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与拯救:历史上的难民潮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68420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9月3日,3岁男童遗体被冲上土耳其海岸的照片让人们心碎。照片中的男孩儿身穿红色T恤和短裤,面部朝下趴在沙滩上,这仅仅是大批的来自中东和非洲难民蜂拥来到欧洲寻求避难的一个缩影。
  2015年12月9日外媒报道,美国《时代》选出德国总理默克尔为2015年度风云人物。当选理由之一是她对叙利亚难民的处理让她成为“欧洲的良心”。
  2015年12月14日路透社消息,德国总理默克尔周日称,想要“大幅减少”进入德国的难民数量;这暗示默克尔在党代会前夕就党内对其开放性难民政策的批评采取了妥协。
  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难民危机仍在持续中。
  出埃及记
  历史上最早的难民是古埃及时期的犹太人。
  犹太人古代称为希伯来人,最早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四千多年前的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鼎盛时期就有他们的身影。公元前1800年左右,犹太人由于信仰冲突,受到了古埃及法老的迫害,沦为难民,离开了他们生活了400年的埃及。经过了四十年的艰辛跋涉,到达了古迦南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强大的王国,并诞生了《摩西十诫》等经典著作,开创了犹太人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消灭了犹太人的国家。尤其在古罗马统治时期,罗马人把犹太人全部赶出圣城耶路撒冷,犹太人再次作为难民开始向全欧洲迁徙。犹太人的迁徙给当时处于落后的农牧社会的欧洲,带来了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在某种层面上,推动了欧洲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登陆北美洲
  英国人早在15世纪末就开始在北美探险。大约是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了北美新大陆。此后,大批因经济及宗教等原因的难民迁徙到美洲大陆。1620年到达新英格兰的“五月花”号带来的是一批分离派清教徒,船上的签署公约的41人被称作“始祖移民”。
  19世纪上半叶开始,在整个欧洲,由于工业革命使传统经济解体,生产力的提升使得大量劳动力失去就业机会。欧洲革命运动兴起,社会动荡,欧洲人向往美国。美国的工业极大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这期间主要是由贫困的拓荒者、流放的囚徒、在国内无法得到认可的清教徒、渴望有所发展的资产阶级新贵族等组成的难民来到了美国。
  1815年至1860年,前往美国的约有500万人,其中爱尔兰人约200万,德国人大约170万,另外还有大约75万人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还有少数来自瑞典、挪威、瑞士和荷兰,组成了美国的雏形。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成工业强国,1884年工业生产的净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产值,1919年工业生产比重已经占65%,来自欧洲的熟练技术工人、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等对此阶段的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纳粹德国的反犹
  在欧洲,对犹太人的排斥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就把犹太富商夏洛克塑造成类似于残暴、贪婪、嗜血成性的恶魔形象。
  19 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犹太商人成了资本主义的代表,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刺激了犹太人与欧洲其他民族的矛盾。19世纪末期,由于东欧的犹太人遭受迫害加剧,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逃离此地,大多数投奔美国、加拿大和西欧。此阶段共有大约两百万犹太人到达美国。
  纳粹早期,犹太人几乎垄断了欧洲的新闻、医疗、金融、法律和教育,这使当时支持纳粹党的垄断资产阶级对犹太商人非常痛恨,千方百计想取而代之。
  “二战”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达到顶峰,发生了灭绝约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几乎彻底摧毁犹太人在欧洲2000年的文化历史沉淀。1933年至1945年有20多万欧洲犹太难民到美国,其中许多是各行业精英,此次难民尤其以科学家著称,除了大众最熟知的爱因斯坦,还有火箭总设计师冯·布劳恩、经济学大师费里德里希 ·李斯特,维尔纳·海森堡、费米、哈恩等众多核物理学家。美国,正是由于大批犹太科学家的帮助,使得美国战后科技实力迅速飙升,超过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成为世界科技的中心。
  美国犹太人对美国社会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其他民族对美国贡献的平均数,美国犹太人占美国总人口不到3%,但其贡献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特别是在科学、教育、经济、政法等领域 , 有的甚至成了犹太人从业的传统领域 。 在法界,20世纪70年代,犹太人律师占比达20%,司法部门的犹太从业者占比达33%。在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美国科学家当中,犹太人占了近30%,美国东部名牌大学的教员中33%是犹太人 , 医生当中有10%是犹太人 , 宇航局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中 , 曾经有过高达60%的犹太人。美国电影制片业是犹太人开创的 , 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是华纳公司拍摄的 , 华纳兄弟全是犹太人 , 另外十大制片公司的奠基人也全是犹太人,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是犹太人。互联网行业里,犹太人也有一席之地,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也是犹太人。
  冷战时期的难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形成了冷战格局。
  在这种冷战思维主导下, 从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310万德国人,从民主德国来到了联邦德国。1978年12月3日,第一批越南“船民”乘坐“海虹”号油轮漂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德国汉诺威。无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难民,都毫无例外在西欧国家受到了热烈欢迎。在经济层面上,逃亡而来的劳动力是西欧国家重建家园的重要资源,对于战后经济恢复和社会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出于国家经济和社会重建的需求,西欧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面对战争导致的劳动力缺乏的局面。以联邦德国为例,1961 年与土耳其,1964年与葡萄牙, 1968 年与南斯拉夫, 1963年、1966 年两次与摩洛哥, 1965年与突尼斯签署引进劳工的协议。据德国移民与难民局不完全统计 , 大约有1500 万外国劳工来到了联邦德国 , 联邦德国由此进入了“客籍工人的时代”。
其他文献
毫无疑问,达·芬奇是一位人类历史上的天才。当人们评论达·芬奇的天才时,一位学者说:“达·芬奇像一个在黑夜中醒得太早的人,这时其他人都还在酣睡呢!”1910年,弗洛伊德研究了这位历史上的天才人物,出版了《达·芬奇的童年回忆》一书,为人们开拓了一个艺术品鉴的新视角。弗洛伊德一直对达·芬奇感兴趣。这位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拿起精神分析的手术刀,对达·芬奇的艺术天才和对完美的追求进行了精确分析。  天才对美和
一张严肃而专注的脸孔,一袭侍者的黑白装束,一双温柔而夹带力道的手,在冰冷僵硬中演绎化朽为神,在无知无觉中上演一丝不苟。日本人独有的礼节给予死亡一份诗意畅想,为生者绵延儿女情长。  难言小林大悟是入殓师或是艺术家,他为影片融入肮脏与神圣、诙谐与凛然、天籁与死亡。昂贵的大提琴出生便面临夭折,现实世界的反复无常背叛梦想十月怀胎,瞬间成为大悟用双手葬送的第一次死亡。经他双手葬送的,还有身兼生命和食物的章鱼
20世纪以来,美国史学经历了从特纳边疆学说到西部历史研究、新西部历史研究以及当今环境史研究的演进,追寻这一学术脉络的生成与流变,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美国史学趋势的内在理路。然而我们习惯于以“后见之明”看待特纳边疆学说的深远影响,却忽视它提出之初的学术背景及其遭际。实际上这一新学说最初在低谷中发出,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回音,并逐渐汇聚成时代最强音。这正是本文“重返历史现场”进行回访的主旨所在。  1893
“唐宁街10号”,很多人都说这是全世界最出名的地址,但问题是它为何是个“地址”呢?想想看,白宫、中南海、凡尔赛宫、克里姆林宫……全世界有哪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官邸是有地址的呢?就算有,肯定也都被这个宫那个府的响亮名号遮住了。只有英国首相办公居住的地方不叫首相府,却以地址著称,活似个民宅。但事实上也就是一个民宅模样。  唐宁街10号(英语:10 Downing Street),位于英国首都伦敦西敏市西敏
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1937年,王小亭摄)  1937年8月28日正午,日本军机轰炸上海火车南站,不断俯冲袭击,投弹20余枚,炸死平民250余人,伤者无数,沪杭铁路交通枢纽尽毁。照片中,一个满身是血的儿童在剧痛和惊恐中号啕大哭,身边只有被炸毁的车站月台和过街天桥。  照片的拍摄者王小亭回忆道:“铁轨上、月台上到处是炸死炸伤的人,断肢残体处处皆是,只是由于工作,才使我忘了所看到的东西。我停步装
一、坐船过红海    从沙特首都利雅得开车去西部的吉达港,并不都是平坦的沙漠公路,当中居然有两段山路,其中一段的景观颇有些美国中西部山地的味道,路边矗立着陡峭巨大的山石;而另一段接近吉达港的山路却弯道多多,忽高忽低,跑过这段山路,便看到吉达港了。  我到吉达港时,天已经黑了,根本没有看清这个港口是什么样子。第二天早晨起来吃过早饭后,就驱车直奔吉达港口,将车辆交给当地的海关工作人员,由他们负责装船运
身体的残疾无疑是令人惋惜和痛苦的。而对于敏感的艺术家来说,残疾所带给他们的也许不仅仅是痛苦,就好像基因突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高凤翰和劳特累克就是两位因为残疾而迸发出无限创作灵感的艺术家。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山人、南阜左手等。他工诗文,擅书画,精篆刻,擅制砚,是“扬州八怪”之一,由于晚年右臂瘫残,而用左手作画,更加闻名。高凤翰出生在一个官宦、书香、亦农亦盐
编译 王惠云    1887年,高更在马提尼克度过了夏秋两季,在这段时间里,高更强化了以往作品中偶尔出现的装饰技巧。几年来,他一直与印象派画家关系密切,而现在,无论是地理区域,还是创作风格。他都与印象派分道扬镳。马提尼克岛强烈的光线、鲜艳的色彩、以及无处不在、赏心悦目的丰富植物,这些都激发了高更的装饰情怀。  这幅风景画被处理得宛如一幅挂毯,茂密的丛林、绿色的树荫夹杂着暖暖的黄色,这一切都使画面独
《三驾车》(《运水的童工》)是俄罗斯绘画艺术家瓦西里·格里戈利耶维奇·佩罗夫(1834—1882)创作的一幅形象逼真、震撼人心的畫作。画中的三个孩子正拉着一个载着巨大水桶的雪橇艰难前行。这幅画作被视为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民艰苦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  瓦西里·佩罗夫,俄国风俗画、历史画和肖像画家,19世纪民主主义与现实主义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1834年1月出生于俄国西西伯利亚秋明州的一个贵族家庭
据联合國的一项预测,2011年下半年全世界人口将达到70亿。届时,地球上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这么多的人吗?  17世纪时,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就预测他的國家有100万人口。而且,他还通过地图计算出人类居住地区面积是荷兰國土的13385倍,并且根据当时荷兰的入口过密状况分析,世界人口如果接近极限,总数将高达133.85亿。  据估计,在列文虎克所处时代,地球上的人口仅有5亿。尽管此前的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