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舒伯特是奥地利维也纳伟大的作曲家,在他年仅31岁的生命里,创作了近千部作品。其中《鳟鱼》钢琴五重奏是他43部室内乐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品。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对乐曲的时代背景、创作历程、乐曲特点和曲式结构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在曲式结构的章节中,着重对音乐内容、音乐形象以及作曲家的情感表达做了深入浅出的描述。笔者希望通过对舒伯特《鳟鱼》钢琴五重奏的研究分析,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和演奏者全方位理解作品提供借鉴与帮助,为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尽绵薄之力。今年正值舒伯特逝世19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关键词】室内乐;《鳟鱼》钢琴五重奏;舒伯特逝世190周年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舒伯特出生于1797年,是唯一一位纯正的维也纳“土著”作曲家,他在维也纳出生、成长、创作、郊游、恋爱和死去。在他年仅31岁的生命里,创作了近千部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近20部音乐戏剧作品,600多首歌曲,22首钢琴奏鸣曲和43部室内乐作品。①其中《鳟鱼》钢琴五重奏是最著名,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首室内乐作品。
  一、时代背景
  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恢复封建王朝的“维也纳会议”使维也纳成为奥地利王国的首都,当地民众早已对战争感到厌恶,他们拥护君主制度的复辟。该城举行了喜宴、舞会、戏剧表演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人们追求享乐,醉心于“美酒、女人和音乐”。众多天才艺术家云集于此,相互交流与往来,维也纳进入人类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英国著名文学家、《牛津音乐史》的编辑威廉·亨利·哈多爵士曾说,假如让他指出世界历史上三大艺术繁荣时期的话,首先是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其次是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英国,再次便是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头25年的维也纳。②
  二、创作历程
  《鳟鱼》钢琴五重奏作于1819年。那年夏天,22岁的舒伯特与好友弗格尔去奥地利北部的施泰尔游历,结识了当地矿业家鲍姆加特纳(Paumgartner),鲍姆加特纳是位富有的绅士,擅长大提琴,喜爱室内乐,经常在家中组织音乐聚会。他请舒伯特为他写一部钢琴五重奏,并且提出要加入他喜爱的《鳟鱼》主题。这首《鳟鱼》是舒伯特作于1817年的艺术歌曲,它清秀灵动的风格也非常符合舒伯特当时悠闲愉悦的心境。③他在给他哥哥费迪南德的信中写到:“施泰尔的田园风光可爱得让人难以想象。”④“我在此地适意得很,下榻的主人家里有八位小姐,个个漂亮,你看!我哪会闲着?!”⑤“对我来说一切皆好,我生活着,并感觉自己像上帝一样作曲,好像一切都手到擒来。”⑥
  三、乐曲特点
  这首钢琴五重奏有四个独到之处:
  第一,它在配器上与传统的钢琴五重奏有所不同,选用了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替代了钢琴加弦乐四重奏(两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1把大提琴)的编制。低音提琴的加入使得低声部更为低沉浑厚,与清脆透亮的钢琴高声部遥相呼应,形成音色和音乐形象上的强烈对比。
  第二,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奏鸣曲套曲形式在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器乐体裁中居主导地位,一般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末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奏鸣曲式。此作品由五个乐章组成,演奏时长为40分钟左右,是一部规模较大的室内乐作品。
  第三,本曲的第四乐章变奏曲的主题源自于歌曲《鳟鱼》,虽说这是鲍姆加特纳主意,但这种尝试鼓励了舒伯特在他以后的一些作品中更多地运用歌曲的变奏,例如《八重奏》《钢琴与長笛的引子和变奏》《d小调弦乐四重奏》《C大调钢琴与小提琴幻想曲》和《C大调钢琴幻想曲》。
  第四,在调性上舒伯特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但他也勇于创新,非常喜欢改变调性,从而体现出个人内在情感的变化,使作品的和声色彩更为绚丽多姿。
  四、曲式结构
  全曲分为五个乐章:1.活泼的快板;2.行板;3.谐谑曲:急板;4.主题与变奏:小行板—小快板;5.终乐章:有节制的快板。
  (一)第一乐章
  活泼的快板, A大调, 4/4拍, 为奏鸣曲式。由引子(第1小节至25小节)、呈示部(第25小节至146小节)、发展部(第147小节至209小节)和再现部(第210小节至结束)组成。
  乐章以钢琴三连音音型的琶音上行作为开场,气势宏伟,光彩夺目。小提琴温婉的旋律紧随其后。
  呈示部的主题(第27小节至38小节)为A大调,由小提琴娓娓道来,描绘了奥地利秀美的湖光山色及作曲家怡然自得的心境。副题(第84小节至93小节)转入E大调,由钢琴独奏,随后小提琴进行模仿,较之主题它更为清新明快。
  发展部在钢琴大附点音符的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旋律,它由引子部分的旋律发展而成,经一系列的转调、轮奏后进入再现部。
  不同于传统的奏鸣曲式,再现部的主题并没有回到主调上,而是移到它的下属调D大调, 直至副题(第269小节至278小节)才找回主调。这体现了舒伯特创作手法上的革新。
  (二)第二乐章
  行板,F大调,3/4拍,二段体结构。
  第一主题由钢琴和小提琴以独奏、重奏的形式在F大调上奏出,描绘出宁静而美好的田园风光。第二主题(第24小节至35小节)出现在升f小调上,由中提琴演奏,音乐变得深情而又多愁善感。
  在第二段里(第73小节至结束),第一主题为降A大调,第二主题为a小调,最终以主调结束。
  这个乐章虽为F大调,却至少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其他调上行走,看似毫无关系的调性却非常巧妙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舒伯特卓越的移调技巧。
  (三)第三乐章
  谐谑曲:急板,A大调,3/4拍,三部曲式(ABA)。   谐谑曲乐章最早是由贝多芬运用到奏鸣曲中的,它取代了传统的、具有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乐章。一方面它延续了小步舞曲的三拍子和三部曲式的特点;另一方面引入了强烈的情感对比和戏剧冲突。
  舒伯特是贝多芬的崇拜者,在他临死前,唯一的遗愿就是葬在贝多芬的墓旁,他的音乐也深受贝多芬的影响。
  在这个短小紧凑的乐章中,一洗前面抒情、甜美的曲风,弦乐与钢琴的问答显得机智而幽默。前后两段为A大调,断奏的音符、强烈的力度对比,以及不规则的重音使音乐充满了戏剧性。中部为D大调,恬静优雅的舞曲风格在音乐形象上又与前后段形成对比。
  (四)第四乐章
  主题与变奏:小行板—小快板,D大调,2/4拍,变奏曲式。
  这个乐章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乐章,是根据歌曲《鳟鱼》的主题改编而成的。它源于德国诗人舒巴尔特(Schubart)所作的一首同名诗:
  “明亮的小河里面有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像箭儿一样,我站在小河岸上静静地朝它望,在清清河水里面它游得多欢畅,在清清河水里面它游得多欢畅。
  那渔夫带着钓钩也站在河岸旁,冷酷地看着河水想把鱼儿钓上,我暗中这样希望,只要河水清又亮,他别想用那钓钩把鱼儿钓上,他别想用那钓钩把鱼儿钓上。
  那渔夫不愿久等,浪费时光,立刻就把那河水弄浑,我还来不及想,他就已提起钓杆把小鳟鱼钓到水面,我满怀激动的心情看鳟鱼受歁骗,我满怀激动的心情看鳟鱼受歁骗。”
  当时的舒巴尔特因政治原因被囚禁,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
  舒伯特感同身受,将其谱写成曲:“我对欢快的游鱼十分羡慕,当它们被钓上岸来时,则不胜怜悯。我试图把这些感情倾注到歌曲中去,这是对光辉的生命的祝福和悲惨的死亡的哀悼。”⑦
  歌曲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ABA’),变奏曲采用了A段作为主题,由一个主题段、五个变奏和一个尾声组成。舒伯特运用了D大调,这是最自然淳朴、具有光亮色彩的调性。
  变奏曲主题段由小提琴唱出优美的旋律,弦乐衬托。与歌曲相比较:首先速度上较为舒展,用的是小行板(Andantino),而歌曲标注的是稍活泼的(Etwas lebhaft);其次,在和声和织体上更为简洁,使得后面的变奏有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再次,在节奏上加入了附点音符,使音乐形象更加活泼俏皮。
  第一变奏的音符变得密集,织体也更为丰满。它的旋律由钢琴弹出,除了添加附点音符外,还在长音上使用了颤音和波音,犹如小鳟鱼在水中嬉戏;小提琴和大提琴交错演奏同样的音型,互相追逐;低音提琴以撥弦方式奏出八分音符;中提琴的连续琶音,宛如明亮的河面泛起的微微波纹。
  第二变奏的主旋律由中提琴演奏,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低声附和,钢琴与之呼应。小提琴是主题的加花与变奏,快速密集的六连音把小鳟鱼在水中像“剑儿一样,快活地游来游去”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
  第三变奏是一次整体的“提速”,钢琴弹奏的三十二分音符犹如搅浑的河水,浊浪翻腾,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共同演奏的沉稳主题形成强烈对比。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的紧张不安的节奏预示着灾难的降临。
  第四变奏是全曲的高潮,也是最具戏剧性的段落。它由D大调转入d小调,钢琴与弦乐声部交替奏出强有力的六连音和弦,展现出鳟鱼在钓钩上垂死挣扎的画面,使人震撼和愤慨。紧接着由ff降到pp的夸张的力度对比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随后,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交替低声吟唱着忧伤的旋律,其音阶式下行的线条及小连线的二度音符宛如一声声叹息。
  第五变奏由大提琴缓缓奏出,调性在大小调之间游移,透着淡淡的哀伤。它流露出舒伯特对小鳟鱼的无限怜惜与对残酷现实的无奈。
  尾声由第五变奏的结束句自然过渡到D大调,音乐重现欢乐。这次舒伯特用了“小快板”(Allegretto),与歌曲的速度相仿。钢琴部分运用了与歌曲伴奏同样的织体,再现鳟鱼在水中欢快游动的情景。旋律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以对话的形式奏出,在主题段的基础上,把句首极具歌唱性的八分音符改成跳音,使音乐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朝气,表达出舒伯特对“光辉生命”的向往与祝福。
  (五)第五乐章
  终乐章:适度的快板,A大调,2/4拍,二段体式。
  前面提到,古典乐派时期的奏鸣曲末乐章为快板,通常用回旋曲或奏鸣曲式。而在这里,舒伯特化繁为简,用了二段体结构。
  与二乐章相似,前后两段有着同样的风格、同样的旋律和同样的配器,不同的是调性的变化。第一主题(第3小节至6小节)为A大调,由弦乐与钢琴的对话展开,稍作扩展后,弦乐组交替唱出如歌的第二主题(第84小节至88小节),为D大调。在第二段(第237小节至结束),第一主题移到E大调,第二主题转回A大调。整个乐章轻快,充满活力。表达了舒伯特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及沉浸其中的喜悦。
  今年正值舒伯特逝世19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注释:
  ①《舒伯特室内乐》J.A.Westrup著,黄家宁,译.花山文艺出版社,第101-104页。
  ②《弗朗茨·舒伯特及其年代》卡尔·柯巴尔德著,冷杉、钟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第1-50页。
  ③《舒伯特》狄捷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第37页。
  ④《舒伯特室内乐》J.A.Westrup著,黄家宁,译.花山文艺出版社,第12页。
  ⑤《舒伯特》史耐德著,陈凤凰,译.全音乐谱出版社,第59页。
  ⑥《舒伯特室内乐作品(一)孙健《鱼得水,月入境》,三联爱乐,2014年第8期,第63页。
  ⑦《C调上的舒伯特》王毓麟,王佳注,译.上海音乐出版社,第6页。
其他文献
【关键词】亲子关系;冲突;化解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4-0015-03  【作者简介】苏华,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210005)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  【设计理念】  和谐的家庭关系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尤其是上了高中的孩子,成人感特别强烈,更加
【摘要】在研究日本文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物哀”是其重要的写作理念,在日本文学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本文探究了“物哀”写作理念在日本文学中的应用,将正确的文学鉴赏概念引入其中,使得社会大众对于日本文化有非常正确的理解。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5.3 【文献标识码】A  日本的文化理念别具一格,如何正确看待日本文学意境中的“物哀”之美,感受日本文学风格中的“明快、清
【摘要】唱歌时运用横膈膜才能使声音真正发自丹田,只要横膈膜能收放自如,唱的每一句歌就能真正就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这就是所谓的发自肺腑。本文从横膈膜结构出发,探索横膈膜发生法的科学内涵,总结横膈膜演唱的科学训练法,以帮助学生在歌唱中较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歌唱;横膈膜发声;情感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毛诗序》有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
【摘要】传统文创产品开发火热,以“故宫文创”为代表的一批基于传统文化进行开发的文创产品不断涌现。单霁翔先生曾在采访中说“对于文创,我们悟的比较晚。”文创开发热潮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活力和强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但在传统文化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文化资源整合不完整;文化元素提炼不深入,创新性不足,同质化严重等。解决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当下促进文创产品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传统文创产
【摘要】宋代与元代山水画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别,本文只就宋元山水画的构图,从多个方面来阐述宋元山水画构图的差别以及构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元代山水画;高远;平远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成就在宋元达到了一个高峰,它与工整细致的院体花鸟画珠璧交辉,成为中国美术史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山水画真正的黄金时代的开始是在两宋。在这之前不是没有山水画的
【摘要】在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民间传说在口口相传中与这些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让传说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关系等无一例外地打上了“儒释道”的烙印。本文以“西湖传说”为对象,探究了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家美学的特点以及在“西湖传说”中的体现,挖掘了“西湖传说”独特的美学价值,以期更多人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儒释道;西湖传说;传统文化
【摘要】牟宗三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主体性”和“内在道德性”,其主要围绕人的“生命”这个中心,由此阐述一整套的人文关怀。同时,朱子在《大学章句序》开始部分也讲道:“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其落实在个人身上,重在修身成人,最终将个人之德性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由此,本文试图以牟宗三提出的“道德主体性”为视域,来探讨《大学》开篇的“三纲领”中所蕴含的心性说、境界论和
【摘要】白色的雪地,白色的官寨,火红的罂粟花,复仇的血光,聪明的傻子那黑色的死亡之血,几多鲜明的意象在藏文化的风土人情与土司制度威严神秘的背景下交织重叠,共同构建了阿来《尘埃落定》浪漫而奇异艺术的世界。阿来,这个本不十分出名的作家,也因这部作品一举荣获茅盾文学奖,并成为广大文学评论界和读者谈论的焦点。  【关键词】《尘埃落定》;阿来;奇异;神秘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尘埃
【摘要】本文对古筝作品《西域随想曲》进行了从风格到创作、从演奏到处理的一次立体架构的解构和重构。以笔者自身的主观体会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期望对相关的研究、演奏者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发凡;西域;随想曲;体裁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古筝曲《西域随想曲》是当代为数不多的民族器乐随想曲之一,其风格独特,创作手法成熟老辣。从民族音乐的审美层面上而言具有其独特审
【摘要】文化馆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单元,代表着政府政策导向,高度影响着区域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但是目前的非遗保护工作普遍面临“投入大、产出小”“雷声大、雨点小”“名保护,实破坏”等问题与阻碍。因此,为了促进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应当推动文化馆的职能转型,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将文化馆打造为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