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山东单县八小庄村葛陈族谱中所载内容及姻亲关系错误小考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wei78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八小庄村作为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村庄,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和人文传承。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族谱在家族文化的传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八小庄村葛陈二氏的族谱受关注的程度较高,村内流传的关于葛陈二氏的轶事也较多。无论是族谱还是轶事,因年代久远难免会有错漏之处。查找错漏,还原真相,才能够更好的起到传承的作用。
  【关键词】八小庄村 葛氏 陈氏 族谱
  族谱在家族传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传承历史,而这些家族历史往往以族谱或者家谱的形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八小庄村葛陈二氏族谱相关内容。
  一、八小庄村概况
  (一)八小庄村历史地理
  1、历史演变
  根据八小庄村头石碑记载:“明弘治年间自山西迁居此地。”由此可知八小庄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即1487——1505年。八小庄村原由八个小的村子组成,且每个村子的人口数量都很少。在建村之初,八小庄村之一的窦庄只有几十户人家,几十口人。八个小村子紧紧相连,过往行人多误以为是一个村子,因此称八小庄。
  自建村以来直至1959年,八小庄村都是由八个小村子组成。建国之初,隶属于单县四大千年古镇之一的曹马镇(时称曹马区,此时曹马区属湖西专署金曹县,为金曹县十二区之一)。1958年曹马区改为红星人民公社,八小庄村归红星人民公社管辖,为红星人民公社的西南边界,南部、西部与陈蛮庄公社辖区相接,西北与徐寨公社辖区毗邻。1959年春开始,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和共产风土地划大方的推行,八小庄村之一的刘庄被划归关黄庄——游河大队。八小庄村由原来的八个小村子变成了七个小村子的组合,名称不变但内部的行政设置因形式需要相应的有所改变:葛楼、杨庄合称杨庄大队,吕庄、窦庄合称吕庄大队,葛集、葛庄、张庄合称葛集大队,各大队内部又划分若干小队。1963年曹马红星人民公社改称时楼公社,八小庄归时楼管辖,1984年,时楼公社改为时楼乡,八小庄由时楼乡管辖,八小庄内部行政建制由队改为村。2001年,时楼乡与曹马镇合并为时楼镇,八小庄仍归时楼管辖,村内行政建制由几个村合并为统一的八小庄村。
  2、八小庄村地理位置与物产
  八小庄村位于山东省单县的东北部,是今单县的重要乡镇之一的时楼镇的西南边界。南部、西部与今单县李田楼镇辖区相接,西北、北部与今单县徐寨镇辖区相邻。原单鱼公路穿境而过。[1]伴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八小庄村内部公路在2007年已全部铺设完成,是时楼镇村内全部通柏油路的村,交通极其便利。
  根据八小庄村委会记录资料和入户调查得知:八小庄村目前总人口为2507人,可耕地面积为4262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圆葱、大蒜、辣椒、山药、西瓜等农作物,其中圆葱、大蒜与棉花、西瓜的套种在八小庄村较为普遍并形成规模,圆葱、大蒜的种植面积居全镇之首。[2]村内有恒温库一处、酒厂一处,主要是贮存和利用本地物产进行深加工。本村村民多是居家经营农作物,只有极少数青壮年在农闲时外出打短工,大多数村民在农闲时聚在一起聊聊家常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但是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特殊的现象:村内无论男女老幼无一人打麻将。据村内老人回忆,这种自然的约定形成于清末民初,一直延续至今。原本村内女子在冬闲时多纺线织布,而今由于机器生产的高效率已经取代了手工纺织,原来本地生产的极为有名的纺织品——鲁锦将随着纺车和织机以及传统的纺织技术一起在本地逐渐消失。本村女子闲时的纺织工作被一些新兴的手工技艺所取代,如当下十分流行的十字绣。
  3、村庄组成及位置
  八小庄村自建村至1959年一直由吕庄、窦庄、葛庄、葛集、张庄、葛楼、杨庄、刘庄八个小的村子组成,1959年,刘庄被划出八小庄,此后八小庄实际由七个小村子组成直至今日。八小庄村从南至北依次是吕庄、窦庄、葛庄、葛集、张庄、杨庄、葛楼,其中吕庄村是目前唯一的单姓村,全村人口均为吕氏,也是八小庄村七个村子中目前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小村。其他各个小村子均由两到四个姓氏组成。八小庄村最南端的吕庄和最西端的葛楼均与其他乡镇的村子相邻,尤其是葛楼,南面、西面和北面均与其他乡镇的村子相邻。
  (二)目前八小庄村主要姓氏
  1、葛氏
  葛氏是八小庄村第一大姓氏,奉清初曾官至盐运使的葛斗南为始祖。根据统计得知八小庄村葛氏目前人口为1090人。葛庄、葛集绝大多数是葛氏,葛楼半数人口为葛氏。据《葛氏族谱》载:“八小庄村葛氏全部为葛斗南后裔。”[3]其中葛斗南第六子的五世孙仍健在,为八小庄村葛氏族人中辈分最长之人。另在葛楼有新建葛氏祠堂一座,清朝所建葛氏家祠在文革期间被推倒,文革后所建祠堂在1998年的大雨中屋顶坍塌,现存葛氏祠堂为2000年由葛氏子孙集资新建,无论是规模还是规格都无法与清朝所建的葛氏家祠相比。在葛楼西南现仍有葛斗南坟茔,文革期间其坟前石碑被红卫兵推倒砸掉,坟茔被掘开,棺椁和保存完好的葛斗南尸身被破坏,葛氏子孙捡拾其骸骨重新装殓下葬,但只有坟茔而无石碑,其随葬金银珠宝亦被红卫兵瓜分一空。因葛斗南母亲坟茔位于窦庄西而得免被掘的命运,坟前刻有葛氏祖母的石碑被葛氏族人冒死埋于地下,文革后重新立于坟前,得以保存至今。
  2、吕氏
  吕氏是八小庄村仅次于葛氏的第二大姓氏,总人口为414人,是八小庄村唯一的单姓村吕庄的全部人口,八小庄其他小村均无吕氏。根据记载:吕庄吕氏始祖是在“明弘治年间奉旨由山西迁居此地” [4]。是八小庄村中最早在此建村的两个村子之一。
  3、杨氏
  杨氏是八小庄村第三大姓氏,共392人,以明兵马指挥杨子舆为始祖,以今李田楼镇杨洼村杨家祠堂为家祠。八小庄村杨氏亦是有杨洼村迁居而来。八小庄村杨氏全部居于八小庄村杨庄,其他村子无杨氏。
  4、陈氏   八小庄村陈氏主要分布于葛楼和窦庄两处,共223人,分为两支:一支为葛楼陈氏,由单县城东陈大庄迁居葛楼;另一支为窦庄陈氏,也是有两支组成,其中一支为葛楼陈氏的分支,葛楼陈氏传至十三世时金斗、金山两兄弟迁居窦庄;另一分支为窦庄河北陈氏,因无谱可查,据老人口口相传河北陈氏在清末民初由河北逃难至此,得窦庄原居陈氏相助留居窦庄,被称为河北陈氏。在1962年葛楼陈氏续修族谱时,窦庄河北陈氏与葛楼原迁居窦庄的陈氏一起并入族谱,但在谱中对其注明:原非同宗而同姓得以入谱。
  葛楼陈氏奉陈英为始祖,根据《单县志》和《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初年,陈英奉旨由山西洪洞徙居单父(今单县城关镇)”[1],”三世祖葵轩公陈勖(又写作勗)、四世祖霞坡公陈策皆为明朝显宦。至清初八世祖陈璟(字显玉)由单县城东陈大庄迁居葛楼,其坟茔现在葛楼村西陈氏祖坟中。[5]”另葛楼陈氏现无家祠,明朝所建陈氏家祠在文革期间被毁后没有再建。始祖陈英,二世祖埙、敔,三世祖勖,四世祖策等人坟茔仍在今单县东堤西,坟前石碑在文革中尽数被毁。
  5、其他姓氏
  八小庄村共有十三个姓氏,除上述几个人口较多的姓氏外,还有“窦氏(125人)、张氏(80人)王氏(69人)、石氏(45人)、孟氏(35人)、朱氏(17人),胡氏(9人)彭氏(5人)、几氏(3人),共九个姓氏” [2]。这九个姓氏又分为一下几种类型:
  (1)、原居于此地,但繁衍发展缓慢
  这一类型的姓氏有窦氏、张氏、石氏、孟氏、王氏。他们是建村伊始就居于此地的老住户,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繁衍较慢导致人口数量不多。
  (2)、原居别处,投奔亲戚而留居此地
  这一类型的姓氏主要有朱、胡、几三个姓氏,他们无一例外均是居于母舅家。或因家中遭难,或与族人不睦而投奔母舅定居于此。
  (3)、招婿入赘
  这一类型只有彭氏一个姓氏,只因现在招婿入赘与古时不同,入赘女婿并不改姓。八小庄彭氏为葛楼陈氏十七世族人快有长婿,入赘而姓氏不该,仍为彭氏,其子女亦为彭氏。
  二村内流传和葛陈族谱中所记内容以及葛陈姻亲关系
  (一)、村内所传葛陈二氏相关内容
  1、葛氏
  有关葛氏的传说,主要是关于始祖葛斗南的。
  “葛斗南,字梁公,号敬甫。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进士,’[6]卒于雍正九年(1731年)。”[1]
  村内流传的关于葛斗南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葛斗南祖籍今山东巨野县葛集村,父早亡,其母带其兄妹随其叔父迁居八小庄村。家中极其贫困,其母无力供其读书,后幸得私塾先生相助才得以入学堂读书,为参加科考向居于城中的姑母借钱,但其姑父嫌其家贫难以偿还借款而拒绝借钱。葛斗南无奈,在回家途中坐在路边垂泪叹息,恰被路过的一位老人遇见,老人问明情况后将家中的耕牛卖掉借钱给葛斗南。待葛斗南衣锦还乡之时为感谢慷慨相助的老人,购买一头健壮的耕牛和十八亩良田送于老人。但是对于拒绝借钱给自己的姑父葛斗南拒不拜见,其姑父最后抑郁而终。因此在村内有一条约定流传至今:要善待落魄之人,若有人因为求学而到家中借钱,无论多少不能让借钱的人空手而归。
  2、陈氏
  八小庄葛楼陈氏由八世璟自单县城东陈大庄迁居而来。
  璟父为庠。“庠十三子(原配十一子,继配二子),璟为六子” [5]。璟兄弟虽多却不和睦,先是继室谢氏所出二子被原配所生十一子排挤而迁居今河南商丘,然后是璟迁居今葛楼。
  璟能够迁居葛楼是因其在原配信氏过世后续娶的葛氏为葛斗南之妹,葛氏陪嫁的土地在葛楼,璟因此得以顺利迁居葛楼并且有大量的土地财产作基础。后璟又纳申氏为妾,信氏、葛氏、申氏各出三子,九兄弟仍是不和睦,除信氏三子留居葛楼,葛氏三子、申氏三子均迁居他处。村人戏言:陈氏兄弟纷争不睦由来已久。
  (二)葛陈族谱中所记姻亲关系
  1、葛氏
  在葛氏族谱中有两处记载:一处见于始祖葛斗南。“斗南,字梁公,号敬甫,配陈氏,六子” [3]。还有一处是关于葛斗南第六子。“彦,字才长,配陈氏,五子” [3]。
  2、陈氏
  陈氏族谱中只有一处记载:见于八世璟。“璟,字显玉,配信氏……继配葛氏,三子……”[5]
  根据《葛氏族谱》记载自二世传至今日十世,《陈氏族谱》所载,自八世至今日传至十八世,三百余年,葛陈二氏却再无联姻,这应该与当地风俗,本村女子不嫁本村有关。
  三、错疑之处及考证结论
  (一)、相关人物及姻亲关系考证
  1、人物
  (1)、葛斗南
  “康熙五十年除山西山阴县知县,雍正元年调任会考府主事,同年升任长芦盐运兼保定知府,后任长芦盐运使,三年调任山东盐法道,五年升任四川按察使,月余,因原任保定知府属县事案牵连被罢官,归家,四年后卒。”[1]
  在雍正五年四月初八日《雍正朝起居注册》中亦有葛斗南的相关记载“葛斗南详称临院马立善有索取监商银两之事,塞楞额奏闻请旨,此亦可谓之严苛乎?”[7]雍正所言贪腐案应该与葛斗南被罢官归家有关。
  (2)、陈勖
  “ 字时勉,号葵轩,生于景泰二年(1451年),卒于正德六年(1511年)。‘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进士,’[6]授户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擢通政司右参议、右通政,阅视山西宁武三关边务,还升左通政。正德二年(1507年),迁太仆卿,次年该户部右侍郎,因弹劾宦官刘瑾被罢官。”[1] 刘瑾被“击于菜厂……廷臣奏瑾所变法……户部三十余事……诏悉厘正如旧制” [8]勖复官,正德六年正月还理部事,七月七日卒。左侍郎致仕。
  (3)、陈策
  策,勖子,字万言,号霞坡,生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嘉靖二年(1523年)。“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 [6],彰德知府。   2、姻亲考证
  根据县志和族谱所记,葛斗南原配为陈氏女无疑,然而却并非陈勖或陈策所出。从时间来看,陈勖1511年去世,陈策1523年去世,而葛斗南生于1680年,中间相差一百多年,并非生活在一个时代。从陈氏族谱记载来看,自始祖英至八世璟,族谱中并无陈氏女适于葛氏的记载。由此可以断定葛斗南原配陈氏
  作者简介:陈银萍(1982—)女,汉族,山东单县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史。
  陈国栋(1987—)男,汉族,山东单县人,现为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史,俄国史。
  应为他支陈氏,并非以陈英为始祖的陈氏。
  (二)《陈氏族谱》中错疑考证
  1、时间考证
  族谱中记载陈勖生于景泰二年(1451年),而县志中记载为正统六年(1441年)。在族谱中又称其左侍郎致仕。古代官员七十岁致仕。是以陈勖应生于正统六年(1441年)而非族谱中所记景泰二年(1451年)。
  2、人物错误考证
  (1)八世璟
  在族谱中璟记为璟先,称其为“璟先公” [5]。根据族谱记载,璟兄弟十三人,名均为王字旁的字,而且均为单字名,如长兄玔,幼弟环。其堂兄弟亦是如此。因此,其名应为“璟”而非“璟先”。族谱中的“先”字应该是抄录过程中的错讹所致。
  (2)八世环
  八世环,族谱中记载:环,字躳佩,桥门族弟,十三子,与胞兄玧同徙河南商丘。而七世关于桥门的记载为:“庠,字桥门,配张氏,十一子……继配谢氏,二子,玧、环,迁商丘[5]”。可见桥门与环为父子,而族谱中所记的“桥门族弟”是错误的,应为“桥门祖弟”才对,“祖弟”即为小儿子,而环正好是庠十三子中最小的那一个。
  3、葛楼陈氏与三世祖陈勖关系考证
  葛楼陈氏一直以陈勖后人自居,且族中多在家中正厅悬挂陈勖影像,上书“三世祖葵轩公像,明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
  根据族谱记载分析如下:葛楼陈氏为八世璟迁居此地后繁衍至今,而八世璟为七世庠六子;七世庠为六世所養三子;所養为五世一经次子;一经为四世力长子;力为三世昶长子;昶为二世敔长子;敔为始祖英次子,为二世埙弟;二世埙为三世勖父;勖子策,策三子:一元、一正、一德。一元子復彩;復彩子徵蛟;徵蛟子嘉瑞;嘉瑞一女无子。一正无子。一德无子,过族弟一桂仲男所安改名继祖为嗣。由此可见,勖后五世已无嗣,璟为勖从兄弟后裔,而非勖后。
  结语:八小庄村作为中原腹地一个人口中等的村庄,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承。在八小庄村葛陈二氏占据着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而且葛陈二氏族人中相较于其他姓氏而言多致学仕者,在村中二氏的影响力较大,二氏族谱及族人关系所受关注的程度也较高。但是由于家族文化的传承年代久远,在族谱中存在错漏也在所难免,村中的传说作为口头文化也就会有更多错讹之处,这些都并不会从根本上阻碍家族文化在族内的传袭。
  【参考文献】
  [1]惠正发等编. 《单县志》 [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
  [2]单县时楼镇八小庄村委会资料[N].单县时楼镇八小庄村委会, 2002年至今资料.
  [3]《葛氏族谱》[M]. 1962, 2009重印.
  [4]李经野纂《单县志》[M]. 民国十八年石印本1929.
  [5]《古单陈氏族谱》 [M]. 1963, 2006重印.
  [6]朱保炯 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7]《雍正朝起居注册》[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3.
  [8]张廷玉《明史·列传》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呈现百花竞放的局面。地方上从追求有效课堂的理念,已过渡到追求高效课堂的理念,“导学单”模式替代了传统的“讲练”模式。但是网上对“杜郎口神话的破灭”传闻虽已闹得沸沸扬扬,跟风赶潮的人流趋势却欲刮欲劲,原因是某些地方已经将“杜郎口模式”推广开来,并以此作为衡量一线教师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  四面是黑板,我们来表演,教师哪里去,一旁当导演。  而众所周知,教师的
目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建立了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冠状病毒抗体滴度的检测方法.方法与结果经验证,该方法检测249份阴性样本,1份假阳性;4
目的研究利用基因重组工程技术构建高活性的氨基酰化酶工程菌连续拆分D,L-蛋氨酸.方法氨基酰化酶工程菌经发酵收集高活性的菌体,通过海藻酸钠包埋技术制备固定化酶,连续拆分D
习近平教育观包含对中国教育本质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 如何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如何深化教育改革、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回答, 是马克思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