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区的教研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海森高课程对于我们来讲,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园所质量,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机遇与挑战。初试海森高,有期许和欣喜,也有迷茫与困惑,甚至有很多理念都是具有颠覆性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尝试、转变、适应。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不断地把新学到的理念和策略运用到教室里,再通过园本教研,将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反思、讨论,从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整合、提升,从教师个体到整个园所,形成了热烈的主动学习氛围。本文以围绕积木区展开的园本教研活动为例,回顾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专业成长。
  积木区要不要限制人数——教师的转变先从撤掉“小脚印”开始
  教室里的积木区旁边在地板上一般会粘几对用即时贴剪的小脚印。每天早晨,孩子们为了能够进入积木区游戏,总是匆匆吃完饭,将自己的鞋摆放在教师设置的脚印上再进区。而因为进餐速度慢没能进入积木区游戏的孩子,只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抢”上位置的孩子,失落无奈地进入其他区域。
  在教研活动时,我们请老师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在积木区设置小脚印限制人数?
  教师1:“积木太硬,区里孩子太多万一出现争抢的现象就会发生安全问题。”
  教师2:“积木区进入三到四个小朋友刚刚好,便于幼儿搭建积木,不会因为人多而碰倒积木。”
  从教师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到,教师限制人数的主要原因就是怕幼儿发生争抢玩具等行为,从教师的主观意愿出发,担心人多会影响幼儿搭建。但是,限制人数就等于是限制了幼儿选择的自由,限制他们去追求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我们请教师再次思考:“我们的这种主观思想,究竟是支持了孩子的游戏,还是限制了孩子的游戏?环境是应该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创设,还是应该按照幼儿的需求来创设?”
  教师1:“以往,我们一直用惯性思维去思考问题,认为积木区就是应该这样创设,教师的思维模式首先就被禁锢了。”
  教师2:“其实,积木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区域,理应是班级最大的区域,但是我们老师却因为要平均兼顾所有的区域,所以给积木区的空间也很小,无法满足更多孩子的需求。我们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多问问他们的想法。”
  园长:“积木区人数过多表面上看可能会发生行为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样做是不是也给孩子创设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机会呢?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思考,而不是让他们从小就形成对成人给他们安排好一切的依赖。”
  教师3:“今后在遇到问题时,我应该学会‘慢处理’,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
  通过这些讨论,老师们开始有意识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的确,这不是教师的教室,而是孩子的教室。创设什么?在哪里创设?每个区域能够进入多少人?都应该由孩子说了算,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才是环境的主人。即使幼儿的很多想法没那么成熟、完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仍然需要退后、再退后,把更多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留给孩子,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竭力创造出能够支持他们“真游戏”所需的条件。
  积木区设在哪儿——观察录像带给教师的思考
  讨论结束后,老师们决定回班之后立即行动,将积木区的小脚印撤掉。随后,老师们需要仔细观察积木区不限人数后幼儿的游戏状态,用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
  录像回放
  中一班积木区原本安置在卧室,由于受房间格局的限制,积木区只放了12块地垫,面积也相对狭长。
  这一天,孩子发现地垫外没有脚印了,问:“老师,小脚印不见啦,是不是可以进很多人了?”老師点了点头:“是啊,积木区不限制人数了。”在得到了老师的确认后,孩子们一下兴奋了,一共有12个孩子涌进了积木区。积木区立刻显得热闹起来,但也十分局促,搭好的积木果然总是被孩子们无意碰倒。
  (以往,教师一定会马上介入,想出各种方法帮孩子们解决问题。但是在海森高理念的不断渗透中,老师们现在学会了管住嘴,管住手,只是观察、等待、聆听。)
  “积木区太小了,要是大一点就好了。”一个孩子若有所思地喃喃自语。
  “哦,你认为积木区应该再大一些。”老师重复了孩子的话,引来了更多孩子参与讨论。
  “老师,咱们在积木区再多加几块地垫,地方就更大了。”
  于是,老师拿来了更多的垫子,请他们自己去积木区试一试。结果孩子们失望地发现,如果再加上这些地垫,他们午睡的床就没法放了。
  “老师,我们不放地垫可以吗?这样地方就大了,可以有更多的小朋友进来玩,我们会轻拿轻放的。”
  老师认可了孩子的想法,并提示孩子们:“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在哪里搭积木都可以。”
  “那就把积木区挪到楼道里吧,那儿地方大!”又有孩子提出了新的建议。
  大家争先恐后地出主意,不断地调整,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活动室内临近楼道的区域,不仅可以在活动室玩,还可以在楼道玩,还可以把活动室和楼道连接的空间也利用起来。积木区成了班里面积最大的区域。
  在老师的支持下,孩子们逐渐打破了传统的边界模式,他们开始不再局限于只把积木搭建在积木区,家庭区、艺术区、甚至楼道里,都成为了他们表达自我的天地,潜藏于他们内心的自主性被逐渐释放出来。
  通过观看录像,教师一致认为,只有教师支持孩子实施孩子自己的想法,他们才不会等待并依靠老师来完成自己的意图。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会更有效地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积木区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分享研讨激发教师开放的思维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中介和桥梁,它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随着去积木区游戏的幼儿人数逐渐增加,我们发现积木区投放的材料明显不足,无法支持幼儿更多、更丰富的游戏。此外,教师投放材料按照过去的原则总是要将教育目标物化其中,把教师主观的意图强加进去。例如,想让孩子们练习搭建、围拢、盖顶等技能,老师会提前用纸箱做好各种形状的房顶,用纸芯准备大量的“瓦片”;想让孩子搭建小区,就投放楼房、路灯、垃圾桶;想让孩子搭建小学,就投放攀登架、旗杆、学校的大门……   教研活动的本质是要从单方受益转向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学习共同体中得到提高。为了形成教师之间的相互对话与合作研究,我们请各班教师对本班积木区的材料进行自查,围绕积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拍摄一些照片进行分享交流。一来可以促进经验的分享,提高教研的效率;二来在研讨的过程中,可以让每一名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思考,完善研究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师1:我们班以前投放的材料用法比较单一固定,孩子很容易被我们提供的材料左右自己的想法。现在积木区的材料重新调整后,投放了很多低结构的材料,例如彩色小碗、纸板、饮料瓶、石头等。
  教师2:大班孩子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我们将材料投放的权利交给孩子,请他们说一说班级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使用。他们常常会把家庭区、艺术区、玩具区的材料拿到积木区来玩。
  教师3:我们在积木区投放了几大块布料,没想到成了孩子们的“宝贝”。有时候孩子们用这些布料当做野餐的地垫,有时候用夹子夹着当门帘,还有一次孩子们让我帮助他们一起做了一顶帐篷。
  在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材料被孩子们拿到了积木区:卷地毯的纸芯、洗衣机的皮管子、輪胎、PVC管……新的材料带给孩子们新的灵感,他们在愉快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材料所蕴含的多种操作经验,多样化的材料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游戏想象,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游戏空间。
  积木区是否要限定搭建主题——从“教”向“不教”的转变
  过去,我们会先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一个搭建主题,然后再将表现这些主题的照片和步骤图布置在积木区的墙饰上,而且一个主题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这种做法没有尊重幼儿的游戏意图,但是如果真的“不教”,幼儿的游戏水平怎么提高?为此,我们带领教师展开了讨论。
  教师1:“应该取消积木区限定主题的做法,让孩子依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搭建自己想要表达的作品,应为他们营造更为宽泛的游戏空间。”
  教师2:“缺少了主题的限定、技能的支撑,孩子们的游戏水平就会重回到操作、摆弄的阶段,无法提升搭建水平。”
  园长:“游戏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游戏是孩子完成自己的想法,还是完成教师的想法?”
  教师3:“教师应该将主动权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确定目标、掌握活动进程,在自主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导。”
  最后,老师们一致选择退到孩子身后,安静地观察,了解他们真正的意图。这正是教师由关注教育目标到关注幼儿行为与需求的转变、从“教”向“不教”的转变。
  在这之后,入班观察幼儿积木区的游戏成为了教师最为期待的事情,每天、每个班级都会呈现出无限的惊喜。随着积木区域的拓展、材料的丰富,孩子们自发的搭建主题也日益多变起来,与其他区域的互动也愈发密切。他们会用积木搭建一只狗骑在上面去遛狗;在娃娃家的门口搭建汽车,请大家一起去公园郊游;还会将多米诺骨牌搬到积木区去游戏;占用整个活动室的空间搭建“火锅城”,其他区域的幼儿也都参加进了火锅城的游戏。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再现生活经验,表达情感,创造未来,把积木区真正玩儿成了他们自己的世界。
  教师4:“对于我来讲,沉默地观察比直接指导游戏更难,我要时时刻刻忍住要‘教’孩子搭建技能的冲动,耐心地观察孩子的游戏状态。”
  教师5:“一开始,我很着急,因为孩子们总是停留在摆弄材料的阶段上,搭建出来的作品也没有我期望得那么好。没想到他们在对材料充分操作、摆弄之后,对材料似乎更加了解了,并开始不断尝试运用现有的材料,创造新的技法。虽然作品少了过去我们强调的那种建构的工整、复杂和大气,但却更多了孩子的想象和灵动,尤其是能体现出来他们对生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和丰富的感受。这是最让我震惊的。”
  搭建积木成为了孩子们探索和发现、获得经验和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学习的真实印证。同时,教师们也在彻底转变自己的儿童观和师幼观,把幼儿当成真正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人,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选择,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本文在2016年首届“海森高幼儿主动学习教育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陈宇华
  海森高教育首席专家
  首次将美国实战有效的主动学习师训体系带到中国
  主动学习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群主动学习的老师。如何激发教师的主动学习呢?教研的组织非常重要。石景山区幼儿园组织的关于积木区的教研首先研究的是真问题,区角是否限制人数?积木区放在哪里?积木区投放什么材料?积木区是否要设计主题?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在创设积木区以及在积木区组织游戏的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只有面对真问题,教师才会有真正的积极性。在教研过程中,园长允许教师有讨论和反思的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并通过讨论去质疑和重构自己的想法;教研之后,园长鼓励教师在教室里面去实践教研的策略并“看到”策略的效果。这样的教研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主动学习,成就了一批主动学习的教师。
  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海森高主动学习区角游戏”培训实录,每期一个策略,教你成为主动学习的老师。
  本期分享:区角游戏教师支持策略——介入前的扫描和选择,帮助教师告别传统教室里的“无效忙碌”。
其他文献
自然角是让孩子们认识世界、亲近自然的有效途径之一。本学期,我们班的小小自然角也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比如,我们一改以往的单一种植品种,变为多样化養殖,将自然角分为植物区、动物区和采集区。植物区,除了土培区,新增水培区。这样孩子们对植物的根系能够一目了然,同时也了解到可以通过不同的栽培方法让植物长高、长大。动物区,我们养殖了孩子们喜欢的蚕、鱼、乌龟等。孩子们最喜欢看活动着的蚕宝宝。采集区,孩子们收
鸡、鸭都是全身长羽毛的家禽,可是毛的性质截然不同。如果一只鸡掉进水里,要不了多久就浑身湿透成了“落汤鸡”。鸭子则不同,能自如地浮在水面上,上岸后身上滴水不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实验用品    普通棉花、脱脂(医用)棉花少许,玻璃杯一只,汽油半杯,鸭毛一根。    二、实验方法    1、将玻璃杯装满水,先将普通棉花放入玻璃杯,棉花浮在水面上;拿出普通棉花,再将脱脂棉花放入水中,一会儿
习主席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寻根问源,实现教育自信。  中国历来尊师重教,教育精神在今日依旧熠熠生辉。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法策略,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内
2008年2月26日下午,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天,随着一阵欢快的下课乐曲的响起,一位年轻的老师被一群学生簇拥着走出了教室。“老师,老师,我那个可升降椅老破裂的问题怎么解决啊?”“老师,熄灭的蜡烛的烟为什么能把火柴重新点燃啊?”“我要去哪里才能找到帮我打造铁皮箱的人啊?没它,我的环保垃圾箱做不出来。”——这是南宁市秀田小学科技活动小组开展活动的一个小插曲。我随着叽叽喳喳问个不停的小同学一起,也簇拥着他们
【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儿童也不例外。针对儿童爱美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从创设情境、分析情境、再现情境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感知“美”的画面、理解“美”的精神、表达“美”的语言。基于情境教学的“三部曲”,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打造美的课堂。  【關键词】情境 教学 美 课堂  一、贴近情境。感知“美”的画面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信息进行感知、理解
自从参加“幼儿教师科学领域专业成长的支持策略研究——以生命科学教育实践为例”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发现老师们的积极性日渐浓厚,自然角中的动植物也越来越多,除了以往经常出现在自然角中的鱼和乌龟,蜗牛、螺和蚕等我们从未涉足过的小动物也成为了养殖内容,原本平静的自然角热闹了起来。然而一次进班中与老师的对话,让我感触颇深。  “哟,你们班养蜗牛了?”  老师兴奋地回答我:“对呀对呀!”  “为什么要养蜗牛呢?
小班下学期,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滚筒材料。在操场的一块空地上,整齐摆放着游戏材料,主要材料有塑料材质的白色滚筒以及金属制的柏油桶,辅助材料有梯子、长板、垫子等,幼儿可自由拿取。可是,幼儿的游戏并没有达到我预期中的效果,这让我产生了很多疑惑,对幼儿游戏的观察陷入瓶颈。通过随机小教研的启发,我带着疑惑和思考,翻看了平时拍摄的视频以及照片资料,让我摒弃了原来的想法,发现了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案 例
主持人:  猴子怎么从树上下来变成人?第一点火星从哪来?从结绳记事到纸张的出现走过了怎样的道路?第一架飞机怎么飞上了天?爱迪生怎么会想到要发明电灯?计算机是怎么产生的?宇宙飞船怎么摆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这一切其实都源于人类不断地超越自身,渴望改变的结果。人类在不断地创新中,推动着我们这个星球不断地发展,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然而我们今天就一切都满足了吗?今天,我们六(3)班的班会课,就围绕“创
当老师们读到《“爱管闲事”的宏宏》这个案例后,肯定会会心一笑,因为我们的班上也许正有一位这样“爱管闲事”的宏宏。他(她)每天精力充沛、兴致勃勃地帮着老师监督小朋友们,但是自己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表现却一般,甚至在告发别人时本身就正在违反规则和纪律。我们也许和宋老师一样,正苦恼着怎样能帮助宏宏们改掉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的“多管闲事”,同时又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我们先来看一看幼儿“爱管闲事”的心理原因
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高志立参观“燕赵答卷——河北省脱贫攻坚成果展”  2020年12月16日,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高志立到河北博物院参观“燕赵答卷——河北省脱贫攻坚成果展”。这次成果展由省档案馆、省扶贫办主办,全面展示全省脱贫攻坚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高志立认真听取讲解,对展覽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提升新时代档案工作水平,进一步讲好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