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活力是校园文化的"生存之基,力量之源",是大学强大的育人力、自主发展力与"
文化校园"核心实现力集中体现。然而,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思考如何激发大
学校园文化活力,构建现代大学文化校园应成为我国大学工作的主题。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活力文化校园
【Abstract】 Vitality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is the survival base and strength of
source, its strength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strong, its force of developing
independently and core force to advance campus culture. However, there is a problem with
insufficient vigor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how to stimulat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vigor, and construct modern university cultural university campus in China, should be the
theme of work.
【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campus
一、大学校园文化活力释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及与外部环境的作用经由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独
特的精神力,它主要体现为大学所拥有的理念、管理、制度、学风、教风、校风等方面。同时它又是一
种良好教育氛围,为学校自身和师生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持"。
第一,它是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 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
力在成长。"[2]它化身为大学校园文化力。也就是说大学校园文化更体现为其本身所产生的"力量",
对大学组织内部所有成员所产生的引领力、推动力、凝聚力、整合力和约束力以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
识别力、感染力、辐射力甚至征服力。
第二,它是大学校园文化人文濡化力(育人力)。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
,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3]美好的校园物质
环境是教育学生爱护美好事物,做善良和具有同情心的人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无法替代的。[4]一方面
,大学校园文化以其有形的物质实体为大学人提供物质基础,是大学不竭的资源力;另一方面,校园所
承载的物质世界的内涵丰富,它对人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施于影响,是无形的育人力。
第三,它是大学"文化校园"核心实现力。良好的大学文化不仅是一面旗帜,还是大学的精神领路者,是
弘扬一所大学的主旋律;良好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场,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它能够引导师生意气
风发地前进;良好的校园文化更是学校的一种个性,一种气质,一种形象,一种特色。大学文化尤其是
作为大学核心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确立后,能够增强大学师生的目标意识,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朝着
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大学校园文化中活力不足问题分析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它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只有对问题进行追踪,我
们才能够知道下一步必须做什么以便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5]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
程,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在现实中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不足集中体现为:
1.校园文化自身的育人力弱化。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培养人、教育人是大学作为一个社会存在
体最基本的特质,是大学在社会实现自身活动力最为鲜明的表现。然而,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作为大学文
化育人力的表现力之一,已逐渐弱化。
2.校园文化自身的引领力低弱。这主要表现在大学校园文化缺乏自觉力。当前大学校园中传统文化
的缺失,校园中弥散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校园的氛围已变得躁动不安,无法静雅深思。不但不能在
批判与自我批判中坚持自身的作为高等文化组织的个性品格,而且无法发挥批判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
作用,以致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呈现逆流而上的趋势,举步维艰。
3.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力不足。在现实中,大学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劲头日渐萎靡,学术造假、学术
研究力逐渐弱化、学生学习态度不端,作业糊弄,考试作弊抄袭现象日渐普遍致使大学校园的学风稀薄
;大学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态度不正,教学行为不端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力,
降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力。
三、激发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促生大学"文化校园"相关路径
客观、理性地对导致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不足进行归因分析,进而探寻促生大学文化校园的可行路径
,正成为每一位关心大学问题,促进大学发展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追求。
(一)树立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理念,保证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
所谓理念,就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根本认识。理念是大学校园文化保持自主发展力
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学校园文化理念是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是决定大学校园文化
发展方向的重要思想,是大学能否在当今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保持独立自主,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力。 因此要保证大学校园文化自主发展力,树立大学校园文化理念应当:
1.培育与提炼大学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6]它体现出
大学巨大的整体人格力量,渗透到大学的所有方面,是一所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大学的未来发展起着
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全力建设凝聚人文精神的校园物质文化。第二,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学精神
文化。一方面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促进学生自由交流互相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另一方面
,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增进师生真诚交流,拉近双方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师生感情,在
真实的体验中亲身体验见证精神情感的力量。
2.检视与佐证大学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
评价指标、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7]大学价值观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是文化校园建设成
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大学应重新审视并理性认识自身本质和功能,勇于担当深层启蒙的重担。在现
实中,大学应重视对自身的审视,进行自我反省和批判,纠正思想中失当、偏颇的育人观、社会观、发
展观。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现实,对自身进行正确地定位,找准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
向,并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到现实中去。
(二)打造具有时代、地域、人文特色的大学园区,提升校园整体形象
大学园区不仅要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还要通过散发自身所蕴涵的时代
、地域、人文气息,影响和作用着大学的师生的内心世界。
1.大学园区的设计应彰显现代意识,体现时代精神,汲取和充实具有现代精神、国际化水平的先进文化
元素。要着实,摒弃一切不符合现时代教育要求的传统落后文化。因此,在园区的建设上,设计者要根
据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和大学的教育目标赋予园区设计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和教育意义。这样才能够使学
生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中结合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体会与识读的景观所含蕴的文化底蕴,从而在
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本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校园园区建设必须考虑到本土的特色。大学校园文化首先植根于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与生俱
来地带着本土性的标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文化。特定族群与其繁衍、生息的土地存在着从物
质文化、社会组织到精神信仰等千丝万缕的联系。[9][本土对于人们的意义,最重要的在于以其一整
套独特的文化体系与价值标准,给人以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这样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
力。
(三)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管理,完善其运行保障机制,强化大学校园文化实现力
加大对大学校园文化及其文化建设工作的研究力度,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指导我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繁荣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只有在思想上重视、管理上落实、
理论上指导,切实抓好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生出具有现代文化活力的校园。
1.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及其工作。学校的领导组织及其工作直接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顺
利开展。大学应加强自身组织成员的领导、引导、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计划性、制度性、有
序性,重视内部师生联谊以及校区间的联谊,倡导全员参与意识,凸显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美化生活、
陶冶性情、活跃气氛的作用,使大学校园文化真正变成融洽和谐的教育文化之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
出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将校园文化较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中达到潜移默化地解决大学人深层次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认识问题,让大学师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坚持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机统一起来。
2.加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及相关的投入和支持。要重视与支持校园文化研究,加强大学校园文化
建设研究力度。大学领导要带头参与并大力支持有教科研能力的教师从事校园文化研究工作。同时要加
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的投入,每年要有一定的专项建设费用,以保证大学文化建设有必要的物质资
源。其次,要加大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监督、检查、评比,总结反馈建设的成果,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吸取建设的教训并改善相关的措施与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昌兴.大学文化力与大学发展[J].高教研究(社会科学版),2009,(5):21.
[2]周恩来.周恩来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84.322.
[3][4]江兴代.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33,34.
[5](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5.
[6]孙慧玲,袁健.文化启蒙与文化校园[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38.
[7]金 艳.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结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87.
[8]孔科丽.高校新校区文化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12.
[9]何群.人与地之纠葛:鄂伦春社会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和功能[C].第二届中国环境社会学研讨
会,2009:16.
文化校园"核心实现力集中体现。然而,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思考如何激发大
学校园文化活力,构建现代大学文化校园应成为我国大学工作的主题。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活力文化校园
【Abstract】 Vitality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is the survival base and strength of
source, its strength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strong, its force of developing
independently and core force to advance campus culture. However, there is a problem with
insufficient vigor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how to stimulat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vigor, and construct modern university cultural university campus in China, should be the
theme of work.
【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campus
一、大学校园文化活力释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及与外部环境的作用经由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独
特的精神力,它主要体现为大学所拥有的理念、管理、制度、学风、教风、校风等方面。同时它又是一
种良好教育氛围,为学校自身和师生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支持"。
第一,它是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 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
力在成长。"[2]它化身为大学校园文化力。也就是说大学校园文化更体现为其本身所产生的"力量",
对大学组织内部所有成员所产生的引领力、推动力、凝聚力、整合力和约束力以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
识别力、感染力、辐射力甚至征服力。
第二,它是大学校园文化人文濡化力(育人力)。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
,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3]美好的校园物质
环境是教育学生爱护美好事物,做善良和具有同情心的人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无法替代的。[4]一方面
,大学校园文化以其有形的物质实体为大学人提供物质基础,是大学不竭的资源力;另一方面,校园所
承载的物质世界的内涵丰富,它对人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施于影响,是无形的育人力。
第三,它是大学"文化校园"核心实现力。良好的大学文化不仅是一面旗帜,还是大学的精神领路者,是
弘扬一所大学的主旋律;良好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场,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它能够引导师生意气
风发地前进;良好的校园文化更是学校的一种个性,一种气质,一种形象,一种特色。大学文化尤其是
作为大学核心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确立后,能够增强大学师生的目标意识,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朝着
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大学校园文化中活力不足问题分析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它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只有对问题进行追踪,我
们才能够知道下一步必须做什么以便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5]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
程,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在现实中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不足集中体现为:
1.校园文化自身的育人力弱化。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培养人、教育人是大学作为一个社会存在
体最基本的特质,是大学在社会实现自身活动力最为鲜明的表现。然而,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作为大学文
化育人力的表现力之一,已逐渐弱化。
2.校园文化自身的引领力低弱。这主要表现在大学校园文化缺乏自觉力。当前大学校园中传统文化
的缺失,校园中弥散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校园的氛围已变得躁动不安,无法静雅深思。不但不能在
批判与自我批判中坚持自身的作为高等文化组织的个性品格,而且无法发挥批判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
作用,以致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呈现逆流而上的趋势,举步维艰。
3.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力不足。在现实中,大学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劲头日渐萎靡,学术造假、学术
研究力逐渐弱化、学生学习态度不端,作业糊弄,考试作弊抄袭现象日渐普遍致使大学校园的学风稀薄
;大学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态度不正,教学行为不端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力,
降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力。
三、激发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促生大学"文化校园"相关路径
客观、理性地对导致大学校园文化活力不足进行归因分析,进而探寻促生大学文化校园的可行路径
,正成为每一位关心大学问题,促进大学发展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追求。
(一)树立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理念,保证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
所谓理念,就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根本认识。理念是大学校园文化保持自主发展力
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学校园文化理念是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是决定大学校园文化
发展方向的重要思想,是大学能否在当今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保持独立自主,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力。 因此要保证大学校园文化自主发展力,树立大学校园文化理念应当:
1.培育与提炼大学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6]它体现出
大学巨大的整体人格力量,渗透到大学的所有方面,是一所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大学的未来发展起着
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全力建设凝聚人文精神的校园物质文化。第二,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学精神
文化。一方面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促进学生自由交流互相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另一方面
,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增进师生真诚交流,拉近双方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师生感情,在
真实的体验中亲身体验见证精神情感的力量。
2.检视与佐证大学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
评价指标、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7]大学价值观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是文化校园建设成
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大学应重新审视并理性认识自身本质和功能,勇于担当深层启蒙的重担。在现
实中,大学应重视对自身的审视,进行自我反省和批判,纠正思想中失当、偏颇的育人观、社会观、发
展观。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现实,对自身进行正确地定位,找准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
向,并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到现实中去。
(二)打造具有时代、地域、人文特色的大学园区,提升校园整体形象
大学园区不仅要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还要通过散发自身所蕴涵的时代
、地域、人文气息,影响和作用着大学的师生的内心世界。
1.大学园区的设计应彰显现代意识,体现时代精神,汲取和充实具有现代精神、国际化水平的先进文化
元素。要着实,摒弃一切不符合现时代教育要求的传统落后文化。因此,在园区的建设上,设计者要根
据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和大学的教育目标赋予园区设计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和教育意义。这样才能够使学
生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中结合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体会与识读的景观所含蕴的文化底蕴,从而在
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本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校园园区建设必须考虑到本土的特色。大学校园文化首先植根于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与生俱
来地带着本土性的标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文化。特定族群与其繁衍、生息的土地存在着从物
质文化、社会组织到精神信仰等千丝万缕的联系。[9][本土对于人们的意义,最重要的在于以其一整
套独特的文化体系与价值标准,给人以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这样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
力。
(三)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管理,完善其运行保障机制,强化大学校园文化实现力
加大对大学校园文化及其文化建设工作的研究力度,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指导我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繁荣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只有在思想上重视、管理上落实、
理论上指导,切实抓好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生出具有现代文化活力的校园。
1.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及其工作。学校的领导组织及其工作直接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顺
利开展。大学应加强自身组织成员的领导、引导、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计划性、制度性、有
序性,重视内部师生联谊以及校区间的联谊,倡导全员参与意识,凸显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美化生活、
陶冶性情、活跃气氛的作用,使大学校园文化真正变成融洽和谐的教育文化之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
出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将校园文化较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中达到潜移默化地解决大学人深层次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认识问题,让大学师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坚持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机统一起来。
2.加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及相关的投入和支持。要重视与支持校园文化研究,加强大学校园文化
建设研究力度。大学领导要带头参与并大力支持有教科研能力的教师从事校园文化研究工作。同时要加
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各方面的投入,每年要有一定的专项建设费用,以保证大学文化建设有必要的物质资
源。其次,要加大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监督、检查、评比,总结反馈建设的成果,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吸取建设的教训并改善相关的措施与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昌兴.大学文化力与大学发展[J].高教研究(社会科学版),2009,(5):21.
[2]周恩来.周恩来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84.322.
[3][4]江兴代.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33,34.
[5](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5.
[6]孙慧玲,袁健.文化启蒙与文化校园[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38.
[7]金 艳.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结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87.
[8]孔科丽.高校新校区文化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12.
[9]何群.人与地之纠葛:鄂伦春社会中的地域意识行为和功能[C].第二届中国环境社会学研讨
会,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