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化学作业的布置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化学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化学课堂作为开展教学的主阵地,历来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广大教师越发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的作业布置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布置课外学习目标、作业,这样不仅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而且减少了学生作业量,更能有效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所以必须对现行作业形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使作业具有“分层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复习性”的特征。
  1、作业体现分层性。
  一份作业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但是现在通行的作业设计往往无视这一规律,普遍存在著作业量多,难度大,形式单一等问题,这样做的后果是: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作业量过少,或者深度不够,使他们“吃不饱”,不能激发他们探索化学的兴趣,更不利于他们“更上一层楼”;
  2)对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而言,则作业量过大,使他们“吃不了”,为了应付老师,他们不得不抄袭他人作业,这样就极易伤害他们的自尊,造成他们的厌学情绪。
  作业分层设计的初衷就是力图解决上述问题,教师便可根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置对应层次的习题作业。对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可直接布置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激发起他们的斗志,对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只布置基础性的题目即可,这样一方面不至于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他们基础知识的牢固性。使优等生能够“吃得饱”,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成绩欠佳的学生“吃得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真正拥有“渔”而不是“鱼”。
  2、作业的形式要多样性。
  作业形式多样化,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现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形式的作业:
  ( 1)、阅读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科学史话”和“科学视野”等阅读材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相互交流,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 2)、口头表达作业──复述化学用语等识记内容(如阿伏加德罗定律、电子式、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等) ,又如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的记忆等。教师还应教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学会巧记,而不是死记硬背。
  ( 3)、书面作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运算、简答题或绘制实验仪器装置图等。
  ( 4)、实验作业──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家庭实验和小制作等。学生通过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增加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
  3、作业的内容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例如讲授《乙醇》时,编选与“山西假白酒案”有关的习题,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乙醇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讲授硫的氧化物时,编选一些“酸雨形成原因”、“酸雨对土壤、水质、建筑、人体健康等危害”和“酸雨的预防与治理”等习题,加强学生对硫的氧化物性质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作业布置的有效性,是减负工作这条河、素质教育这片海里的一颗闪烁跳跃的水分子,希望能有更多的同仁为素质教育这片海洋里注入更多的智慧水分子。
其他文献
方法是:掌握原理、具体分析、统观全局、抓住要领,物体在最高点获得的最小速度決定于物体在最高点的最小合外力,由在最高点合力提供向心力可知,不同情况下的最小合外力决定了不同情况下的最小速度。同时,在具体问题中要弄清楚绳与杆的区别:绳对球只能提供拉力且绳对球的拉力方向指向圈心,因此在绳的约束下,物体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的条件是:在最高点速度达到临界速度;杆对球既可能是支持力,也可能是拉力,在杆
【摘要】在当今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环境下,合作与交往,往往是人才最重要的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从小加强幼儿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合作意识交往培养  在当今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环境下,合作与交往,往往是人才最重要的技能,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
【摘要】物理学科是中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其中蕴涵了大量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因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物理教學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藉新课改之东风,在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物理教学新课改人文精神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在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物理学还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人文价值已经渗透到人类
学习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包括智力、知识和能力属于心理结构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動机、情感、兴趣、意志、信心等,属于心理动力系统。人的智力因素是有限的,如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在小时候有智力并不高,但经过后天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