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展示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再现
重读深思子自知
天津一考生
父亲就是一部厚厚的书,每次重新翻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苏轼所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每一次细细重读父亲时,我的疑惑,或许可以在他那里找到答案;我的快乐,或许可以在他那里绽放光彩;而我的痛苦,或许可以在他那里得到缓解……
孝敬长辈,以孝待人,这是大书教我的。小时候,一家人吃饭时,父亲总会让奶奶吃第一口饭;安排座位时,他总会让奶奶坐最舒适的沙发。他有什么事首先都会想着奶奶,有什么话也都是向着她。那时我真不明白,明明我才应该是父亲最宠爱的人,可他为什么那样呢?那个双鬓斑白的老人为什么比我还要重要呢?而如今已十八岁的我当然早已明白原因,再重读这本书时,我就更通透了。父亲很少对我讲,儿女要孝顺父母。但是,他早已用孝顺奶奶的行为,使我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了“百善孝为先”,更懂得了“身教重于言教”。
友爱他人,以礼待人,这是大书教我的。犹记得父亲曾这样跟我说过:“生活中要多让着别人,吃点亏没什么。”那时,我只是暗暗地想:没有人可以为了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吧,而且,凭什么我一定要对他人好啊?而现在经历了许多人和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说的是对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爱是相互的。友爱他人,以礼待人,才可以生活得更加美好。
不说谎话,以诚待人,这是大书育我的。有一次,为了钱的事我对父亲说了谎,他几经周折,终于给我凑足了钱。看着父亲满头大汗的样子,我拿钱的手竟有点发抖。但我还是咬咬牙,没说要钱的原因。谁料到,父亲倒开口了:“你是想报名参赛吧?你不用找借口说学校要补交费用。你想去,爸爸会尽力想办法的。家里开支虽然大,但钱花了还可以再挣。”听到这里,我顿时脸红了。是啊,参赛费是有点多,但我也应该直接对父亲说啊,不行就不行,行就行,为什么要撒谎呢?瞅着父亲虽不生气但很在意的样子,我明白了,待人以诚,远比金钱珍贵。父亲用宽容与爱,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以诚相待”。
父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每一次重读他这本博大精深的大书,都会获得一些新的感悟,会发现原来他当时教我的远不止我当时理解的那些,只是我当时没有感受到而已。“故书不厌百回读,重读深思子自知”,重读父亲这本大书,让我越读越深知,将来,我仍会继续细细重读。
满分分析
[1][巧借诗句作题目,意蕴题旨两相宜]
本文的题目拟得相当好,作者巧借苏轼关于读书的诗句,将本次作文的话题“重读长辈这部书”与苏轼的读书观合而为一,既增添了文章的底蕴,又紧紧扣住了本次作文的关键词——“重读”。特别是一个“子”字,苏轼的原意是“你”,而作者这里特指“子女、儿子”,这样,就和“重读长辈这部书”高度一致了,这一点非常高明。
[2][并列说理条理清,叙议结合道理明]
本文采取了并列式结构,作者从父亲“这部书”中“重读”出了“孝敬长辈,以孝待人”“友爱他人,以礼待人”“不说谎话,以诚待人”三个“人生的事理”,而这三个“人生的事理”又以并列式呈现出来,既显得条理清晰,又给读者明确的指示。同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记叙,作者并非一味罗列事件,而是先叙后议,有叙有议,这样,就使道理更加明晰。
[3][引用恰当又切旨,首尾两引扣题紧]
在作文中引用名言名句,看似很简单,其实,还是很有技巧的:引用不仅仅是充实内容,增加权威性,更重要的是要契合并体现主旨思想,本文作者很会引用,苏轼诗句强调要反复读旧书,本文则强调“重读长辈”,苏轼诗句强调读多了自然就明白了道理,本文则强调,“重读父亲并深思”,“子女”自然能从中得到人生感悟与人生事理。不唯如此,作者在开篇和结尾两处引用苏轼诗,既可使首尾照应,又能使前后文紧紧扣题,显得自然而然。
写作借鉴
对这篇作文,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学习借鉴:1.拟题当巧;2.说理要明;3.引用须切;4.首尾务应。限于篇幅,我们只从“拟题当巧”角度加以阐述。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题目的拟制要遵循三点:贴切,即题目与作文内容高度一致;简练,即简短精练,有高度概括性,不宜过长;独特,即独特、醒目。一般的拟题方法有找关键词句法,即以“材料中的关键词”为题,此不赘述。
要想让自己的题目吸人眼球,必须创新拟题,其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手法使文题新颖,不落俗套,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巧用修辞,匠心独运]
修辞手法能增加语言的形象和色彩;能增强表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生动鲜明地表达内容。因此考生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思想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就能让标题含蓄隽永、文采飞扬,使文章锦上添花。如利用对比手法所拟之题《海纳百川,我纳千言》,用比喻手法拟《霜重绿愈浓》等。
[引用入题,意蕴深远]
引用与所给材料题意相关联的名言警句、诗词俗语、电影电视片名、歌词广告词、成语谚语,把它们直接引用或化用为文章标题。如《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對面的老师看过来》等。
[移花接木,妙趣横生]
移花接木就是移植化用,移植就是把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专有名词和行业术语植入作文标题中,成为标题的一部分;化用则是化用名作名著、电影电视、戏剧歌曲、广告媒体等艺术形式中的标题或名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运用网络术语拟《点击关键词》,用广告术语拟《纯天然诚信口服液》等。
[翻新名著,推陈出新]
对古今名著书(篇)名进行灵活机智地修改、翻新,故事新编,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如围绕“社会公德”话题,可以拟为《道德苦旅》等。
[反弹琵琶,出其不意]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家都从正面入手,我何不来个反弹琵琶,运用求异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反向思考,出其不意,题目自然新颖。如《感谢你——我的敌人》《对手——实现梦想的另一只手》等。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再现
重读深思子自知
天津一考生
父亲就是一部厚厚的书,每次重新翻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苏轼所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每一次细细重读父亲时,我的疑惑,或许可以在他那里找到答案;我的快乐,或许可以在他那里绽放光彩;而我的痛苦,或许可以在他那里得到缓解……
孝敬长辈,以孝待人,这是大书教我的。小时候,一家人吃饭时,父亲总会让奶奶吃第一口饭;安排座位时,他总会让奶奶坐最舒适的沙发。他有什么事首先都会想着奶奶,有什么话也都是向着她。那时我真不明白,明明我才应该是父亲最宠爱的人,可他为什么那样呢?那个双鬓斑白的老人为什么比我还要重要呢?而如今已十八岁的我当然早已明白原因,再重读这本书时,我就更通透了。父亲很少对我讲,儿女要孝顺父母。但是,他早已用孝顺奶奶的行为,使我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了“百善孝为先”,更懂得了“身教重于言教”。
友爱他人,以礼待人,这是大书教我的。犹记得父亲曾这样跟我说过:“生活中要多让着别人,吃点亏没什么。”那时,我只是暗暗地想:没有人可以为了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吧,而且,凭什么我一定要对他人好啊?而现在经历了许多人和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说的是对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爱是相互的。友爱他人,以礼待人,才可以生活得更加美好。
不说谎话,以诚待人,这是大书育我的。有一次,为了钱的事我对父亲说了谎,他几经周折,终于给我凑足了钱。看着父亲满头大汗的样子,我拿钱的手竟有点发抖。但我还是咬咬牙,没说要钱的原因。谁料到,父亲倒开口了:“你是想报名参赛吧?你不用找借口说学校要补交费用。你想去,爸爸会尽力想办法的。家里开支虽然大,但钱花了还可以再挣。”听到这里,我顿时脸红了。是啊,参赛费是有点多,但我也应该直接对父亲说啊,不行就不行,行就行,为什么要撒谎呢?瞅着父亲虽不生气但很在意的样子,我明白了,待人以诚,远比金钱珍贵。父亲用宽容与爱,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以诚相待”。
父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每一次重读他这本博大精深的大书,都会获得一些新的感悟,会发现原来他当时教我的远不止我当时理解的那些,只是我当时没有感受到而已。“故书不厌百回读,重读深思子自知”,重读父亲这本大书,让我越读越深知,将来,我仍会继续细细重读。
满分分析
[1][巧借诗句作题目,意蕴题旨两相宜]
本文的题目拟得相当好,作者巧借苏轼关于读书的诗句,将本次作文的话题“重读长辈这部书”与苏轼的读书观合而为一,既增添了文章的底蕴,又紧紧扣住了本次作文的关键词——“重读”。特别是一个“子”字,苏轼的原意是“你”,而作者这里特指“子女、儿子”,这样,就和“重读长辈这部书”高度一致了,这一点非常高明。
[2][并列说理条理清,叙议结合道理明]
本文采取了并列式结构,作者从父亲“这部书”中“重读”出了“孝敬长辈,以孝待人”“友爱他人,以礼待人”“不说谎话,以诚待人”三个“人生的事理”,而这三个“人生的事理”又以并列式呈现出来,既显得条理清晰,又给读者明确的指示。同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记叙,作者并非一味罗列事件,而是先叙后议,有叙有议,这样,就使道理更加明晰。
[3][引用恰当又切旨,首尾两引扣题紧]
在作文中引用名言名句,看似很简单,其实,还是很有技巧的:引用不仅仅是充实内容,增加权威性,更重要的是要契合并体现主旨思想,本文作者很会引用,苏轼诗句强调要反复读旧书,本文则强调“重读长辈”,苏轼诗句强调读多了自然就明白了道理,本文则强调,“重读父亲并深思”,“子女”自然能从中得到人生感悟与人生事理。不唯如此,作者在开篇和结尾两处引用苏轼诗,既可使首尾照应,又能使前后文紧紧扣题,显得自然而然。
写作借鉴
对这篇作文,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学习借鉴:1.拟题当巧;2.说理要明;3.引用须切;4.首尾务应。限于篇幅,我们只从“拟题当巧”角度加以阐述。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题目的拟制要遵循三点:贴切,即题目与作文内容高度一致;简练,即简短精练,有高度概括性,不宜过长;独特,即独特、醒目。一般的拟题方法有找关键词句法,即以“材料中的关键词”为题,此不赘述。
要想让自己的题目吸人眼球,必须创新拟题,其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手法使文题新颖,不落俗套,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巧用修辞,匠心独运]
修辞手法能增加语言的形象和色彩;能增强表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生动鲜明地表达内容。因此考生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思想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就能让标题含蓄隽永、文采飞扬,使文章锦上添花。如利用对比手法所拟之题《海纳百川,我纳千言》,用比喻手法拟《霜重绿愈浓》等。
[引用入题,意蕴深远]
引用与所给材料题意相关联的名言警句、诗词俗语、电影电视片名、歌词广告词、成语谚语,把它们直接引用或化用为文章标题。如《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對面的老师看过来》等。
[移花接木,妙趣横生]
移花接木就是移植化用,移植就是把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专有名词和行业术语植入作文标题中,成为标题的一部分;化用则是化用名作名著、电影电视、戏剧歌曲、广告媒体等艺术形式中的标题或名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运用网络术语拟《点击关键词》,用广告术语拟《纯天然诚信口服液》等。
[翻新名著,推陈出新]
对古今名著书(篇)名进行灵活机智地修改、翻新,故事新编,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如围绕“社会公德”话题,可以拟为《道德苦旅》等。
[反弹琵琶,出其不意]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家都从正面入手,我何不来个反弹琵琶,运用求异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反向思考,出其不意,题目自然新颖。如《感谢你——我的敌人》《对手——实现梦想的另一只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