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历史性访问:加速拉美“向右转”?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3月20~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古巴和阿根廷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次访问无疑是“历史性”的,奥巴马不仅成为88年来首次到访古巴的美国在任总统,也成为20年首次到访阿根廷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虽然只到访了拉美的两个国家,但对整个拉美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古“框定”和解方向
  奥巴马访问古巴无疑在美国外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一次“外交破冰之旅”,它标志着美古关系正常化在外交层面已基本实现,正按照“框定”的方向朝着纵深拓展。鉴于这次访问的历史性,奥巴马率领的美国代表团可以用“声势浩大”来形容。除了美国“第一家庭”全员上阵,陪同人员还囊括了包括国务卿克里在内的多名内阁成员、23名国会议员、诸多商业巨头以及美国坦帕湾棒球队成员,总人数超过800人。在三天两夜的时间里,奥巴马出席了多场活动,两国围绕着政治接触、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三大方向对新型关系“布局谋篇”,并在经贸、医疗、农业、教育等多个领域达成了合作意向。这些成果不仅充分体现了两国关系“达到历史新高度”,还表明两国的“正常化红利”超越了外交层面,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
  利用访问古巴的历史性机遇,一方面,奥巴马总统巩固了“外交遗产”,收获了美古关系正常化的“果实”,为自己的历史定位加冕。奥巴马曾在《大西洋月刊》的一篇专访中,将“美古缓和”作为自己“头号历史遗产”和最能体现“奥巴马主义”的外交样板。在所剩无几的任期里,他既想推动美古关系正常化往前再走一步,确保这一进程不可逆转,又迫不及待想“创造历史”,成为首位到访社会主义古巴的美国总统。另一方面,奥巴马用成功访古回应了国内的批评和质疑,提振了民主党选情,塑造了崭新的国际形象。他向选民证明了推动美古缓和并非自己“突发奇想”或是“一厢情愿”,而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奥巴马推动了古巴这个“反美斗士”态度的转变,打破了一些人所谓的“古巴不可能与美国和平相处”的成见。他借助历史性演讲的契机,不遗余力地“敲打古巴”、推广美式价值观,回应了共和党对其“忽视民主人权”的批评。他利用国际媒体聚焦此次访问的良机,高调宣扬“此访埋葬了西半球最后的冷战残余”,呼吁国会“结束对古巴的制裁”,通过卖力表现向这个“昔日的敌人”展示出亲善友好的一面,使“奥巴马主义”再次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
  美阿关系“全面回暖”
2016年3月21日,在古巴访问的奥巴马遭遇尴尬一幕。

  奥巴马对阿根廷的访问同样充满亮点。相比于古巴之行的高调隆重,奥巴马在阿根廷更多地展现出轻松直率、低调务实的一面。奥巴马与阿根廷总统马克里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十分融洽”的交谈,对这位右翼总统上台后的内外政策大加赞赏,认为“阿根廷已经准备好扮演地区领导者角色”。他表示美国已经准备好与“处在历史性转变中的阿根廷”合作,将尽快建立起有利于阿根廷解决经济问题的自由贸易关系,支持其重返国际金融市场,在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平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和影响力。两国签署了涉及国家安全、司法合作、情报共享、促进投资与贸易、反洗黑钱和打击毒品及有组织犯罪等多项合作文件,还签订了在能源、基础设施投资、高科技、农业等领域进行合作的商业协议,价值超过25亿美元。此外,美国还承诺将在未来四年对阿根廷投资138亿美元。美国通过一系列“大礼”向阿根廷充分释放了善意,这对于执政不久、国内经济状况仍面临困难的马克里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增强了他的信心和勇气”。此次访问正值阿根廷“肮脏战争”(1976?1983年)爆发40周年,这场战争是阿根廷右翼军政府针对异见人士与游击队发动的镇压行动,美国在背后予以了支持。奥巴马与马克里共同出席了悼念仪式,奥巴马发表了演讲,检讨了当年美国的政策,宣布将解密相关档案,欲解开阿根廷民众对这段历史的心结,向新政府释放善意。
  阿根廷与美国的关系可谓是“一波三折”,如今又走到了一个重要节点。从冷战末期至上个世纪整个90年代,阿根廷的梅内姆总统在外交上奉行亲美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全面配合美国,被美国称为“亲密盟友”,阿根廷一度成为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战略支点国家。在德拉鲁阿执政时期(1999?2001),阿根廷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见死不救”、“釜底抽薪”的做法加剧了这场危机,盟友关系出现裂痕。在杜阿尔德政府(2002?2003)执政时期,阿根廷开始调整对美政策,努力降低与美国的结盟程度,对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持反对态度。到了左翼领导人内斯托尔·基什内尔(2003?2007)与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2007?2015)执政时期,阿根廷开始增大与拉美左翼国家的合作,强化与查韦斯的关系,阿根廷逐渐成为拉美地区重要的左翼力量,美阿关系渐行渐远、日益恶化。2015年年底,右翼领导人马克里上台后,全面调整了内外政策,在外交上重回“亲美”路线,被奥巴马视为两国修好的重要契机。借助此次访问,美国与阿根廷的关系“重修旧好”,实现了“全面回暖”。
  美拉关系悄然转变
  2008年奥巴马上台后,在第一任期由于忙于内政外交“忽视”了拉美地区。而在此期间,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共同市场逐渐成型,拉美各国与西半球以外的国家合作增多,对美国的经济依赖大幅减弱,地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幅增强。美国战略界深感“正在失去拉美”,呼吁奥巴马应该重视自家的“后院”。
  在第二任期,奥巴马开始调整政策,努力强化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加大了对拉美的外交投入力度。2013年查韦斯总统去世、拉美左翼力量“群龙无首”的局面,为美国提供了“趁虚而入”的良机。美国一方面加大了对左翼国家的政治干预,积极扶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右翼势力;另一方面着力重塑自己的地区形象,柔化霸权姿态,竭力推动拉美政治从左向右转。
  此次奥巴马访问阿根廷主要是出于扶持拉美右翼势力的考虑。马克里在阿根廷大选中获胜是拉美政治版图此消彼长的“分水岭”,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根据媒体披露,马克里在去年参加竞选时就得到了美国全方位的支持,此次奥巴马又通过国事访问为他撑腰打气,用意不仅在于转圜美阿关系,更是在向拉美的右翼势力“作秀”。而缓和美古关系则主要出于改善地区形象的动机。虽然美苏冷战已结束多年,但美国和古巴相互对峙的局面却一直没有被打破,美国对古巴政权的敌视、孤立和制裁一直在延续,古巴问题已成为美国与拉美国家重建信任的重要障碍。通过外交调整,与古巴恢复关系,奥巴马移除了美拉关系中的重要障碍,并向拉美各国传递“信号”——美国对“敌人”会不计前嫌,期待与各国成为新型伙伴。
  胡萝卜背后,大棒仍在
  2014年年底,美国国务卿克里曾发表演讲,称“门罗主义”已经彻底结束,奥巴马的这次访问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但在光鲜靓丽的言辞背后,一些忧虑也隐约可见:美国对古巴的制裁法案仍然没有废除,对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的占领仍在继续,意图颠覆古巴政权的各种宣传机器仍在运转。美国与古巴缓和关系的同时,对委内瑞拉的孤立和制裁却在不断加码,颠覆马杜罗政府的动机显而易见。在奥巴马访问热潮的背后,美国霸权的影子仍若隐若现,美国仍在干涉拉美各国的内政,只不过方法在“由硬变软”,方式在“由明转暗”。
  古巴前领导人、反美斗士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奥巴马到访之后发表了一封名为《兄弟奥巴马》的公开信,在信中他提到:“奥巴马在演讲中使用了最甜蜜的措辞,让我们忘记历史、展望未来,然而,我们所有人在听到这些话时都有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在持续了60年的贸易禁运之后,我们如何面对那些在雇佣兵袭击古巴船只和港口时死去的人们?那些被引爆的飞机里的乘客?(美国中情局为刺杀卡斯特罗而制造的空难)”。在阿根廷纪念“肮脏战争”爆发40周年的游行队伍里,也打出了“阿根廷不会忘记”的标语——不会忘记美国为了控制阿根廷而支持独裁军政府,不会忘记这位“盟友”曾在阿根廷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抛弃了他们。
  可见,拉美国家没有放松对霸权主义的警惕,奥巴马的历史性访问并没有驱散历史的阴云……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肯尼亚近日在首都内罗毕国家公园销毁105吨象牙及1.3吨犀牛角,销毁象牙数量创肯尼亚历史之最。  据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介绍,这次销毁的象牙和犀牛角来自8000多头大象和300多头犀牛。肯尼亚总统肯雅塔表示,销毁象牙将进一步坚定肯尼亚彻底消除非法盗猎的决心,并将不断推动全球全面禁止象牙贸易。  据官方数据,从2002年到2011年,非洲野生大象数量减少62%,仅2010年到2012年就有10万头大
2011年11月13日杜昂山素季被释放后,在其寓所门口接见支持者并发表演讲,站在其右手边的男士就是吴廷觉(也有译为丁觉),只是他当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但就是这位多少有些神秘的男士2016年3月15日在缅甸联邦议会高票当选为新总统,他也是自1962年以来缅甸第一位完全意义上的民选总统。正是因为过去鲜为人知,所以西方媒体中出现了他是杜昂山素季“司机”的乌龙。那么他真正的面貌如何,为何能获得杜昂山素
【英】《简氏防务周刊》2016年7月    7月6日,英国官方公布了《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又称《齐尔考特报告》)的最终文本。这份长达260万字的报告将伊拉克战争定义为“完全错误的入侵”,并批评了英国军方及外交高层的决策机制。在英国现代史上,从未有过如此规模的行动被官方调查贴上“失败”的标签。  报告指出,英国在伊拉克的行动造成179名英国士兵牺牲,约13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并且没有实现预定目标。
应柬埔寨王国国王西哈莫尼、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总统哈米德、印度共和国总理莫迪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13~17日对柬埔寨、孟加拉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印度果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  10月13日,习近平在金边同柬埔寨首相洪森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加快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制定并实施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规划纲要,采取措施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加强在产能、投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能源
从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观光探亲以来,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深入,已有超过32万对跨越海峡的爱情开花结果。在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前,“通婚”这一先于“三通”开始的“第四通”早已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连接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老夫少妻的老兵婚姻  20多年来,两岸婚姻的发展和变迁折射出时代光影的变化。最早的两岸婚姻是从“老兵婚姻”起步的。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人民
2014年4月2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5比4的判决结果,判定“麦卡琴诉联邦选举委员会”一案中的麦卡琴一方胜诉。作为以判例法为原则的国家,“麦案”的判决推翻了现行法律为个人竞选捐款设置的总额上限。早在2010年,联邦最高法院就曾在“公民联盟诉联邦选举委员会”一案中做出了支持公民联盟的集体判决,导致了所谓“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在2010年中期选举和2012年总统大选中大行其道,极大地扰乱了美国政治生态
“如果说现在还有人有充分的理由想加入欧元区,那就是在布满积雪的维尔纽斯,裹得严严实实躲避严寒的民众。”2015新年伊始,《纽约时报》这样评论。1月1日午夜,立陶宛正式采用欧元作为流通货币,继波罗的海邻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之后,成为欧元区第19个成员国。  在欧元区似乎即将再次因希腊而爆发生存危机之际,立陶宛的加入意味深长。对这个波罗的海边的东欧小国来说,加入欧元区是一个经过了漫长等待后如愿以偿的结
正如缅甸总统府政权移交委员会秘书吴佐铁所说,巩发党把国家权力移交给民盟是缅甸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政党轮替和政权和平交接,这在缅甸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缅甸1948年独立到1962年军人发动政变,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及从中衍生出来的联邦党赢得了历次大选,所以没有出现政党轮替。1962年至2010年是军人长期执政,期间1990年虽有过大选,但军人并未将权力移交给胜选的民盟。2
2016年6月6日,印度总理莫迪抵达美国,开启上任以来的第四次访美之旅。此次三天访美行程中,莫迪除了与奥巴马总统进行第七次会晤,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国家公墓敬献花圈,最耀眼的安排是在美国国会众参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由此莫迪成为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印度总理,前四人分别为拉吉夫·甘地(1985年)、拉奥(1994年)、瓦杰帕伊(2000年)和辛格(2005年)。印美战略合作定位更明确
乌克兰危机已将近一年。该国常被誉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地理断层,是一个假想整体的两部分之间的鸿沟。乌克兰在争取加入北约态度上的反复变化,折射出俄美为地缘政治争斗而展开的战略博弈。  申请加入,突遭搁浅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继续挤压俄罗斯,加紧发展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把独联体第二大强国乌克兰作为工作重点,竭力给予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乌克兰充当了北约在独联体国家的“总代表”。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