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时光里的移民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z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时十六岁,今已过不惑之年,回顾这些年里辗转南北东西、负笈海外,我有一种感触说不出来。曾在一次在旅店夜宿,想起自己的一些社会学杂文,欲搜集起来出版一本文集,该取何名?辗转反侧,忽然想到一个名字,即“重逢社会”。重逢是指空间上遇到了一个不同的社会,比如小时候的那个春天油菜花开满地、麦浪如海的乡村,与当下所在的身边到处都是麦当劳、肯德基店的美国南部小城,虽然人在社会之中,但遇到的已非面目一样的社会。在时间的意义上而言,“重逢社会”是指穿越时间的隧道,我们不知不觉中在一天天变化了的社会里生活。我们既是空间的移民,也是时间的移民。
  我的那些雜文不就是在不同时空下对社会感受的描述和分析吗?以时空不同的组合,我们一再地与“社会”重逢,但对重逢的“社会”也以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方知变迁已在其中矣。世界大流动的背景下,中国人也在走出乡土,我们的社会历经沧桑,旧面目中多了诸多新颜。这也正是认识当下中国社会最需要着力的地方,哪些变了,哪些没变,从社会结构到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逻辑,都需要做一番检讨。
  海外留学、工作十几年里,不知多少次与“社会”重逢,不管从中国返回美国,还是从美国回到中国,甚或在一个国家里旅行,所到之处皆“社会”,然而如同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每次相逢皆非同一个“社会”。看似相同,实则已有多多少少的改变。与社会重逢就像再次相遇旧相识,有一种说不出的欣喜与伤感交织的情愫。
  巴基斯坦作家莫欣·哈米德(Mohsin Hamid)2017年出版了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一路向西》(Exit West),也有人译为《出走西方》,成了《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畅销书,也上了前总统奥巴马喜爱的书单。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在时空流转中的移民和难民,书里有一句金句:我们都是时光里的移民(We are all migrants through time)。
  《一路向西》讲述的故事从一个没有具体年代也没有具体国度的城市讲起,如同《红楼梦》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一样,但所讲故事,如同当下世界正在发生,很容易让人想起近些年的叙利亚等国的难民。在那个时间、地点无考的城市里,两个刚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在夜校里认识了。男生Saeed有点传统而腼腆,女生Nadia大胆而勇敢,内战的爆发改变了原本理所当然的生活,生命没有了保障。于是,他们通过神秘之“门”开始了一路向西的难民生活,这座神秘的“门”是魔幻的关键。
  他们到了希腊的Mykonos岛,又到了伦敦住在被栅栏围起来的难民营,当地人与外来移民和难民发生矛盾与冲突,打架与斗殴。后来,两人又来到了美国旧金山北边Sausalito,通过神秘之“门”一路向西,也一路上充满着恐惧、悲伤、希望、绝望、疲惫以及渐行渐远的情感。
  作者哈米德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故事讲述方法,在Saeed和Nadia两人漫长的逃难过程中,作者另外铺设了一条线索,把环球不同地点的各色人等放了进去,核心都是生活与移民或者难民有关。比如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夜晚独自开窗睡觉的女子,墨西哥靠近加州边境的一个孤儿院里的“妈妈”,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独自喝酒的耄耋老人,摩洛哥某地不肯跟随女儿离开家乡的寡妇等等。书里有一句大概有类似移民经历的人都会有同感的话:离开成长的地方之时,就等于谋杀了留在成长地方的亲人。
  我还记得童年时代,家乡有迁民政策,男孩多的家庭往往被派上了任务,要迁走一家,到数千里之外定居。目睹过就要迁走时,移民者与亲人之间的悲伤离别。这种迁民还是有目的地的、有安排的、有生活经济补助,他们尚且如此,而难民则面对的更是无知无助不确定的未来。他们离开了家乡,那些留下的亲人是否还能相见都是未知数。Saeed的母亲就在内战中中弹身亡,其父亲留下来会如何,在进入那个魔幻的神秘之门时,谁也无法预料,简直就是生离死别的一幕。
  近日读到一篇考古学家的文章,写的是周灭殷商后对商人进行迁民的故事。那个历史久远的故事里的商民大概也如同难民一样被迁走,彻底瓦解了商的根基,奠定了周的八百年江山。
  人类自从走出非洲,一直在不断地迁移,做着自动的移民或者被迫的难民。
  摩西领导犹太人出埃及是一次人口大迁移的故事。不堪埃及法老的压迫,摩西在上帝的昭示下带领犹太人出埃及,要到那流着奶和蜜的上帝应许之地。那是一次艰难的旅程,《圣经》上专门一书为《出埃及记》讲述。
  大槐树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明初,朱元璋为了开发因战乱而荒芜的中原土地进行一次人口大迁徙,这是至今仍然穿越时光隧道、存留在人们集体记忆里的移民故事。在过去的一两百年里,闯关东、下南洋等等移民与逃难的故事更是多不胜数。
  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人们都是时光里的移民。不同时空下人们遭遇着似曾相识的社会,一再“重逢”,却似是而非,向往的是那流着牛奶与蜜的乐土,难舍的却是与故乡亲人的联结。
其他文献
说起中餐,我们会想到什么?我想要么是《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中记录的各色食品,要么就是以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等为代表的具有地域风格的特色菜系。但对于美国人来说,中餐代表的可能是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菜品:炒杂碎、左宗棠鸡、签语小饼、芥兰牛肉等,这与我们对中餐的认识大相径庭。自十九世纪中叶大批“金山客”进入美国以来,中餐在美国开启了自己的“文化苦旅”。特别是随着华人向美国移民活动的
老子一生下来,头发就白了。他在母腹中待了一辈子:七十二年,或者八十一年。这个怪胎寄身于《神仙传》一类仙话,从他落到竹帛上起,就成了“老”的标本。  老子的脸是中国最苍老的一张脸。  这张脸隐匿在字里行间,偶尔露出大眼睛、宽额头、方嘴巴、厚嘴唇,甚至两根鼻梁,但“生而白首”仍是这张脸最抢眼的特征——苍白的头发装饰了这张脸,也遮蔽了这张脸。  遮不住的是耳朵。在这张脸的两侧,两只长长的耳朵垂下来,透出
金理《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一书是非常厚重的,他显然是带着对二十世纪经验教训的浓厚关切,更带着对当下中国思想文化状况的敏锐观察,投入这项研究的。虽然他尝试着以历史化的方式来展开他的讨论,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全书,就会时时感受到他那些压在纸面背后的关怀。对“新名教”的种种危机的描绘,对不健康的思想方式的剖析,对所谓“做戏的虚无党”(鲁迅语)的警惕,是他从章太炎、鲁迅和胡风那儿打捞出的最高贵的精神遗产
午饭后,阳光明媚,竟让我觉得新冠病毒已被耀眼的光亮吓得瑟瑟发抖,四处藏匿,压抑已久的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户外嬉戏而乐了。妻说可以去拿酒精了,我说好的,回答得很干脆。从朋友那取完酒精,开车回到小区。在门口执勤的保安拿着白红相间的温度计,示意我停车,测了体温,问了句“找哪家啊?”“我就住在这,搞笑!”我当时脱口而出。  手握着方向盘,胸口还是隐约有点咕咚咕咚地跳,这是情绪激动的正常反应。心平气和回答保
杨静远与武汉大学渊源颇深,她的父亲杨端六、母亲袁昌英都为武大教授。自1929年9月,袁昌英带上年满六岁的女儿杨静远从上海来到武昌,她被聘为武大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开设“希腊神话”、“希腊悲剧”、“戏剧入门”、“莎士比亚”、“欧洲戏剧沿革”、“法文”等课程,与凌叔华、苏雪林并称为“珞珈三女杰”。杨端六于1930年8月到武大,任法学院教授,曾兼任法学院院长、商学系主任、教务长、图书馆馆长等职,主讲“工商
谷林作为周作人的读者,除了他的读书随笔写得极好之外,对于周作人研究,他也有两点特别的贡献,其一是他曾借抄过一份周作人的手稿《老虎桥杂诗》,后来出版社印此诗稿,谷林发现他存的手稿中的诗要多于已出版的,且后者尚有不少错讹之处,故而他曾寄赠出版者并让其得以完璧,可谓一件功德事情;其二则或不被人注意,乃是谷林曾从周作人处得赠过一册《过去的工作》和《知堂乙酉文编》的签名本,他将这两本书于1963年借给孙伏园
1951年,鲁迅七十诞辰,周作人在《亦报》上发表《园里的动物(二)》(1951年7月7日,署名十山),后收入《鲁迅的故家》(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署名周遐寿)。这是一篇典型的知堂式冷静风格的文字,看似平铺直叙,不动声色,但细细品味,其实别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深情寄寓在字里行间。这份深情是迟到的怀念,在兄弟失和近三十年后。  文中所谓的“园”,当然是百草园。园中最难忘的事,又怎能不是做孩子时兄弟一起
我从台北市来到湖北省随州市,参加这次“世界华人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节暨拜祖大典”,并应邀在“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名家论坛”讲演,感到十分荣幸。就个人而言,此行既是共襄盛举,又得以行动表达作为炎黄子孙之一的认同,极有意义。我曾多次参加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的活动,也两次到参拜黄帝陵,这次是首次参加纪念炎帝神农的活动,得以弥补之前的憾事。纪念炎帝的文化意涵  吾人纪念炎帝,当区别“人物炎帝”与“文化炎帝”
三、鲁迅:周树人的社会声望符号  1917年初,鲁迅向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二弟周作人,获得蔡氏应允。该年秋季学期,周作人正式入职北大,主讲欧洲文学史、希腊罗马文学史课程;次年,其在讲义基础上写的《欧洲文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颇得学界好评。随着周作人在北大站稳脚跟,鲁迅随之进入江浙籍的北大教授社交网络,尤以与章门弟子交往为密。1918年北大教授、《新青年》的实际编委钱玄同频频造访绍兴会馆,为“那
余光中展示“英诗班上最美丽的教材”  中国在一千年前开始有诗话,后有词话。自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至清代的《随园诗话》、《瓯北诗话》、《白雨斋词话》和二十世纪的《饮冰室诗话》、《人间词话》、《林以亮诗话》等。一般而言,诗话的特色是谈诗意、谈诗艺、谈诗人、谈诗事,篇幅可长可短,笔调不拘一格,却不必像现代学术论文那样附有详细注释和参考书目,那样讲究体例。词话也是如此。  余光中在其抒情、叙事、记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