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右”、“文革”漫画和著名的《百丑图》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辞海》对漫画的解释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这一解释是中性的,如果考查漫画在中国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漫画其实还有其他功能,比如在政治运动中漫画就曾经起到过巨大的暴露、讥刺和攻击的作用。
  
  一、“反右”及“文革”中的漫画
  
  在中国,漫画是一种常见的意识形态斗争工具,“反右”时期《时事手册》上就有《右派百丑图》。到了“文革”时期,从丑化国家主席刘少奇到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以及无数的“走资派”)的漫画,以极快的速度传开,表现形式更加粗鄙化了。也正是因此,曾经创作了一些“政治漫画”的艺术家们后来格外痛心疾首。比如五十年代的胡风案,漫画家方成和钟灵一起画的“政治漫画”,把胡风描绘成“反革命小丑”,胡风平反后,钟灵忏悔,写了一篇《愧对胡风先生》。他说:胡风主编《七月》时,钟灵曾得到过他的热情鼓励,刊登了他所创作的漫画。可是胡风被批判的时候,钟灵却害怕自己因此被划为“胡风分子”,“为了表明要与胡风划清界限,自己便积极地创作批判胡风的漫画,借以洗刷自己。”
  与钟灵相同的还有漫画家庸非。他在一篇《一张旧作引起的困惑》的文章中说:当年批判胡风,他认为“胡风既然是集团性反党,就是十足的反革命,反革命就是蒋介石,当时我就是用这种简单的推理”,画了一幅《圈套》的漫画,刊登在《浙江日报》。后来庸非颇有感触地说:“画了几十年的漫画,似乎有一种‘鼻子让人牵着走’的感觉,牵着走正确路线,漫画就能发挥匕首、投枪的作用,搏杀敌人;牵着走错误路线,漫画就成为李逵的双斧,不分是非,砍伤自己人。我们通常讲画漫画应有社会责任感,如果把错误当成正确时,岂不是社会责任感越强,而漫画的负效应越大。如今,左的年代或许一去不复返了,但在针砭时弊中,仍然有个判断是非的尺子,是独立思考还是人云亦云?”
  胡风案之后是风暴更猛的“反右”运动,“政治漫画”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1981年全国政协为在“文革”中去世的著名女记者浦熙修补开追悼会,漫画家毕君武因事不能与会,特意给治丧办公室写来一封信,并请转告浦熙修的家属,他说:“五七年反右时,我曾画过一幅漫画讽刺过她,这张漫画现在认识是错误的,也是不应当的,此事压在心头,趁此机会,只好向她的家属表示道歉了。”华君武所说的那幅漫画,就是1957年7月6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的《浦熙修自我检查》,画面上浦熙修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琵琶上还写有“罗隆基立场”五个字。
  “文革”中漫画创作的高潮,则是伴随着“文革”的几个重要过程出现的,分别有这样几个时期:
  
  一、1966年“文革”全面发动后到“文革”自身出了问题(“无产阶级司令部”出现了裂痕,“革命群众”组织内部发生了内讧)之时。这时的漫画表现对象主要从是中央到地方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和“走资派”、“牛鬼蛇神”,其中主要以丑化刘少奇、邓小平等“走资派”为重点,画面的中间往往是坐着“敞篷轿”的刘少奇,而周围抬轿的、鸣锣开道的、打旗摇扇的、舞枪弄棒的、跑腿跟班的,全都是所谓“刘邓司令部”从中央到地方的干将,如邓小平、彭真、陶铸、刘澜涛、杨尚昆、陆定一等,凑齐一百人,以应“百丑图”之名。
  
  二、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自我爆炸后。很快,林彪集团的成员就成为漫画所表现的主要对象,此后“批林批孔”运动中,孔子和历代儒家也成为漫画所抨击的主要对象了。
  
  三、“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复出的邓小平和以他为代表的党内纠左势力的领导再度成为漫画的矛头所指,尤其是“四五”运动后,漫画中还出现了邓小平与纳吉并列的奇观。当时许多漫画作者被命令画这类漫画。
  
  四、粉碎“四人帮”时。“四人帮”被粉碎,人们用漫画将长久压抑的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仅以上海为例,当时“浦江两岸,漫画如潮”,上海画院、上海美术设计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学校和工艺美术学校的美术家和师生们都热情高涨地投入了创作漫画批判和揭露“四人帮”的浪潮中,他们先后创作了千数以上的作品,出版了数十万套漫画。那是一个人们开怀大笑的日子,漫画的功能被彻底调动起来了。随着“文革”的结束,以1977年2月在北京举办的《热烈庆祝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为标志,漫画走完了它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二、“批刘”漫画和《百丑图》
  
  在“文革”发动之后不断地“大批判”中,各地红卫兵和造反派在大字报和小报上连篇累牍地刊登中央、地方及本单位“走资派”的“罪行录”。尤其是1967年8月在康生主持下,以中央的名义发出《关于在报刊上点名批判问题的通知》,各省市自治区的报刊开始公开点名批判了一大批党政军领导人中的“走资派”之后,造反派更是借助于漫画对他们进行诽谤和人身攻击。这其中尤以对刘少奇的“批判”和丑化最为疯狂。如“红卫兵”组织出现最早的清华大学,清华“井冈山”的小报就曾连载有长篇连环漫画《新编西游记》,把“五大学生领袖”之一的蒯大富描绘成“孙悟空”,王光美则成了“白骨精”,至于运动之初的工作组,则是压制造反的“唐僧”,造反派的对立面,保“走资派”的“保皇派”则成了“猪八戒”。
  当作为“文革”导火线的“五一六通知”发表后,“中国的赫鲁晓夫”刘少奇——“红太阳”毛泽东身边的一颗罪恶的“定时炸弹”随即受到狂潮般的“批判”,美术界迅即用漫画的形式对其加以丑化。1967年2月,北京天文馆举办了一个“彻底砸烂刘邓反动路线漫画”的大型展览,而当时在各地不断涌现出的漫画画刊也充满了“造反”和“批判”的话语,比如1967年1月7日由“首都革命造反派漫画千钧棒协会”创刊的《千钧棒漫画》就在序言中称: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光辉普照大地,深入人心,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则土崩瓦解了,奄奄待毙。革命造反派夺权斗争胜利的号角吹响了!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末日来临了!我们的《千钧棒漫画》就在这大好形势下诞生了!它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抡起千钧棒,彻底摧毁刘、邓反动路线,砸烂美帝、苏修及其一切反动派的狗头,把旧世界批个落花流水,杀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我们必须坚持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的《千钧棒漫画》是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手中强有力的武器之一,它是一面照妖镜。一切牛鬼蛇神都将在这面镜子下魔形毕露,无处藏身,然后当头一棒,打它个粉身碎骨。革命造反派的战友们,行动起来吧!拿起画笔作为刀枪,投入向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总攻击,在激烈的战斗中,及时创作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品,让我们更
其他文献
在许许多多时刻,色彩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一件重要事情。通常人们不能穿上大红衣服出现在葬礼上,灰暗的色彩在喜庆的场合也不受欢迎。这些时候,色彩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颜色。对一个色彩的选择传播着重要信息,所发挥的影响超乎想象。常识的约束力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塞尚说:“色彩是我们的大脑与宇宙相会合的地方。”  关于画家和科学家对于色彩的研究,接受过普及教育的人们大多有所了解,比如三原色,比如冷色与暖色两大
《人间词话七讲》集合了叶嘉莹先生有关静安词论的演讲撷英。此集的发行,距《人间词话》问世已有一百余年,围绕着古典诗词耐人寻味的种种声情美感,两位词学大师展开了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  每一位作家都在等待与之精诚相契的理想读者,每一部书都在等待心领神会之后的经典解说——既无阿谀,亦非附和,而是晓其隐衷、发其幽微的睿智阐释。王国维其人其作与叶先生的因缘际会,或可如是评述。从少女时代初读《词话》的朦胧悸动,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抗日战争,是对中国历史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尤其是孩子们已经不再了解那段历史,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抗战的印像多停留在课本里的一些片段以及许多“抗日神剧”的娱乐化场景。如何让今天的人们,尤其是今天的孩子了解那段历史?当看到《神圣抗战》纪念版的时候,我知道,我的疑问有答案了。  《神圣抗战》是一部被誉为“常青树”的抗战题材作品,最早问
苗族是一个极其古老的民族。和黄帝在涿鹿大战的蚩尤,就是苗族的英雄祖先。苗族的历史至少和汉族差不多长吧,很可能比汉族还要古老。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曾经“九战而九不胜!”说明黄帝打了九次败仗,蚩尤打胜了九次。当时蚩尤族的生产生活其实比黄帝族要先进不少。  在汉文的古籍中,往往把蚩尤描写得非常可怕,“蚩尤”这两个字就是“可恶的虫子”的意思,古书上说他们“八十一个兄弟铜头铁额”,还说他们“食砂石子”。其
《思痛录》是我2013年阅读的最为厚实、深刻的两部书之一(另一部是《古拉格:一部历史》)。其实,这书早在十五年前我就读过。但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增订纪念版”,加进了《思痛补录》11万余字,实是一部几乎成倍增幅了的新书,内容更为丰富。  作者韦君宜先生是我尊敬的、心地坦荡的著名文艺家。她这部以自己从风雨艰险残酷磨难的人生历程中醒悟过来的良知,客观冷峻地拷问历史,拷问自身灵魂的痛定思痛
老舍先生的195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同一般,宛如是一个生命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在他的一生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开局    老舍先生是1949年年底才由美国回来的。离开美国西海岸的日期是1949年10月13日,到天津的日期是12月9日,途中走了整整58天,差不多两个月。到北京已是12月13日,错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不过,总算是回到了祖国,回到了自己可爱的故乡北京。算下来,他离开
周喜俊的文艺作品形式多样,有曲艺,有故事,有戏剧,有小说,有电视剧本等。尽管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这些作品都呈现出一以贯之的鲜明特色:主题清晰、明确,主人公泼辣能干,富有鲜明的道德指向,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精神,产生的是一种引人向真、向善的艺术力量。  周喜俊的文艺创作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艺从哪里来”,二是“文艺为谁而写”。对于第一个问题,周喜俊的回答简洁明确: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纵观周喜
以赛亚·伯林在《未完的对话》中写信给贝阿塔:“我认为我持有某种立场,我想,你是完全把握住了这个立场的。”我在阅读朵渔随笔集《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过程中,时时被渗透在文字中的某种立场所打动,它清晰,坚定,光一样行走在词语之上。我感受着那种立场给予文字的底气和自信,也享受着被遮蔽着的心灵不断被打开的快乐,一些模糊的自我意识因为获得一种信念和拯救的力量而得以确立。  ·Ⅰ·  “1825年冬天的
昆曲传人张卫东新近出版通俗戏论《赏花有时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一本薄薄的小书,却不掩其中对于昆曲的大论,为我们呈现的是昆曲大象真美的声味世界。  这本书,对于一般读者是部通俗的戏论读物,对于中国的戏迷和戏曲表演者来说,张卫东“有时”与“有道”,他这种呈现昆曲原生态的琐谈,却为钟情于中华精粹人文雅唱的人,打开一扇真正认知昆曲的大门。  “——在萨满教跳神活动开始之前,乾隆帝要坐在坤宁宫的大炕上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河南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河南当代诗词选》和《河南当代诗词选(续)》两部大书,共收入作者900多位,诗词3000余首,总字数近百万字。两部大书集中展示了河南当代诗词的创作成果,洋洋大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了诗坛的另一道景观。  中国是诗国,河南是中国诗歌的原乡。《诗经》作为六经之一,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学生的教材,历经两千多年之久。这个现象在世界各国找不出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