陷入了刑法万能主义的泥潭。
  刑法万能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刑法观念的主流之一,从古人所倡导的“以礼入刑”、“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等立法思想中就可见一斑。建立了新中国后,虽然建立了民主政权,认真清理了专制政权的法律制度中不适应新中国的部分,但是刑法观念与法律制度不同,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改变,传统刑法中刑法万能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仍根深蒂固。民众受旧的刑法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引起群众不满的行为而现行法律又无明文规定时,总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修改刑法,将该种行为定罪入刑。李斯特也对此评价说:“现代立法过多地使用了刑罚武器。”“无可忍受的刑法之通货膨胀”,是在现在社会中刑法万能论的表现,这是非常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我们应该有所警惕。
  二、如何在刑事政策中破除刑法万能主义
  那么,如何从刑事政策中破除刑法万能主义呢?首先,必须明确刑事政策的指导和调节功能。在实践刑事政策过程中,刑事政策的指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刑法的刑事政策化运动,即刑法的制定和运用受刑事政策指导。另外,刑事政策对刑事法律与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具有调控作用,其模式为“社会状况——刑事政策——刑事法律”,即以犯罪态势为核心的社会状况作为中性的客观事实,最终必须通过立法者的价值判断和政策选择,才能在刑事法律中予以反映。因此,刑事政策中的价值取向十分重要,这直接影响着刑法制定的价值判断。
  其次,正确理解广义刑事政策的含义十分重要。正如許多学者指出的,广义的刑事政策的对象过于模糊,与社会政策的界限难于界定,但是必须明确的是,社会政策的视角和理念只是认识和考察刑事政策的出发点和方法论基础,刑事政策关注的重点仍就是国家运用刑事法惩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践,不能将社会治理秩序的政策与刑事政策混为一谈。许多社会现象只能由普通的社会政策予以规制,而不能用刑事政策来规制。
  由此,我们也可以引出在刑事政策中摒弃刑法万能主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必须在制定刑事政策中坚持刑法基本原则之一即刑罚谦抑原则。
  三、刑事政策中的刑罚谦抑原则
  (一)刑罚谦抑原则渊源
  刑罚谦抑,是指严格限制刑罚,将其框定在必要的限度范围之内。刑罚谦抑思想源于贝卡利亚、边沁和卢梭等思想家的论述。在边沁看来,滥用之刑是指在不存在现实犯罪的情况下,或者恶性刚刚超过由附随善性所产生的可补偿性时适用的刑罚;无效之刑是指对那些对意志毫无效用而无法预防相似行为适用的刑罚;过分之刑是指对该行为可以通过更温和的手段,比如指导、示范等可以获得相同效果时而适用的刑罚;而如果刑罚之恶超过罪行之恶,立法者就是制造更大的痛苦而不是防止痛苦,是以较大恶之代价来消除较小之恶。这样的刑罚就是昂贵之刑。意大利刑法学者恩佐莫斯则将刑法的谦抑性或补充性形象地描述为:立法者“在日常生活的波浪中,听任各种行为在他脚下玩耍,他用懒洋洋的手将它们收集起来,只是当他感到无法忍受时,才把它们提升为犯罪类型。”这种刑罚谦抑的思想,是法治社会刑法的应有理念。   (二)刑罰谦抑原则在我国的确认
  在我国的法律文化里,一直有着重刑主义和刑法万能主义的传统,在刑事政策实践中也常滥用重刑来遏制犯罪,但是其现实效果却普遍不好。有鉴于此,我国有学者开始初步探讨根据刑罚的谦抑原则来划定犯罪圈。张明楷教授认为,根据刑罚的谦抑性原则要将某一行为规定为犯罪必须要符合下五个条件:一是其行为必须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且为社会绝大多数人不能容忍并要求以刑罚来规制它;二是只有动用刑罚才能充分保护法益,其他的制裁力量都不足以抑制该行为;三是动用刑罚规制不会对公民的自由权造成很大的限制;四是对该行为刑法能够作出客观的判定和公平公正的处制;五是动用刑罚能达到预防和抑制这种行为的效果。而陈兴良教授认为,国家如果要运用刑罚的手段来解决社会冲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其危害行为必须具有非常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二是对该危害行为,刑罚应当是无可避免的。
  四、如何在刑事政策中适用谦抑原则
  按照刑法的谦抑原则,刑罚是作为其他法律制裁手段不能达到规制效果时的补充手段,刑罚应当成为规制违法犯罪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能不用刑罚尽量不用刑罚,能少用刑罚尽量少用刑罚。刑罚手段在预防犯罪中,不论是个别预防抑或是一般预防,都是有着一定的效果和作用的,但是在实践中,刑罚的作用经常会被夸大,容易使人迷信于刑法,产生刑法万能主义效应。其实在实践中,刑罚的作用是相当局限的。在我国,刑事政策在反犯罪斗争的实践事实上严重背离刑法谦抑原则,而且在社会公众心里刑法万能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因此,确立刑事政策中的谦抑原则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在刑事政策中适用谦抑原则?
  首先,刑事政策对于刑事立法的选择必须合乎刑法目的。在现代刑事政策的视野中,人民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广泛权利和自由,但为保护公共利益与社会秩序,立法者在必要时制定刑法来限制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因此,惟有确实出于维护公共利益或社会秩序的需要时,立法者才能以刑事法来限制人民行使权利自由。在“小悦悦事件”中,如果贸然将见死不救行为入罪,剥夺或限制公民的自由,这无疑是不符合刑法目的的。
  其次,刑事政策对于刑事立法的选择必须有一定的比例。即为达到刑法目的而采取的制裁手段限制或剥夺法意的程度,必须与达成目的的需要程度成比例。根据比例原则,虽然立法者采取刑法干预方式可以达成立法目的,仍然应当考量侵害行为侵害何种性质的法益、侵害到什么程度,据此来决定是否赋予或者赋予何种刑罚。在“小悦悦事件”中,见死不救行为是明显的道德行为,并没有侵害任何法意,那么绝不容许由刑法加以规制。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过渡期,即从以政策治国的人治国家过渡到依法治国的法制国家,但不管是在过去的人治时代抑或是现在的法治化进程中,政策都是不可或缺的,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正如“小悦悦事件”中,刑事政策对于“见死不救”、“见危不助”行为的价值判断直接影响着这种行为是否入罪。而如果在刑事政策中适用谦抑原则,那么得出的结论将是符合现代立法精神的,也是防止刑法万能主义侵蚀刑法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苏俊雄,刑法总论,台湾:台湾大地印刷厂股份有限公司.1998.
  [2]高铭暄,王作富.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3][法]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著.卢建平译.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赵长青.刑法新观念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6][德]李斯特著.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7]林山田.刑罚学.台湾: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8][英]吉米·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9]朱华荣主编.各国刑法比较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10]陈兴良主编.刑法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1]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法商研究.1995(4).
其他文献
摘 要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4条规定了出现重大事由经法院判决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即婚内析产。该规定突破了夫妻共同财产只有在离婚时才能分割的传统模式,既保护了夫妻双方对共有财产的平等处理权,又挽救了婚姻。我国关于婚内析产的规定与大陆法系其他国家的非常夫妻财产制较类似,但条文较简单,体系不完备,有需要完善之处。  关键词 婚内析产 婚姻 非常夫妻财产制  作者简介:马海蓉,上海外国语大
摘 要 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给刑事被害人以有效和必要的救助,既是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也是司法文明的要求,然而现实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仍然面临重重困境。笔者所在A基层检察院对建立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 刑事被害人救助 检察院 国家补偿制度  作者简介:陈红,福建省明溪县人民检察院控申科长;杨文金、许志敏,福建省龙海市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本文以渔业协会为考察对象,认为当前渔业协会存在着功能相对单一、运行机制亟待完善、“政府依赖”明显、发展目标部分错位等问题;从个体渔民素质、渔协能力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制度变迁四个角度阐释渔业协会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政府、渔业协会、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海洋强国 海洋社会组织 渔业协会 培育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海洋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标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日趋增大,商标权利保护也愈加受到企业的重视。2008年,我国的商标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面对如此庞大的商标申请数量,我国现行《商标法》对商标申请程序显得过于繁琐;不仅使得商标评审机关不堪重负,而且对于保护商标权利人和经济发展极为不利。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正式启动第三次商标法修改,并在2011年公布了修改草案。在此次修改中,简化商标申请程序成为了一
摘 要 《侦查程序》课程是培养公安院校学员正确的侦查意识、侦查程序方法的操作性强的综合类学科。模拟训练教学系统可以直观性地指导学员正确运用侦查程序,摒弃错误的侦查程序;并能应对侦查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突发事件。  关键词 模拟训练教学系统 侦查程序 实训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 考核体系设计  基金项目: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侦查程序》课程模拟训练教学系统设计 立项批准号:2013
摘 要 伴随着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逐步形成和确立,对于量刑程序的研究也摆在了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的面前。如何在一次庭审活动中正确地界分定罪和量刑两个程序,让量刑程序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达到定罪和量刑程序的并重,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撑更需要司法的探索,而这其中证据规则尤为重要。在量刑程序中,量刑证据具有区别于定罪证据的特殊性,其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也当然地发生变化。量刑证据规则的确立不是打破既有规则的重构,而
摘 要 随着《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使得社会对劳务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更为关注。本文将劳动执法主要界定为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而本文所提及的劳动执法领域也仅限于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领域。履行劳动监察职权和劳动仲裁权限的主体是劳动监察员及劳动仲裁员,因而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应集中于劳动监察员与劳动仲裁员的渎职犯罪问题。  关键词 劳动 执法 渎职罪 法律适用  作者简介:蔡雄斌,宝
摘 要 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以下简称“主诉制”)是最高检1999年推行的六项改革举措之一,其目的是将检察机关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化为司法业务运作模式,将集体负责制转化为检察官个人相对独立负责制。本文结合我院的工作实际,将该项制度在改革过程中的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遇到的问题略作分析。  关键词 主诉检察官 办案责任制 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许晓君、郭晶晶,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
摘要: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一项住宅保障性权利,为了保障农民的生存利益,现行法律严格限制其流转。而宅基地使用权作为一项用益物权,从法理上讲可以自由流转而不受干涉,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化利用也需要其流转。天津“宅基地换房”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一种有益尝试,解决了小城镇建设的土地与资金问题,推动了小城镇建设步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但这种模式在推行过程中必须注意农民利益的保护
摘 要 自2008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8个省、直辖市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展开了关于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的大讨论。然而由于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处于试点阶段,理论基础和体制建设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其在试行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有必要对其性质、职能权限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行政复议委员会 独立性 司法性 专业性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