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常,他的脾气比较好,但不知哪天哪件事触动了他,他就会突然间行为失控、大发脾气,表现出极其暴躁的一面。那么——
他没找到笔帽,就一下子崩溃了似的,把所有彩笔都摔到地上,这还不解恨,他还用脚愤怒地跺一跺
依依平时话不多,做事极有条理。韩老师发现,在幼儿园,他的东西总是放得整整齐齐。绘画课上,很多小朋友的水彩笔扔得东一支、西一支,绘画纸也被揉得皱巴巴的。但依依不这样。他总是用完一支就把笔帽扣好,再拿另一支用。他的绘画纸平展展的、文具盒总是摆在固定的位置。韩老师对依依的印象特别好,所以当某天依依忽然表现出另外一面时,她大吃一惊。
那天,依依在绘画课上发现自己的一支彩笔笔帽不见了,四处寻找。结果,他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仿佛一下子崩溃了似的,把所有彩笔都摔到地上。这还不解恨,他还用脚愤怒地跺地上的彩笔。但是因为力气小,他不仅没将彩笔一脚跺扁,反而弄得自己一个趔趄,几乎站立不稳。恼羞成怒的他抓住自己坐的小椅子,一把扔了出去。椅子落地,发出“咣当”一声巨响,把韩老师吓了一跳。没想到,平时表现最好的依依,此时居然成了小暴徒。四周的孩子吓得纷纷离座躲避,脸上露出恐惧的神色。
放学时,韩老师见到依依的妈妈王女士,便将依依的暴怒行为告诉了她。王女士表示,这不意外,因为依依在家时不时地也有这种表现。
因为平时对依依的印象太好了,韩老师对依依的暴怒深感震惊,就和王女士约了时间,想多了解一下依依。
原来,依依出生后开始是跟在父母身边的,但两岁时依依的爷爷查出了癌症,需要动手术、化疗,依依的奶奶为此长吁短叹、血压不稳。王女士和爱人为了照顾好两个老人,医院家里两头跑,平时还要工作,心力交瘁,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便把依依送回老家,请亲戚帮忙照顾。
大半年后,依依的爷爷做完手术病情稳定,奶奶也慢慢接受了现实,从悲伤中走了出来。王女士终于腾出手,把依依从老家接回身边。大半年不见,孩子长高了,但也沉默了,特别是刚接回来的时候,几乎不怎么说话,后来才慢慢好些。
3岁,依依上了幼儿园,读书认字都不差,而且小小年纪就爱整洁,东西放得很规整。平常,他的脾气比较好,但不知哪天哪件事触动了他,他就会突然间行为失控、大发脾气,表现出极其暴躁的一面,比如拍桌子、跺脚、扔东西等。
至于儿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激烈反应,王女士也感到难以理解。
幼儿需要安全感,而他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就是在大脑中对未来规划出固定的“路线图”——记录他认为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
韩老师和王女士相约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将依依的情况告诉我,并询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告诉她们,幼儿需要安全感,而他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就是在大脑中对未来规划出固定的“路线图”——记录他认为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包括许多细节。这种预期会给他带来确定感和可控感,一旦事情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发生,他大脑中的“路线图”就会破碎,他的世界就会暂时崩溃。这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会让他变得非常紧张、焦虑、不知所措,从而导致他大发脾气或者行为失控。
有大脑“路线图”失控问题的幼儿,通常在生活中循规蹈矩,不愿接受变化。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感,他会对成人提出的与他头脑中“路线图”不一致的要求和命令说“不”。
年龄小的时候,他可能会对什么时候洗澡、怎么切食物,以及睡觉前应该得到几个拥抱之类的细小事情极度敏感,并拼命地想让事情永远保持不变。
听到这里,王女士频频点头,说依依就曾因西瓜的切法改变而大哭大闹,但家里大人都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孩子爸爸还因此将孩子揍了一顿。
为让王女士和韩老师理解这类孩子的心理特征,我给她们讲了一个我接触到的案例。
晓宁是个3岁男孩,由奶奶带着玩玩具。奶奶对晓宁说:“我去接杯水。”晓宁玩得很专注,没听见。过了一会儿,他抬头一看发现奶奶不见了,马上哭起来,嘴里不停地喊奶奶。奶奶听到孙子的哭声,赶紧跑到孙子身边,可晓宁还是哭。这时孩子的爸爸走来不耐烦地说:“奶奶不是在这里吗?哭什么哭!”晓宁不仅没有停止哭泣,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就在大家深感奇怪的时候,我让奶奶拿着杯子跟孩子再说一遍:“我去接杯水。”然后出去几分钟再回来。果然,晓宁马上不哭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孩子哭不是找奶奶,而是他一抬头发现奶奶不见了,打破了他的预期。让奶奶重新表演一遍接水的过程,先告诉孩子“我去接杯水”,让孩子有个思想准备,然后看着奶奶离开,再看着奶奶回来,这时孩子大脑里的“路线图”恢复了,安全感回来了,孩子就不哭了。
教育者不要因此冷落或粗暴地批評他,反而要最大程度地接纳他,积极与他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抱抱他,给他更多的关爱
韩老师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看来,我误解孩子了,孩子根本不是小暴徒,而是内心的安全感不足。”
我点点头,并趁机给韩老师提了几点建议:
1.
他没找到笔帽,就一下子崩溃了似的,把所有彩笔都摔到地上,这还不解恨,他还用脚愤怒地跺一跺
依依平时话不多,做事极有条理。韩老师发现,在幼儿园,他的东西总是放得整整齐齐。绘画课上,很多小朋友的水彩笔扔得东一支、西一支,绘画纸也被揉得皱巴巴的。但依依不这样。他总是用完一支就把笔帽扣好,再拿另一支用。他的绘画纸平展展的、文具盒总是摆在固定的位置。韩老师对依依的印象特别好,所以当某天依依忽然表现出另外一面时,她大吃一惊。
那天,依依在绘画课上发现自己的一支彩笔笔帽不见了,四处寻找。结果,他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仿佛一下子崩溃了似的,把所有彩笔都摔到地上。这还不解恨,他还用脚愤怒地跺地上的彩笔。但是因为力气小,他不仅没将彩笔一脚跺扁,反而弄得自己一个趔趄,几乎站立不稳。恼羞成怒的他抓住自己坐的小椅子,一把扔了出去。椅子落地,发出“咣当”一声巨响,把韩老师吓了一跳。没想到,平时表现最好的依依,此时居然成了小暴徒。四周的孩子吓得纷纷离座躲避,脸上露出恐惧的神色。
放学时,韩老师见到依依的妈妈王女士,便将依依的暴怒行为告诉了她。王女士表示,这不意外,因为依依在家时不时地也有这种表现。
因为平时对依依的印象太好了,韩老师对依依的暴怒深感震惊,就和王女士约了时间,想多了解一下依依。
原来,依依出生后开始是跟在父母身边的,但两岁时依依的爷爷查出了癌症,需要动手术、化疗,依依的奶奶为此长吁短叹、血压不稳。王女士和爱人为了照顾好两个老人,医院家里两头跑,平时还要工作,心力交瘁,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便把依依送回老家,请亲戚帮忙照顾。
大半年后,依依的爷爷做完手术病情稳定,奶奶也慢慢接受了现实,从悲伤中走了出来。王女士终于腾出手,把依依从老家接回身边。大半年不见,孩子长高了,但也沉默了,特别是刚接回来的时候,几乎不怎么说话,后来才慢慢好些。
3岁,依依上了幼儿园,读书认字都不差,而且小小年纪就爱整洁,东西放得很规整。平常,他的脾气比较好,但不知哪天哪件事触动了他,他就会突然间行为失控、大发脾气,表现出极其暴躁的一面,比如拍桌子、跺脚、扔东西等。
至于儿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激烈反应,王女士也感到难以理解。
幼儿需要安全感,而他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就是在大脑中对未来规划出固定的“路线图”——记录他认为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
韩老师和王女士相约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将依依的情况告诉我,并询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告诉她们,幼儿需要安全感,而他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就是在大脑中对未来规划出固定的“路线图”——记录他认为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包括许多细节。这种预期会给他带来确定感和可控感,一旦事情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发生,他大脑中的“路线图”就会破碎,他的世界就会暂时崩溃。这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会让他变得非常紧张、焦虑、不知所措,从而导致他大发脾气或者行为失控。
有大脑“路线图”失控问题的幼儿,通常在生活中循规蹈矩,不愿接受变化。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感,他会对成人提出的与他头脑中“路线图”不一致的要求和命令说“不”。
年龄小的时候,他可能会对什么时候洗澡、怎么切食物,以及睡觉前应该得到几个拥抱之类的细小事情极度敏感,并拼命地想让事情永远保持不变。
听到这里,王女士频频点头,说依依就曾因西瓜的切法改变而大哭大闹,但家里大人都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孩子爸爸还因此将孩子揍了一顿。
为让王女士和韩老师理解这类孩子的心理特征,我给她们讲了一个我接触到的案例。
晓宁是个3岁男孩,由奶奶带着玩玩具。奶奶对晓宁说:“我去接杯水。”晓宁玩得很专注,没听见。过了一会儿,他抬头一看发现奶奶不见了,马上哭起来,嘴里不停地喊奶奶。奶奶听到孙子的哭声,赶紧跑到孙子身边,可晓宁还是哭。这时孩子的爸爸走来不耐烦地说:“奶奶不是在这里吗?哭什么哭!”晓宁不仅没有停止哭泣,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就在大家深感奇怪的时候,我让奶奶拿着杯子跟孩子再说一遍:“我去接杯水。”然后出去几分钟再回来。果然,晓宁马上不哭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孩子哭不是找奶奶,而是他一抬头发现奶奶不见了,打破了他的预期。让奶奶重新表演一遍接水的过程,先告诉孩子“我去接杯水”,让孩子有个思想准备,然后看着奶奶离开,再看着奶奶回来,这时孩子大脑里的“路线图”恢复了,安全感回来了,孩子就不哭了。
教育者不要因此冷落或粗暴地批評他,反而要最大程度地接纳他,积极与他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抱抱他,给他更多的关爱
韩老师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看来,我误解孩子了,孩子根本不是小暴徒,而是内心的安全感不足。”
我点点头,并趁机给韩老师提了几点建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