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电影对当今影像的启示与反启示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O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无声电影作为电影艺术发展的最初期,无论是科学条件,还是精细化的制作程度,都已经无法与今天相比,但是它也表现出与历史发展相同步的匹配性。时至今日,再次提起无声电影,它能否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创作借鉴?
  [关键词] 无声电影 卓别林 艺术创新
  不是军人,却荣获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没进过高校, 却接受了牛津大学学位;贫民出身, 却被英国皇室策封为爵士;被逐出了好莱坞,却获得了奥斯卡终身荣誉奖。这就是脍灸人口的、世界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流浪汉——夏尔洛形象的塑造者, 现代最伟大的电影喜剧大师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时至今日,无声电影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卓别林三个字却被大家牢牢地记住了。当再次提起,以卓别林为代表的无声电影对当今的影像是否可以赋予新的内涵与创作经验的时候,显然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从历史的局限性与艺术创作形式的突破出发,试图寻找电影艺术的新元素,及对当今影像的启示与反启示。
  一、历史的限制
  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艺术。在最初的时候,由于技术条件还不成熟,只能通过影像的方式向观众传达情绪与意感。可以说无声电影是电影艺术诞生初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是这样的表现形式肯定是存在先天性的不足。首先,缺少声音便是最大的障碍。一个影片如果没有声音是非常痛苦的。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疲劳,也给演员带来了压力。作为观众只能通过画面去揣测与摸索影片的涵义,而作为演员也只能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反复的动作手势去表现人物的面部特征与基本情绪。其次,无声电影只能通过象征、迂回、曲折、隐喻的方式表现细节。因为缺乏声音讯号的传达,所以只能放大图像的作用。没有语言的暗示,必然要通过符号化的暗示及象征的手法,将隐含的意思间接地表达出来。既然是间接的,观众在理解上也会表现出相匹配的模糊感。这种会意的理解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表现出距离感。即,今天的观众再看以往的作品,已经很难明白制作人创作的初衷。最后,无法摆脱重复、单一的基调。为了更好的传情达意,往往一个动作能重复好几遍,这样只能降低影片的深刻性。将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放大,可以说是无声电影的通病。但是,我们也应辩证地看待,无声电影存在诸多不足的同时,也表现出与历史发展相同步的匹配性,而且对后来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与创新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因为电影发展到后来,必须要对内容做出剪辑与重新的组合,才能在相同的时间向观众呈现更多的片段、意义与情感思想的表达。不管粗陋还是精致,无声电影首先在银幕上做出了尝试,这也是必须予以肯定的。
  二、艺术的创新
  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但卓别林试图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喜剧体系。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地反映了寓庄于谐的美学思想。所谓的“庄”指的是思想主旨的深刻与庄重;而“谐”则突显了表现效果的滑稽与可笑。在以往的艺术作品中,“庄”与“谐”总是形成一种对立的符号,似乎“庄重”代表着高雅的艺术形式,而“诙谐”却只能融于通俗的低级趣味。而卓别林尝试探寻一条新的艺术创作道路:重复夸张的动作只不过是将某些社会问题给放大化,在笑声的过后,看到的不只是生命的轻薄与无可奈何,更重要的是应当反思人性璀璨的光晕及其价值的无限崇高。卓别林的影视作品在带给人笑声过后,又让人心中留下隐隐的痛。正如《摩登时代》中的夏尔洛,由于上班时机械地拧螺丝,时间长了居然成为了惯性,以至他连人的鼻子和纽扣都忍不住要拧一下,似乎觉得好笑,但仔细想想,这不正是现代大工业生产中对人异化的结果吗?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不仅仅只能通过乞求式的怜悯与哭泣而发出声音,荒唐的行为、无趣的想法往往更让人引起恐惧与振奋。高度的喜剧往往影射事实的虚假,在愚昧中透视着人性的悲凉与沧逝。实际上,随着艺术形式的发展与深化,越发地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悲剧与喜剧、美学与丑学、崇高与卑微不仅仅是简单的断裂与对立,很多时候,往往以一种互补性的美学范畴而出现在观众的眼前,所谓的不和谐,也同样暗含着巨大的冲击力与高度的震撼感,只有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的表达中,才能迸发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与审美价值体验的穿透力。
  三、启示与反启示
  很显然,电影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影像动画、声效特技、还是演员的配合度,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技术水平,但是观众对待电影的热情度却在逐步下降。这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近年来,影片的数量在逐步增加,影片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第二,影片的功效作用在不断地扩大。有的是商业宣传片,有的是娱乐消费片,还有的是历史记录片。可以看到以宣教为目的的影片在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也在逐渐地下降,观众自然保持对影片品质的追求和对丑俗的拒绝与对立。第三,电影外化的功能被放大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力在逐渐下降。以往的影片,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反映时代的心声,容易与广大的受众群体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而现在的电影更加的注重科学电子技术的运用,反而忽视了文本的价值表现。换句话说:观众的视觉很享受,但内心很迷茫,往往并不清楚影片到底要表达何种意思。第四,观众自身产生了审美疲劳。20世纪初,无声电影可以称得上说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受众群体对它充满一种好奇感与期待感,再加上以劳动者的生活体验、残酷的社会现实为内容,很容易与大众形成一种亲近。而现在的有声彩色影片,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声效上,都下足了功夫,观众在众多的影片市场中形成了一种横向比较,当看到高制作的影片后,自然保持对同等类型影片的拒绝。实际上,无声电影如果再次出现在观众的视角中,已经明显感到不合适了。一旦出现了好的媒介方式、好的艺术形式,旧的方式就自然而然地就被替代了。所以,我们也不必要感到可惜与遗憾,应当记住的是,艺术传承的精髓是不该改变的。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产物,首先应当注重人的价值思考。只有提高了艺术本身的核心价值,才不会失去观众对它的追求与热爱。
  作者简介
  徐一民,男,1991年生,江苏盐城人,宿迁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文秘)(扬州大学联建)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看上去很美》以“小红花”为线索,贯穿起主人公方枪枪在幼儿园的生活经历,在叙述方枪枪对“小红花”态度变化的过程之中,逐渐将“小红花”所代表的美好的“荣誉”内涵消解了,不仅如此,影片还包含着另外一些更为深刻的引申内涵,实现了对“看上去很美”的多层次展现。  [关键词]《看上去很美》小红花 内涵    电影《看上去很美》由张元导演,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讲述了主人公方枪枪在幼儿园里
[摘要] 许鞍华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中引领旗帜的女性电影作者,以其细腻冷静的写实视角,关注着女性命运、社会现实和城市变迁,更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成功塑造了众多引人共鸣的女性形象。《女人四十》作为许鞍华第三阶段过渡期的代表作,虽仍旧延续了以往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关注社会底层人物,但却逐渐褪去了犀利激进的风格,转而以冷眼旁观的笔触为观众平静地娓娓道来平凡人物的生活细碎、离合悲欢,并最终破解困惑、唤醒希望的人
[摘要] 电影从卢米埃尔兄弟发展至今,主要分为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两大流派,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经典好莱坞与新好莱坞。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以及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之下,新好莱坞不断在现实主义以及表现主义两大方面探索新世纪电影美学,同时利用电影来融合世界各国文化,新好莱坞俨然已成为世界各国电影的先驱。  [关键词] 电影发展 经典好莱坞 新好莱坞  doi:10.3969/j.iss
[摘要]《Hello!树先生》中的主人公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村青年,在遭受到生活的困境后逐渐迷失于自己的幻想世界,在他幻想出来的这个世界中,他所有的愿望都得以实现,这样一个略显荒诞的角色下所呈现出的是浓重的存在主义的色彩,表达的是树先生存在感的缺失。影片与现实达成一种默契,树先生的世界反映的正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关键词]《Hello!树先生》 存在主义 存在感 象征 大众狂欢  由韩杰导演执
【摘要】Flash作为动画开发工具以它独特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中大型动画创作过程中。但是,在Flash动画创作过程中由源文件过大造成的工作效率低,动画质量不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设计者。Flash源文件优化过程贯穿于动画创作的每一个过程,需要创作者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动画质量为基本原则,有统一的合作规范和合作意识,时刻保持文件优化理念,掌握基本优化手段,具备了这样一组高质量的Flash源文件,Flas
[摘要] 动漫艺术大都是通过角色的表演进行故事演绎或以角色为代言进行信息传达的,所以造型设计在动漫作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道路,是既吸取美、日、韩造型的现代感元素,同时又能继承我国传统角色设计的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内涵,植入到我们当今的动漫角色设计之中,使之能够获得新生。    [关键词] 动漫 动画造型 传统艺术 现代感  doi:10.3969
[摘要]传播生态是一种以生态想象为逻辑根源的传播研究方式。将媒介形式置于一种与文化、社会、受众的互动状态中进行研究与考察是传播生态学的逻辑思路。在2011年,来自web2.0时代的网络冲击与来自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使央视春晚不得不改变姿态,开始寻找方法积极应对电视媒介生态的全新变化——通过电视传播范式的设置营造表达意义的“拟态环境”。而践行这一方法的手段便是将“草根”明星请上舞台。  [关键词]传播生
[摘要] 流亡是最悲惨的命运之一,它影响着知识分子思考的方式。《飞越疯人院》作为米洛斯福曼流亡好莱坞后的一部作品,不免带有浓重的流亡者话语特点。与周围环境相冲突的主人公和更为客观的视角都是米洛斯福曼流亡者思想的最好例证。  [关键词] 《飞越疯人院》 米洛斯福曼 流亡者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28    电影《飞越疯人院》是
[摘要] 电影兼具商品性与艺术性,同时又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如果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可以就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和效果分析这三个方面对《桃姐》这部影片叫好又叫座的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 《桃姐》 电影 传播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05  一、控制分析——“把关人”的现实思考  导演作为电影信息的“把关人”,在整个电影的制作上有着举足
[摘要] 根据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改编的同名电影中,主人公推销员萨姆沙在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形成大甲虫,公司和家人由此抛弃了他,导致他最终孤独痛苦地死去。“人”变形成“虫”这看似荒诞的变形却引发了众多评论家从不同视角出发的诠释与共鸣。“工业化”乃是“人”异化成“虫”的决定因素 ,因为“工业化”首先从身体方面将“人”异化成“虫”,继而又从精神方面将“人”异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