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重建魁北克大桥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54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座十分著名的魁北克大桥。这座大桥不仅被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设为“历史纪念建筑”,还是加拿大的国家历史遗址。
  魁北克大桥全长987米,宽29米,高104米,总臂距为549米。在建造的当时,它是世界上桥跨最长的悬臂桥。不过,真正让魁北克大桥扬名世界的不是它的这些“荣誉”,而是它的建造经历。
  千百年来,魁北克省圣劳伦斯河两岸的人们想要过河,就只能乘坐渡船。为了方便两岸通行,1904年,魁北克省政府决定在圣劳伦斯河上修建一座大桥。政府高薪聘请了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美国籍桥梁设计师特奥多罗·库帕,让他完成魁北克大桥的设计。特奥多罗·库帕觉得这是一个出风头的绝佳机会,原本他的设计是大桥长760米,高82米,但为了在个人成果里增添更多亮点,他故意增加了大桥的长度和高度。更离谱的是,急功近利的他居然只考虑自己的“名誉”和“创意”,全然没有考虑到增加长度和高度以后,桥梁的重量会发生变化,更没有针对这些重量的变化对桥梁的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还不算,为了尽快完成建造,创造建筑史上的“最快工程”纪录,特奥多罗·库帕无限地加快施工进度。比如,基座没有打稳就开始造桥墩,桥墩没有稳定就开始造桥臂,桥臂没有经历必要的测试就开始铺桥面……
  最终,在那个以人力为主的时代,特奥多罗·库帕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座大桥的修建。不过,在这种急于求成的设计和施工下,魁北克大桥的质量可想而知。1908年2月12日,就在特奥多罗·库帕和魁北克省的政要们一起打算為魁北克大桥剪彩的时候,桥上突然传来一声巨响,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近2万吨的钢筋压垮了大桥,桥上的86个围观者和纵横交错的钢铁一起坠入了湍急的圣劳伦斯河……
  经过打捞和抢救,落水的86人中有75人不幸丧命,只有11人幸存下来。加拿大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事故,调查后发现事故是由于设计师特奥多罗·库帕急功近利导致的。
  为了给世界留下一个警示,加拿大政府下令放弃重建魁北克大桥,所以直到现在,魁北克大桥的剩余部分依然屹立在圣劳伦斯河的河面上,向人们展示急功近利的后果。
其他文献
“小兄弟,不能只讲风度,忘记温度,要穿厚实一些。”文中的温度是作为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它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从中国古代发明的冰瓶到伽利略发明了温度计,温度计的产生奠定了记温学和热学发展的基础。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古人就开始用最原始的水作为介质做成了温度计,并称其为“冰瓶”,它是通过水结冰和融化来判断气温的。到了商周时期,古人又开始观察“火候”,借燃烧时火焰的变化,来
忽然之间岁月长  因着心底里的一轮大学梦,艰难困苦的高三还是这样横刀立马地过来了。理想的大学是精神的处女地与梦想的百花园,沐晨钟,栖飞鸟,眺南国海水,俯北国苍黄,但一切美好悸动的年少期待,终结于那个喧嚣的夏天。在情怀为分数让位的现实里,我带着几分失落来到了西华大学,这座背靠川西高原、静卧成都平原的高校。  至今还记得初次走进花团锦簇的校园时,穿梭在飞扬的彩带和喧嚣的人群中,我没有像其他新生一样好奇
一年暑假,我搁下台北忙碌的工作,飞到安克拉治,与从纽约飞去的太太、儿子和女儿碰面,再一起游阿拉斯加。不知是否在桃园机场吃坏了东西,我从上飞机就开始胃痛,而且一路痛下去。饭后,胃痛得特别厉害,吃什么药都不管用。夜里躺下来就更痛了,浑身冒冷汗,湿透了睡衣和床单。但我忍着,不吭气,听一双儿女的鼾声。就这样,我躲在厚厚的羽绒服里,陪着一家人,从安克拉治坐汽车、坐火车、坐轮船,游了一个又一个冰河,去了北美最
14岁时,他听了比尔·盖茨在北京的演讲,被深深地迷住了。当晚,他就给家人写了一封信:“我要在25岁之前,创办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他是1981年出生的蒋甲。  16岁时,有一个到美国留学的机会,蒋甲抓住了,那里是比尔·盖茨的家乡。然而直到30岁,蒋甲却发现他没有实现14岁时立下的人生目标,只是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里做着一名平凡的市场经理。  反思的成果,是蒋甲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不久后,他遇到了第一
1  煎熬了几个月的疯狂复习之后,我凭借着微弱的几分险过中考分数线。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天高地厚,只是不可一世地吹嘘着自己有多厉害,别人用三年才考上的高中,我仅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升高中的那个暑假,我还信誓旦旦地对着父母承诺:“高中就是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三年之后我一定能考上好大学。”  我知道,那时父母对我已失望透顶,早就不抱有很大的幻想,只是嘱咐我不要再闯祸,安安稳稳的就好。可听到我说这些貌
今年81岁的曾孝濂,是国内仅剩不足十人的“植物科学绘画师”之一。有人称他是“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也有人称他是“中国最会画画的科学家”,甚至有人叫他“现代郎世宁”。  1939年,曾孝濂出生于云南威信,自幼酷爱画画。高中毕业后,曾孝濂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招录,职务是见习绘图员。进研究所第二年,适逢《中国植物志》立项,需要大量画师。从那时起,曾孝濂和全国三百多位植物分类学家、一百多位植物绘画
夜里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屋角一枝粉红色花蕊开了花,在月光下发出淡淡的微光。我闭上眼睛,恍然觉得有一片繁星落在头上。  1942年11月23日11点40分,随着英国商船“贝蒙特号”的沉没,对于每个遇难者而言,这以后的花朵将不再芬芳,繁星也不再闪耀。  当时,二十岁的潘濂在船上做二等侍应生,与大多数受尽歧视的华工一样,他做尽了苦活和累活,领着微薄的薪水,还不被允许学习航海知识。灾难发生时,潘濂幸运地找到
1  小時候,每次上学的路上,爸爸都会教我念诗,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拉着爸爸的衣角跟着,一句句地念,短短20分钟的路程,我就能把整首诗记得滚瓜烂熟。待到傍晚放学,我利索地爬上我的专属座位,得意地背一遍爸爸早上教我的诗,爸爸就会给我讲一个关于这首诗的故事。于是,在我的心里,诗就是凝结的故事,故事就是绽开的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我仰起头,看着
我曾在馬来西亚国民大学生活了一段时间。学校盘踞在一座山上,地域宽广,道路交错,日常生活包括出门吃饭都需要乘坐校园巴士。校园巴士是免费的,只需要在公交站台等候,见到校园巴士招手即可。  一个绚丽的傍晚,残阳已去,余晖如同倾盆而下的水粉颜料,染红了天边的云朵。我突发奇想,决定从食堂走回寝室,沿途欣赏这美得如同梦般的景色。  起初,赏着净雅的天空,迎着清新的软风,缓步走过优美静谧的校园,倒也悠闲惬意,可
在北京理工大学,直到深夜,其他教室早已一片沉寂,4002号教室的灯却还亮着。每晚,这里总有一位耄耋老者在和百余名学子一起挑灯夜战。  这位耄耋老者就是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简称“光电基地”)的创始人张忠廉教授。在“光电基地”,张忠廉教授最喜欢走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中间,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寻找答案。每届学生进入“光电基地”时,张忠廉教授都会要求他们写400字的自我介绍,并亲自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