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思想观念、学生的素质、新教材本身等因素影响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育实践研究的永恒话题,新课程、新教材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因此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已成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要获得真正的有效,每位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专业素养 成长 促进 有效课堂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解决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下基础。我们一线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本人认为有效课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所谓有效教学,是指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的程度。直接促进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间接促进则是着眼于长远的。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思想观念、学生的素质、新教材本身等因素影响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育实践研究的永恒话题,新课程、新教材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因此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已成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要获得真正的有效,每位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结合多年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走近学生——生成高效课堂的前提
1.让化学教师成为有魅力的老师,变成学生喜欢的化学教师
教师与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如果学生喜欢上某位教师,那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假如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那么,学生就与那位教师不配合,教学效果就自然低下了。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成为魅力化学老师的重要保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教学有深度、广度。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好每堂课,课后还要做好自身的“充电”工作。其次,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不敢对所学的知识“插嘴”、“多话”。这种课堂,貌似师道尊严,但学生的内心不敬佩教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共同开展合作学习,因此,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
2.让化学课成为趣味的、实用的学科,让学生喜欢化学
化学是一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学生刚学化学时,常常被化学实验的各种现象所吸引,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因此,开始第一堂课,我一般不急于上课,而是先做几个实验,如“白纸黑字”“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等,一连串有趣的现象令学生欢呼雀跃。他们初次接触化学,就感到它浓厚的趣味性和神秘感,一个个为什么油然而生,使学生们想学、爱学。其次,要注意化学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比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止、铁制物的防锈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持续保持,使自己的课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在”的境地。这样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随之不断升高,学生会不自觉地爱你的课,期盼着下一堂课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聚焦策略——生成高效课堂的根本
1.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当前的教材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很多以谈话的方式出现,因为对每个话题的探索,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这样的优点能便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但对学生的思考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成长,让化学教师成为智慧型的教师,对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对于一个化学问题思考从哪里入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还是化学的有关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都有一定的顺序,学生在探究化学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思考。比如,描述物质性质的时候,先描述物理性质,然后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而进行化学计算的时候,总是先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然后代量计算;化学实验仪器的装配,通常是从上到下、由左到右;合作探究学习,总是先假设,再设计探究方案,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化学有序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会学习。比如,某种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很难溶于水,收集这种气体有哪些方法?请你画出收集的装置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后,会很快解答出来的。如果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这样的问题是答不出来的。
2.开展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學知识与原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课堂,尤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比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它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地球上改变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如,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呼吸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各种燃料的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那么针对上述的因素,你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有什么观点呢?很多学生进行了预测:有的学生说,二氧化碳的含量会越来越高;有的学生猜测,二氧化碳的含量能保持不变;有的学生说,要视具体的环境而定,风能将含量高的吹向含量低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晚上没有光了,光合作用不发生了,所以晚上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要高于白天。在设计方案的环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比较,以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积极思考。 3.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也就是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对于平时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与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提出新问题以保持他们学习化学的持久热情,如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作业外的“每日一题”,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创新方法。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按章进行“好题妙解”例题讲解,增强对概念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重视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切入的起点,在要求上有所区别。教学的低起点,有利于每个学生参与,有利于每个学生有所收获;而多层次,则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做好分层次教学呢?教学证明,开放性的问题最能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比如,你知道有哪些灭火方式吗?这是个低层次的问题,学生都愿意回答;假如某个图书室着火了,应该选择哪种方式进行灭火呢?它的原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难度增加了,部分学生容易答错,学习好的学生能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照顾每个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学生的情感迁移特点,课堂上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个学生。对“走神”的学生多提问;对“粗心”的学生让他多板演,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让他多交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小灶”给予耐心的指导,对学习优等生给予更多的机会让他更好的表现和发挥。
4.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教师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首先,摸清班情。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其次,要胸中有课标、腹中有教材。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透彻了解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将整体知识化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并将其分散到各课时中逐个加以击破,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使每节课有的放矢。与此同時分析众多知识其内在联系的规律性,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成知识链、再构成知识网,易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使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思、思有所为。
三、集众人智慧,精心编好教学案
要让演员上演精彩生动的剧目,精心编制的剧本是必要的依托。高效课堂的前提要求教师精心备好教学案。化学教师坐在一起就每一堂课都必需努力挖掘和开发教学资源认真分析生情学情、把握教材,设计能够激活课堂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及事物间的发展变化规律与内在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解释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师的备课不只是备教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生能够想到的、难懂的、容易错误的、容易忘记的,备学法、备教法,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上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四、重视反思——生成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血。在课堂教学之后,如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是应该归纳和总结的;另外,再具体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忽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聪明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忽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记录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二是记录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三是记录教学中的亮点。
纵上所述,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也应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没有心里压力的状况下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有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获取比现成知识的获得重要的多,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发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而课堂有效性的实现都有赖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只有不断的对旧有的专业知识、教育理念、教学策略不断的补充、修改形成适合自己的教育策略,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教师专业素质才能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
【参考文献】
1.胡振虹:《有效教学和谐课堂》,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8.
2.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3.李广:《评好课应知应会》,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关键词】专业素养 成长 促进 有效课堂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解决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下基础。我们一线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本人认为有效课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所谓有效教学,是指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的程度。直接促进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间接促进则是着眼于长远的。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思想观念、学生的素质、新教材本身等因素影响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育实践研究的永恒话题,新课程、新教材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因此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已成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要获得真正的有效,每位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结合多年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走近学生——生成高效课堂的前提
1.让化学教师成为有魅力的老师,变成学生喜欢的化学教师
教师与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如果学生喜欢上某位教师,那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假如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那么,学生就与那位教师不配合,教学效果就自然低下了。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成为魅力化学老师的重要保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教学有深度、广度。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好每堂课,课后还要做好自身的“充电”工作。其次,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不敢对所学的知识“插嘴”、“多话”。这种课堂,貌似师道尊严,但学生的内心不敬佩教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共同开展合作学习,因此,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
2.让化学课成为趣味的、实用的学科,让学生喜欢化学
化学是一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学生刚学化学时,常常被化学实验的各种现象所吸引,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因此,开始第一堂课,我一般不急于上课,而是先做几个实验,如“白纸黑字”“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等,一连串有趣的现象令学生欢呼雀跃。他们初次接触化学,就感到它浓厚的趣味性和神秘感,一个个为什么油然而生,使学生们想学、爱学。其次,要注意化学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比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止、铁制物的防锈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持续保持,使自己的课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在”的境地。这样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随之不断升高,学生会不自觉地爱你的课,期盼着下一堂课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聚焦策略——生成高效课堂的根本
1.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当前的教材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很多以谈话的方式出现,因为对每个话题的探索,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这样的优点能便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但对学生的思考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成长,让化学教师成为智慧型的教师,对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对于一个化学问题思考从哪里入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还是化学的有关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都有一定的顺序,学生在探究化学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思考。比如,描述物质性质的时候,先描述物理性质,然后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而进行化学计算的时候,总是先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然后代量计算;化学实验仪器的装配,通常是从上到下、由左到右;合作探究学习,总是先假设,再设计探究方案,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化学有序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会学习。比如,某种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很难溶于水,收集这种气体有哪些方法?请你画出收集的装置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后,会很快解答出来的。如果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这样的问题是答不出来的。
2.开展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學知识与原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课堂,尤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比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它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地球上改变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如,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呼吸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各种燃料的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那么针对上述的因素,你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有什么观点呢?很多学生进行了预测:有的学生说,二氧化碳的含量会越来越高;有的学生猜测,二氧化碳的含量能保持不变;有的学生说,要视具体的环境而定,风能将含量高的吹向含量低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晚上没有光了,光合作用不发生了,所以晚上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要高于白天。在设计方案的环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比较,以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积极思考。 3.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也就是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对于平时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与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提出新问题以保持他们学习化学的持久热情,如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作业外的“每日一题”,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创新方法。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按章进行“好题妙解”例题讲解,增强对概念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重视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切入的起点,在要求上有所区别。教学的低起点,有利于每个学生参与,有利于每个学生有所收获;而多层次,则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做好分层次教学呢?教学证明,开放性的问题最能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比如,你知道有哪些灭火方式吗?这是个低层次的问题,学生都愿意回答;假如某个图书室着火了,应该选择哪种方式进行灭火呢?它的原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难度增加了,部分学生容易答错,学习好的学生能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照顾每个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学生的情感迁移特点,课堂上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个学生。对“走神”的学生多提问;对“粗心”的学生让他多板演,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让他多交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小灶”给予耐心的指导,对学习优等生给予更多的机会让他更好的表现和发挥。
4.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教师应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首先,摸清班情。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其次,要胸中有课标、腹中有教材。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透彻了解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将整体知识化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并将其分散到各课时中逐个加以击破,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使每节课有的放矢。与此同時分析众多知识其内在联系的规律性,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成知识链、再构成知识网,易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使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思、思有所为。
三、集众人智慧,精心编好教学案
要让演员上演精彩生动的剧目,精心编制的剧本是必要的依托。高效课堂的前提要求教师精心备好教学案。化学教师坐在一起就每一堂课都必需努力挖掘和开发教学资源认真分析生情学情、把握教材,设计能够激活课堂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及事物间的发展变化规律与内在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解释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师的备课不只是备教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生能够想到的、难懂的、容易错误的、容易忘记的,备学法、备教法,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上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四、重视反思——生成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血。在课堂教学之后,如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是应该归纳和总结的;另外,再具体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忽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聪明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忽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记录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二是记录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三是记录教学中的亮点。
纵上所述,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也应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没有心里压力的状况下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有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获取比现成知识的获得重要的多,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发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而课堂有效性的实现都有赖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只有不断的对旧有的专业知识、教育理念、教学策略不断的补充、修改形成适合自己的教育策略,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教师专业素质才能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
【参考文献】
1.胡振虹:《有效教学和谐课堂》,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8.
2.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3.李广:《评好课应知应会》,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