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声乐素质的养成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i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声乐素质在音乐素质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和其他素质的发展相辅相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的声乐素质包括声音、乐感、表演三个方面。
  
  一、声音的训练
  
  一般说来,通畅明亮的声音才称得上是好的童声。要达到这个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
  一是姿势。歌唱姿势通常有站和坐两种。站立时两脚要自然分开,与双肩平行,两手要自然下垂,胸稍向前挺起,腹部微收但不要僵硬;歌唱时要面带微笑,整个身体的重心应向前倾。坐着唱的姿势应挺直腰,不僵硬,身子不要靠在椅子背上,双手自然放松,肩要平;歌唱时身体不要左右摇晃,不要前扑后仰,更不能趴在桌子上歌唱。无论是哪一种姿势,头部都要自然地保持平稳、正直,眼睛要自然地平视前方,脖子不要往前伸,也不要歪着。
  二是呼吸。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歌唱时要注意有控制地进行呼吸。比如说,吸气不能出声,双肩要稍稍向后,胸自然挺起,两肋扩张,像张开的翅膀;不要缩脖子,身体各部分要放松。吸入的气不要随便呼出,即歌唱时的每个字、每一句都应在呼气的状态下唱出来。
  三是咬字吐字。不少孩子因为咬字吐字方法不正确,使歌曲演唱为之逊色。如何纠正歌唱中咬字的毛病呢?首先,平时应要求孩子坚持说普通话,使之逐步掌握好普通话的正确发音,这是克服地区方言的有效办法。其次,对那些习惯用“奶声”“扁嘴”说话的孩子,教师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发声状态和正确的发音口形。再次,对于吐字不清的孩子,要多用带爆破音的字进行练习,多用跳音练唱。
  
  二、乐感的培养
  
  乐感的培养可以从“三多”入手。一是让孩子多欣赏音乐。平时要让孩子多欣赏音乐,使孩子从音乐中感受乐曲的音准、节拍、节奏、力度、强度、速度、音色等,逐步领会音乐的妙处,受到感染。如一些钢琴名曲或一些用民族乐器演奏的电子合成音乐,不仅成人爱听,也很受孩子们的喜欢。有些曲子应要求孩子们反复听,像《梁祝》《常回家看看》等。二是让孩子们多听故事特别是有趣的童话故事。孩子们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丰富情感体验,还可以因此增加对乐曲和歌曲内容的感悟和鉴赏能力。三是让孩子们多听多念儿歌。多听多念儿歌,可以训练他们的咬字、吐字能力,如果边念边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则可以培养他们的韵律感、动作协调感和表达能力。
  以上三种形式,孩子们喜欢,做起来又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论在课堂还是在玩耍中均可进行。
  
  三、表演能力的培养
  
  表演与歌唱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歌唱的魅力才能得到体现。歌唱表演实际上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要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在音乐课中必须培养孩子们敢于当众大胆地歌唱表演,这是一种自信心的培养,一种勇气的培养,一种生活态度的培养。
  (责 编 辛 欣)
其他文献
介绍了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首先确立了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出闽东南各县市的农业发展水平梯度值.用聚类分
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就必须教学生“学会学习”.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措施等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
斯普朗格曾经这样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对于语文课程改革,广大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让人忧虑的新问题,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中,忽视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狭隘地理
21世纪的基础教育管理应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创新管理,应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务实管理,更应是着眼提高全体国民文化素质的长效管理.因此,加快学校管理改革步伐,建
基于需求变化,给出系统核心类的设计与迭代实现过程,讨论其响应变化的敏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