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机械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zhou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学产互融、校企互动”的方式,有效盘活“政、校、行、企”四方资源,在校企双方受益、共赢的基础上,校企深度融合,联合设计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变“与企业生产脱节”的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开辟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途径,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政校行企;多元化;人才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14-02
  《中国制造2025》提出把“人才为本”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五大方针”之一,强调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1]。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学生的培养过分依赖专任教师,偏重理论学习,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技能,教学过于强调学科内的基础教学,忽视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差,严重制约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2]。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械专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共同打造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丰富教学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推进了机械专业多元化人才的培养。
  一、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
  1.如何解决机械专业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矛盾。
  目前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3]。在世界制造业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东莞,在目前进行地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遇到了人才瓶颈问题,一方面企业急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另一方面,从学校招到的学生又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主要原因是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而大部分学校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无法跟上产业发展形势。
  机械专业需要探索高职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协调与适应的解决办法。通过推动“学产互融、校企互动”[4],积极与地方制造相关龙头企业联系,充分发挥机电职教联盟平台、机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东莞五金机械模具行业协会等“桥梁”作用,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及时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接轨。
  2.如何解决机械专业人才核心技能和核心素养相结合的问题。
  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单一,传统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滞后,教学结构不合理。而高职机械专业的校企合作还主要停留在教学改革层面,缺乏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无法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使得人才培养核心技能和核心素养无法结合,导致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紧缺。
  机械专业需要探索人才培养过程中核心技能和核心素养结合的问题。依托东莞本地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的优势平台,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引校入企”建设“厂中校”,校企共同打造具有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引入企业生产的真实案例,推进产教融合,共同探索“双核双螺旋,双向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如何解决教学资源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限制。
  机械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既要掌握大量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掌握产品设计所需的CAD、UG等专业软件,还要能熟练应用机床操作和维护。培养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和实践设备,有限的教学条件制约了专业人才的培养[5]。
  机械专业需要探索改善教学条件的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建设精品资源开放课程来丰富教学资源;通过引进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打造优秀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等创新育人平台和实践基地来拓展教学条件;通过建立和完善“过程性考核评价、教学过程监督”等制度实现对教学条件的提升。
  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
  1.实施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专业立足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以“精密制造、智能制造”为背景,以人才的核心技能和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针对生源的不同(高中、中职)和学生素质的差异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三年制学生以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工艺编制等岗位为培养目标,两年制学生以模具制造、數控加工、数控编程等岗位为培养目标。积极对接当地龙头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依据企业需求分别开设东莞轨道交通订单班、华为订单班、中泰模具订单班、松庆自动化现代学徒班、北京精雕现代学徒试点班等,同一个专业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2.“双核双螺旋,双向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机械专业积极推进“学产互融、校企互动”,制订能够有效推动“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和责任;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双核双螺旋,双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成长过程为主线,校企深度融合,全程工学交替,基于工程过程、完成生产任务,学生职业能力螺旋上升,实现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的岗位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与企业目标岗位“零距离”对接。
  3.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
  机械专业通过“对外引进、对内培养”,着力打造“专兼结合、能讲会做、能力突出”的双师教学团队。根据东莞制造产业转型趋势,通过企业锻炼、行业培训、高校进修、境外交流等途径,校企结合、以老带新,培养把握产业发展、能主持专业和课程建设的专业骨干教师;有计划地聘请行业企业高管、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训教学,指导顶岗实习,开展讲座,开发课程和教材等;从台湾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1名,积极推进境内外合作。形成“双轨”和“双元”到“三元”的梯队体系,打造由境外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引领,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学团队,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   4.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专业本身拥有比较完善的校内基础实训基地,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方式,建设了具有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先后建立松庆自动化、拓荒牛自动化、巨冈机械、安谛精密等“校中厂”和东莞高训中心、北京精雕“厂中校”。
  单项实训:主要是基本技能实践,实训场地可以满足学生普车、普铣、钳工、焊接等实践,培养绘图、识图、常规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工、刀、量、夹具的使用能力。
  专业技术实践:模具综合实训基地、CAD/CAM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可以满足学生塑料模具的课程设计、数控加工实习、模具CAD/CAM实习、特种加工实训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在东莞高训中心“厂中校”、安谛精密“校中厂”等校内外实践基地中学习企业完整的生产流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熟练操作相关设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特色
  1.创新的“双核双螺旋,双向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专业推进的“双核双螺旋,双向双主体”人才培养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双向构架的基础上,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体系设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运营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促进专业核心技能和核心素养之间内聚耦合,相互促进和螺旋提升。
  2.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机械专业依据生源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与企业互动,依据企业需求分别开设订单班、学徒班等,根据不同的公司,设定不同的岗位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课程体系,按照两年制、三年制、订单班、现代学徒等模式分层次,完成多元化人才培养。
  3.创新的师资队伍建设。
  吸收高校和知名企业的优秀人才,建设高学历、高学术水平、高实践应用能力等“三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与企业互动,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解决企业技术难题,通过与企业之间教师互培互聘,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成功将机械专业教学团队打造成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EB/OL].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6/c5500114/content.html.
  [2]曹晔. 关于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9).
  [3]丁文珺,杜志明.我国制造业发展四十年:成就、新形势与转型思路[J].经济纵横,2018(8).
  [4]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
  [5]周长梅.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5).
  作者简介:孟鑫沛(1982.06-),男,汉,河南漯河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负责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加工、材料分析、高职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重点课题:《探索“学产互融、校企互动的双核双螺旋、双向雙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编号:JGZD201777。
  2.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编号:CGPY201701。
其他文献
本文在分析运动处方模式教学意义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运动处方模式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论证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制定步骤,以期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普遍提升起
目的:探讨前路治疗难复性下颈椎脱位的复位方法、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行颅骨牵引不能复位的14例下颈椎脱位均行前入路手术,对单侧脱位(9例)上下椎体,边撑开,边旋转,解开交锁,复
【摘 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逐渐凸显了它的重要性。教育是强国的根本,而教师确是教育的核心。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绝对的掌控者。经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中心,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性,他们是课堂的引导者。强化教育事业,就必须有优秀的教师,而优秀的教师又是由教师教育者所培养的。所以,教师教育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
【摘 要】我国高职动漫设计专业近十年来经历了兴起、蓬勃发展到学生缩减的过程,除了一些社会动漫专业发展上的社会原因以外,还有学院自身的原因,动漫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本文描述了高职动漫专业的现状以及建设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职;动漫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14-01  目前,中国的动漫专业正蓬
一直以来,低年级小学生投掷教学都是采用传统的教材内容体系,实际教学中都是以单个动作技能教学为主,投掷教学方法以及手段都比较单一、乏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效
氧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护理技术及抢救治疗手段。氧气湿化液的使用可避免干燥的氧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提高氧疗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但是,由于结构设计上的原因,传统的吸氧器难以
体育是高等学校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创造性的使用游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创新精神和组织、思维能力。教师们要在安全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不断的创新思维,更新观念,发挥
【摘 要】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是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文逐渐沉积下来的历史文化积淀。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植于文化发展的土壤之中。故此,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德的影响进行了相应分析和研究,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传统;医德;影响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目的:观察羟喜树碱(camotothecin,CPT)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对13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的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术后采用CPT40 mg+生理盐水40 ml即刻及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