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诗歌韵律 发展内在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历练语言,语用理念也提出要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很多教师都误认为对文本语言的关注就是要关注文本的文字,从意思、意蕴的角度感知词语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其实,这只是一个片面的认知,对语言的关注还应该包括语言的内在的韵律,尤其是诗歌的韵律。诗歌韵律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有效载体。提出要尊重学情,在巩固中熟悉韵味;多重品读,在感知中紧扣韵字;拓展联想,在想象中再现韵画;由外及内,在诵读中体悟韵情,从而促进学生内在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尊重学情;多重品读;拓展联想;由外及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4-0072-01
  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历练语言,语用理念也提出要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很多教师都误认为对文本语言的关注就是要关注文本的文字,从意思、意蕴的角度感知词语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其实,这只是一个片面的认知,对语言的关注还应该包括语言的内在的韵律,尤其是诗歌的韵律。诗歌的韵律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有效载体。因此,要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强化对诗歌语言韵律的关注,借助诵读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再现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笔者以《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尊重学情,在巩固中熟悉韵味
  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大量诗词的接触与学习中,对押韵并不陌生,针对他们原始的内在积累进行必要的复习巩固、设疑导入,对于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兴趣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时,教学伊始,教师就引领学生直接默写课文中的词语。其中,第一组词语为“裸露、寂寞、蹦跳”,第二组词语为“歌谣、咆哮、蹦跳”。在学生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字形是否正确之后,教师则引导学生尝试朗读对比,这两组词语中哪一组显得更加朗朗上口。学生在对比后很快就发现第二组的词语,由于韵脚相同,朗读起来较为押韵,自然就会显得上口。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原始积累的知识经过再现性思维的训练“温故而知新”,从而为全诗的诵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多重品读,在感知中紧扣韵字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平台,让学生自己思维、自己观察、自己实践,由此所形成的体验才是具有深度的。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自主悟得,诗歌的韵律是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
  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先引领学生放声诵读,圈画出诗句末尾押韵的字眼;其次,是互动听读,同桌之间相互读给对方听,在朗读中感知独有的韵味所形成的诵读效果;再次,比照读,教师出示经过人为修改不押韵的语句,形成阅读的别扭感和障碍,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押韵的效果;紧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录音向学生展示高水平诵读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跟随着录音进行模仿朗读,从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扬抑等不同的细节进行深入处理,更好地走进诗歌的言语形式,走向诗歌的内在韵律之中。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始终以“读”为主线,让学生的思维从诗歌的字到词,再由词到句,最后关注到诗歌的篇章,让学生在不用形式的朗读中,对诗歌独有韵味的感知逐层加深,使得诗歌内在的韵律在诵读中不断逼向学生的内在意识。
  三、拓展联想,在想象中再现韵画
  诗歌教学作为与诗人、与诗歌的对话,就应该进入到诗歌的内在意境之中。这就需要教师要引领学生借助诗歌中最为关键的核心词语展开想象,将诗人想要表达的画面重新还原到学生想象的意识之中。
  如这首诗歌通篇都在押“ao”韵,课文中大量出现了含有“ao”韵的汉字,如“笑、脚、歌谣、树苗、老雕……”,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密切关注这类词语,紧扣韵腳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依次呈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将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揭示出来,走进诗歌的内核,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诗歌教学中,正是因为有了想象的介入,诗歌中的文字才能真正鲜活起来,诗歌内在的语言意境和弦外之音,才能真正流淌在诗歌的内蕴之中,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四、由外及内,在诵读中体悟韵情
  有人说,诗歌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这种“美妙”,不仅体现在诗歌语言的简练与优美上,更体现在诵读时的和谐流畅上以及诗歌错落有致的形式之美上。
  如这首诗中的“ao”韵,原本读起来就显得洪亮而激昂,呈现出欢快、兴奋之感,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关注这一特点,在朗读时不断促进自身情感的递增,从而让学生的认知经历从诗歌语言的表层逐步向诗歌形象、诗人情韵等方面进发,从而真正体验作者所形成的画面感,走进诗歌的内在意境。这样的朗读使学生轻松地与诗歌融合在一起,诵读的声音中满带自豪、身体上裹挟着勃发的活力。通过诵读诗歌,学生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正所谓“心得其意,口得其语”,学生只有进入充满韵情的状态,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蕴,品味诗歌的情感,从而促进内在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和谐发展。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文章分析了555、OP07和继电器等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设计了雨传感器应用电路中的脉冲发生电路、滤波电路、比较电路、放大控制电路,分析了雨传感器的一个实际应用电路.
在线路板加工中,过孔加工费占的比重较大,因此,研究打孔机生产效能对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收益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采用剥离过孔的思想,得到钻头工作时间矩阵及成本矩阵;其
介绍动态表达工程物体的方法.即利用AutoCAD建立三维工程实体,在3ds max场景中进行运动设计,实现工程实体的动态视频播放,以及两种环境下实体的交换可能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处理方法.
[摘 要]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效率低、思维品质得不到有效提升,已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将变异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相同或不同事例的对比、区分中掌握普遍规律,进而发展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区分,聚焦文章主旨;对照,感悟表达方式;融合,完善言语表达;类和,迁移学习方法。这样,能实现正向迁移,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变异理论;区分;对照;融合;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诵读、拓展、写作、实践等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全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31-01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觀、人生观逐
[摘 要]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教学内容呈现的工具和忽视了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实现知识背景与创新能力的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通的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素养;有效整合;优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
[摘 要]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创新教学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丰富多彩的影视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影视资源集合声音图像于一体,以其生动有趣、直观形象、信息丰富的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丰富的影视资源,创设有效的阅读情境,活跃学生思维,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影视资源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要]网络技术介入信息技术课堂,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能够为教学活动带来重要的发展契机。教师要抓住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技术展开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启迪学生认知思维的同时,拓展课堂交互维度,实现教学转型升级。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6-0069-01  “教无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