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章上的艺术人生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8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的一块橡皮上竟能雕刻出各式精美的图案!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实验中学橡皮章社团的同学们,就拥有此项技艺。此时橡皮是一种载体,一经他们精雕细琢,便化身为别致的艺术品,承载了同学们对所雕刻事物的喜爱。动漫人物、自然景物、参天建筑……都可以成为橡皮章的雕刻对象。同学们将刻录在橡皮章上的图案,印在课本、书信之上,或分享给同学玩伴,或邮寄给远方朋友。
  手刻橡皮印章,是使用小型雕刻刀具在专用于刻章的橡皮砖(与普通橡皮擦不同)上进行阴刻或阳刻,制作出可反复盖印的图案的一种休闲手作形式。因材质关系,手刻橡皮章的雕刻时间比石刻、木刻短很多,也不需复杂的技巧,因此几乎人人可以轻易上手,章的表现内容也极为随意。
  从选取自己喜欢的图案,到看着线条在刀尖下产生,再到最后通过五颜六色的印台将图案展现出来,这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
  ——八(1)班 王瑞
  我在雕刻这个logo作品的时候,很快完成了主体部分,但留白部分让我很伤脑筋!这个作品与其他作品不一样,不仅印出来的图案是作品,而且橡皮本身也是作品。于是我上网查找了许多资料,决定采用碎镜留白法。
  碎镜纹不需要考虑线条的去向,看着乱,但是刻好以后,并不影响作品的美观,而且作品看起来会整洁许多。
  ——八(1)班 叶江冉
  咦,怎么回事?我明明听懂了老师的讲解,为什么这一块却连接不起来?在我纳闷的时候,老师又拿出刻刀详细地讲解起来。老师说,因为我下刀的角度有问题,导致这一块橡皮章脱落了。橡皮章成品的剖面应该是梯形,这样图案的根基才会稳。说完,老师拿出以前一位同学的作品展示给我看:浩渺的洪泽湖上有一叶扁舟,扁舟上似有一老者在摇橹。整个意境非常优美。老师一边展示,一边讲解作品中使用的一些方法。整节课就在老师的细致讲解中渐入尾声。
  ——八(11)班 刘亚娟
  刚入门的时候,我总是弄坏刀片,划破了手。上手之后,我开始刻一些自己喜欢的动漫人物,每次刻成功以后,都有一种成就感。我会高兴地把作品拿給老师看。老师仔细看过后,既会肯定我的付出,也会详细地指出一些问题所在:人物头发的处理、雕刻眼睛时的下刀方法……
  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我都会把作品印在老师准备的作业本上,并在旁边写上日期和姓名,这样就可以看到每一次作业的进步情况。
  ——八(1)班 陶梦缘
  (指导教师:璩 飞)
其他文献
一  我试图真实地还原多年前发生在这个北方县城里的一起杀人案。  但我不是警察,不是医生,不是法官。  我只是一个自由拍纪录片的人,自己摄影,自己剪辑,大部分时候我的电影是没有多少观众的。我走过很多地方,有时候徒步,有时候搭汽车,有时候乘火车,几年前我在甘南草原拍片的时候还养了一匹马在草原上骑着。我在一个牧民家里借宿了一段时间,老牧民热情地问我结婚了没有,我说没有。他连忙说,那我把拉卜楞寺住持的侄
给我字  我将其组合 排列  词汇 语句 一个短章 抑或是长长的书写  给我字  一撇一捺一横一竖一个弯钩  藏着古老文明纵横五千年的历史、传说与故事  给我字  我挖空每一个字的躯壳  将其灌入我的血肉 魂灵 我的过往 当下与未来  给我字  我与他们中的每一个相爱  抵死缠绵 飘飘欲仙 登峰造极 乘风而浪  给我字  在无限个方块里构筑堡垒 灯塔 或是别的什么  疆域辽阔的帝国任我驰骋而行  
在我记事的时候,我就住在老小区内。老小区内没有什么绿植,但在我家小院后面,有一个公共的小花园,里面有一棵很大的枇杷树,枝繁叶茂。每到春夏的时候,绿叶下会藏着青果。这时,我就会和玩伴们一起做弹弓,打果子玩。  但是在树的后面住有一个老头,那老头无儿无女,据说仅有的一个儿子也因车祸去世了。这个老头似乎把树当成孩子一样呵护了,所以我们每次去总不免被他骂。  记得有一天,天很热,我站在枇杷树下,看着长得又
我不敢写,一个青筋裸露的母  亲  拄着拐杖挑潲水,种菜,扯猪  草的模样  直到有天,儿子把积攒了  一个冬天的鸡蛋带走,她有些  激动  有些兴奋,不停叮嘱,吃完了  回家再拿  我开始用一行行犀利的文字  试着解读,她脸上泛起的光芒  雪,终于停下。媳妇,孙子回  来了  她踮着小脚,倒水,递茶  邻居给的几块年糕  也塞进孙子手心。猪肉,青  菜,小白菜  一溜烟拖走了,小车绝尘而  去,
有一句“白师傅在吗”就够了!  要说重任,这个人没有任何的一枚总师、总指揮的手中帅印;要说头衔,这个人也没有专家、首席的任何一顶沉甸甸的帽子。但是他的一双手,因常年给卫星“加注燃料”,已经被“烧”得又粗又硬。他的家,还有一箱子的东西,什么?通行证,拿出来可以铺满一张大床,这种“证”是进入“特区”——中国卫星发射现场有武警把门的“燃料加注间”的身份证明,花花绿绿地数下来竟有97张,每一张都代表着一次
一 上山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正是出游的好时节。   逆流而上,经捞刀河、浏阳河、涟水、渌水、洣水、蒸水、耒水、舂陵水,到达湘江潇水的发源地蓝山县野狗岭,再沿厚河入香炉石山。   上午十点,雨越下越大。雨本来已在云上,却偏要下来。雨滴趴在叶尖或花瓣,无论是树,是草,还是花,都沉甸甸地弯起腰,一副受孕了,还害羞又恃宠而骄的样子。风带着雨,倾斜身子,钻到了我的伞下。好吧,雨水淋湿了我,我
对于那个地方,那段逝去的岁月,我一直不敢动笔,其实,是不知怎么动笔。站在拒马河岸边,静下来,仔细谛听,刻意打量:这么一处山环水绕的好景致,这么个祥和安静的好地方,天蓝的,把白云都衬得银亮了,而我却听到了纷乱的声响,欢涌的涛声里分明有着将士们踊跃喧嚣的生命,连随遇而安的河卵石似乎都比赛着奔腾的力量。我疑惑了,难道,这里曾是古代的战场吗?我又一次审视眼前的景致,虽然,河水东去,恬静安详,阳光下,两岸的
1946年3月,大地回暖。一队革命青年背起简单的行囊从延安出发了。他们是带着中国共产党的“扎根群众、发动群众”的使命,向着东北行军。“东北很大,落脚何处得走着瞧。”除了途中坐了三段短途火车和在内蒙古大草原搭了一段长途汽车外,他们一路靠布鞋跋涉了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历时五个月,秋风落叶时到达了哈尔滨。  李清泉老师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进入国际化的大城市,他们穿得比这个城市的贫民还破旧,因囊中羞涩
我是陕西渭南读者江自流,读了贵刊2016年第12期党益民的短篇小说《硬弦》,觉得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人物生动又富于传奇色彩。记得作者党益民早年是以获“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为读者所熟知的,他后来发表在《北京文学》的报告文学《守望天山》也感人至深,还拍成了电影,影响广泛。不过从他个人简介中,我发现他还出版了《藏光》《戴子弹项链的女孩》《喧嚣荒塬》《一路格桑花》等长篇小说,而且数量比报
杨少衡先生一如既往地在他熟稔且具有标签意义的官场题材里施展小说艺术的“拳脚”,他的最新中篇小说《暗自颤抖》也是这一路子。只不过,官场题材与杨少衡小说之间形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镜像关系:一方面,官场成为布景和舞台,官员成为一种身份和面具,身份和面具背后的人——人的境况、人的本性——才是小说家书写和思考的全部兴趣。另一方面,官场及官员这一特别场域,所形成的冲突和矛盾,成为小说叙事的独特动力——它的内在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