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实验教学;技能;能力;品质;个性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53—01
一、优化实验形式,培养创造技能
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手脑并用就是实验。实验教学必须优化实验形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对实验现象的思考、讨论、理论分析等),使学生在感受、探索、查证问题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及教学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合作实验或随堂实验,以扩展学生做实验的空间,还可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将一些演示实验变通为课外实验和家庭实验。如将“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胶体的凝聚”变通为课外实验,“蛋白质的变性”延伸为家庭实验等。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做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形式上比较灵活,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针对一些课堂“吃不饱”的学生,教师还可通过开放实验室的方式,让其继续实验来探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有关疑问,使他们的创新兴趣有更高层次的发展。另外,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探究,“创新资源”共享,也能促进个体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重视思维拓展,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做化学实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化学实验,选取最佳的方案,分析实验设计装置,既重视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其能发现新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又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如开放性实验设计问题:只限三种原料(不含水)Al、NaOH、H2SO4,找出一条材料最省的制Al(OH)3的路线。这道题目要求学生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去考察Al、NaOH、H2SO4与Al(OH)3的转化关系。这种通过对具体实验题目和实验装置的创新练习,有利于磨砺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创新的一些基本方法,锻造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战胜恐惧心理,培养创新品质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部分学生对有毒气体不敢闻、腐蚀性试剂不敢碰、爆炸性实验不敢做,导致形成实验操作“按方抓药”、实验数据抄袭别人、实验结果照抄课本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化学实验有恐惧心理;二是学生的懒惰情绪,及缺乏创新的动力。对此,教师首先要加强对这些实验安全操作的措施指导,身体力行,做好示范,并做到操作规范、细致;其次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敢于钻研、敢冒风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理品质,摒弃“发现问题浅尝辄止的心理”,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第三要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不唯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化学实验由于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及其反应机理的复杂性,实验现象和反应产物往往是不唯一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因势利导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提出的新见解设计为实验探究活动,形成“起疑→质疑→解疑→创新”的活动链。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普遍都能克服对实验的恐惧心理,突出动力因素,完善认知结构、锻炼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判断性,点燃心灵中创新的火花,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
四、强化育人功能,培养创新个性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实验的整体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经历和享受师生互动带来的生成性快乐中,培养创新个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高水准地挖掘实验中的新内容,或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探索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这样的学习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这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会留给学生长久的思维兴奋,也许就是因为享受了这样一次创造性的快乐、生成中的美,创新情感得以培养,“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创新个性永驻心田。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围绕实验展开又是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因此,化学实验只要真正落实动手、动脑,探索创新育人的教学思路,必定会对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发挥独特的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53—01
一、优化实验形式,培养创造技能
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手脑并用就是实验。实验教学必须优化实验形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对实验现象的思考、讨论、理论分析等),使学生在感受、探索、查证问题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及教学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合作实验或随堂实验,以扩展学生做实验的空间,还可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将一些演示实验变通为课外实验和家庭实验。如将“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胶体的凝聚”变通为课外实验,“蛋白质的变性”延伸为家庭实验等。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做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形式上比较灵活,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针对一些课堂“吃不饱”的学生,教师还可通过开放实验室的方式,让其继续实验来探讨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有关疑问,使他们的创新兴趣有更高层次的发展。另外,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探究,“创新资源”共享,也能促进个体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重视思维拓展,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做化学实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化学实验,选取最佳的方案,分析实验设计装置,既重视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其能发现新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又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如开放性实验设计问题:只限三种原料(不含水)Al、NaOH、H2SO4,找出一条材料最省的制Al(OH)3的路线。这道题目要求学生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去考察Al、NaOH、H2SO4与Al(OH)3的转化关系。这种通过对具体实验题目和实验装置的创新练习,有利于磨砺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创新的一些基本方法,锻造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战胜恐惧心理,培养创新品质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部分学生对有毒气体不敢闻、腐蚀性试剂不敢碰、爆炸性实验不敢做,导致形成实验操作“按方抓药”、实验数据抄袭别人、实验结果照抄课本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化学实验有恐惧心理;二是学生的懒惰情绪,及缺乏创新的动力。对此,教师首先要加强对这些实验安全操作的措施指导,身体力行,做好示范,并做到操作规范、细致;其次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敢于钻研、敢冒风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理品质,摒弃“发现问题浅尝辄止的心理”,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第三要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不唯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化学实验由于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及其反应机理的复杂性,实验现象和反应产物往往是不唯一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因势利导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提出的新见解设计为实验探究活动,形成“起疑→质疑→解疑→创新”的活动链。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普遍都能克服对实验的恐惧心理,突出动力因素,完善认知结构、锻炼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判断性,点燃心灵中创新的火花,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
四、强化育人功能,培养创新个性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实验的整体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经历和享受师生互动带来的生成性快乐中,培养创新个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高水准地挖掘实验中的新内容,或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探索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这样的学习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这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会留给学生长久的思维兴奋,也许就是因为享受了这样一次创造性的快乐、生成中的美,创新情感得以培养,“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创新个性永驻心田。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围绕实验展开又是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因此,化学实验只要真正落实动手、动脑,探索创新育人的教学思路,必定会对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发挥独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