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生产性实训校区的例子”,介绍了该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如何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责任、权利、义务及利益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合作体制、运行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确定了一批改革目标明确,改革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项目中,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区与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共同试点单位之一。
一、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条件
高新技术园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居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地位,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引领和扩散作用,同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集聚和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山火炬开发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园区的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据统计,未来5年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每年将达到2万人以上,同时,优化之后的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格、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在产业升级转型中,职业教育同样需要思考人才培养如何适应产业的变化发展,同样面临升级与转型。一流的技术园区需要一流的职业教育相匹配。这种供需双方在发展变化中的相互需求,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带来机遇。我院作为园区内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深入校企合作的机遇。学院积极整合校企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逐步与园区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二、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的基础
改革与创新需要长期的积淀与探索而逐步形成改革与创新的基础。这种内在的发展变化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与成功的保障。
我院从2004年始,成立有开发区政府领导、各大企业领导参加的董事会,推行“三元主体,三方联动”的办学与管理体制。通过“董事会制度”探行“三方联动”的运行机制,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政、校、企紧密合作。区管委会领导兼任学院主要领导,直接参与学院管理;园区内20余家著名企业的一把手兼任学院董事;成立有校企合作委员会,推进行业、企业、学院的深度合作;成立有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生就业。
三、抓住机遇建设“生产性实训校区”
2008年末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对东南沿海及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带来较大影响。在广东中山,不少企业出现危机。中山火炬高技术开发区,出现了不少企业厂房、物业闲置,呈现出明显的经济萧条现象。
经济变革对企业带来直接影响,也对我院教学带来冲击,体现了职业院校与经济、企业共呼吸、同命运的紧密关系。同时也对学校在企业内建立实训基地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浅层次合作模式显现出其合作基础薄弱、易受经济波动影响的弊端,使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处于被动状态。
我院审时度势,抓住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有利时机,在企业正处于困难时期、最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主动出击,伸出援手。如在开发区政府的协调下,2009年5月,由我院与工业开发总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校区”正式挂牌成立。我院利用在机械加工、包装印刷、电子技术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并以水电费按事业单位标准收取、提供相关专业技术服务、专利和横向课题共享等优惠条件和工业总公司联合面向企业招商。由于以上优惠条件,对处于金融危机中的企业无疑是雪中送炭,园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使很多企业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延续生产,渡过眼前的金融危机。
四、“生产性实训校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生产性实训校区”的建立,突破了常规的学校内办工厂和企业内设立实训基地的模式,在投入体制、管理运行机制上明确了各方的责、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三方的合作内容,在管理运行上实现了校企的利益交叉
与共享。
1.投入机制多元化。
“生产性实训校区”的建设,改变了公办院校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向国家、政府伸手的旧思路,实现了政府、学院、企业投入的多元化局面。
作为牵线搭桥的开发区政府,虽然没有直接投入资金和财力物力,但是作为一级政府,其公信力的影响,为企业解决了合作中的心理担忧,也使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支持在政府层面得到肯定,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及合作中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奠定了基础,因此,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双方合作成功的关键。工业总公司,提供了园区场地及生产厂房,负责园区的水、电、后勤、环境、安全等管理和保障;我院作为合作的主要一方,每年投入约六百万元用于校区内所引进企业的生产化实训设备的补充建设和教学设施投入,负责已引进企业生产厂房有关环境整修,投入专业技术与人力资源;引进的企业,投入生产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
2.管理体制法律化。
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于政策与制度保障,在于合作各方责任、权利、义务的明晰与落实。“生产性实训校区”的建设,组建了由开发区政府、工业总公司、学院三方参加的“实训校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实训校区的建设协调、发展规划等战略决策;学院与工业总公司共同成立“实训校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校区的建设与经营、教学组织等。如我院与工业总公司一起制订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校区建设发展五年规划2010—2015》《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校区建设管理办法》《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具有法律效应的合作协议,使合作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得到保障与确立,使得实训校区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运行机制制度化。
管理制度的合约化,使得实训校区的运行机制得以顺利构建,运行顺畅,保障了各方的利益和权益。
(1)学院办学主导性。
现阶段,企业参与或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无论从理念、认识上还远没有在企业领导者的思想上建立起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还需要以学校为主体,需要职业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发起者、组织者、策划者的角色去主动出击和推动。
如在实训校区管理上,我院根据学院专业对口及教学需求决定引进什么企业、引进哪家企业,掌握了引进企业的主导权。因此,目前进驻的企业都与学院专业对口,都有良好的经营基础。在双方合作协议的制定上,对企业承担实践教学的义务得到了保证。在教学组织上,根据各专业教学需要,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与企业生产衔接的切入点与实施方案,保障了教学及其有序性。
(2)企业经营自主性。
学院引进实训校区的企业得到了开发区政府和学院各方面的支持,进驻企业的生产完全自主决定、自主经营,有效激发了企业对“实训校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的认同。因此,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目前引进的18家企业的生产在政府与我院的支持下很快走上正轨,效益逐步提高。
(3)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
我院负责引进企业的环境建设、提供引进企业享受教育价格的水电费等政策便利;企业交纳低于市场人物场地租赁费,但其年产值的0.6%要上交“实训校区管理办公室”,由我院和工业总公司共享,并做为实训校区建设发展基金;企业每个车间设立多媒体一体化教室一个、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工作室一个;企业要根据产生情况每年接待不少于相关专业的学习实习若干人,承担实习学生的指导与兼职教师;工业总公司负责工业园区的物业、后勤、安全等管理,提供员工食宿等后勤保障。
五、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所取得的初步效果
我院依托“生产性实训校区”开展了“颠覆性”教学改革。各专业根据企业生产实际,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了符合本专业教学特点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以企业岗位实习为核心的“实战化教学”;将院内精品课程建设与是否和实训校区内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作为申报必需条件之一,推动了课程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结合,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人员参与学院实践教学的进程。
“生产性实训校区”的建设,帮助企业渡过了经济危机的难关,彰显了学院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搭建起了学院和企业合作发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新机制。实训校区成立两年来,已从最初的8家企业,年产值8000万元,发展为目前的引进企业16家,年产值近在3亿元。同时,对我院的教学及人才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我院承办了2009年度广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成立仅两年就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两个;成为中国包装联合会华南地区唯一的培训基地。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l.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朱守锂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确定了一批改革目标明确,改革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项目中,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区与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共同试点单位之一。
一、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条件
高新技术园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居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地位,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引领和扩散作用,同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集聚和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山火炬开发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园区的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据统计,未来5年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每年将达到2万人以上,同时,优化之后的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格、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在产业升级转型中,职业教育同样需要思考人才培养如何适应产业的变化发展,同样面临升级与转型。一流的技术园区需要一流的职业教育相匹配。这种供需双方在发展变化中的相互需求,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带来机遇。我院作为园区内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深入校企合作的机遇。学院积极整合校企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逐步与园区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二、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的基础
改革与创新需要长期的积淀与探索而逐步形成改革与创新的基础。这种内在的发展变化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与成功的保障。
我院从2004年始,成立有开发区政府领导、各大企业领导参加的董事会,推行“三元主体,三方联动”的办学与管理体制。通过“董事会制度”探行“三方联动”的运行机制,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政、校、企紧密合作。区管委会领导兼任学院主要领导,直接参与学院管理;园区内20余家著名企业的一把手兼任学院董事;成立有校企合作委员会,推进行业、企业、学院的深度合作;成立有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生就业。
三、抓住机遇建设“生产性实训校区”
2008年末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对东南沿海及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带来较大影响。在广东中山,不少企业出现危机。中山火炬高技术开发区,出现了不少企业厂房、物业闲置,呈现出明显的经济萧条现象。
经济变革对企业带来直接影响,也对我院教学带来冲击,体现了职业院校与经济、企业共呼吸、同命运的紧密关系。同时也对学校在企业内建立实训基地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浅层次合作模式显现出其合作基础薄弱、易受经济波动影响的弊端,使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处于被动状态。
我院审时度势,抓住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有利时机,在企业正处于困难时期、最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主动出击,伸出援手。如在开发区政府的协调下,2009年5月,由我院与工业开发总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校区”正式挂牌成立。我院利用在机械加工、包装印刷、电子技术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并以水电费按事业单位标准收取、提供相关专业技术服务、专利和横向课题共享等优惠条件和工业总公司联合面向企业招商。由于以上优惠条件,对处于金融危机中的企业无疑是雪中送炭,园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使很多企业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延续生产,渡过眼前的金融危机。
四、“生产性实训校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生产性实训校区”的建立,突破了常规的学校内办工厂和企业内设立实训基地的模式,在投入体制、管理运行机制上明确了各方的责、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三方的合作内容,在管理运行上实现了校企的利益交叉
与共享。
1.投入机制多元化。
“生产性实训校区”的建设,改变了公办院校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向国家、政府伸手的旧思路,实现了政府、学院、企业投入的多元化局面。
作为牵线搭桥的开发区政府,虽然没有直接投入资金和财力物力,但是作为一级政府,其公信力的影响,为企业解决了合作中的心理担忧,也使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支持在政府层面得到肯定,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及合作中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奠定了基础,因此,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双方合作成功的关键。工业总公司,提供了园区场地及生产厂房,负责园区的水、电、后勤、环境、安全等管理和保障;我院作为合作的主要一方,每年投入约六百万元用于校区内所引进企业的生产化实训设备的补充建设和教学设施投入,负责已引进企业生产厂房有关环境整修,投入专业技术与人力资源;引进的企业,投入生产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
2.管理体制法律化。
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于政策与制度保障,在于合作各方责任、权利、义务的明晰与落实。“生产性实训校区”的建设,组建了由开发区政府、工业总公司、学院三方参加的“实训校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实训校区的建设协调、发展规划等战略决策;学院与工业总公司共同成立“实训校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校区的建设与经营、教学组织等。如我院与工业总公司一起制订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校区建设发展五年规划2010—2015》《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校区建设管理办法》《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具有法律效应的合作协议,使合作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得到保障与确立,使得实训校区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运行机制制度化。
管理制度的合约化,使得实训校区的运行机制得以顺利构建,运行顺畅,保障了各方的利益和权益。
(1)学院办学主导性。
现阶段,企业参与或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无论从理念、认识上还远没有在企业领导者的思想上建立起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还需要以学校为主体,需要职业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发起者、组织者、策划者的角色去主动出击和推动。
如在实训校区管理上,我院根据学院专业对口及教学需求决定引进什么企业、引进哪家企业,掌握了引进企业的主导权。因此,目前进驻的企业都与学院专业对口,都有良好的经营基础。在双方合作协议的制定上,对企业承担实践教学的义务得到了保证。在教学组织上,根据各专业教学需要,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与企业生产衔接的切入点与实施方案,保障了教学及其有序性。
(2)企业经营自主性。
学院引进实训校区的企业得到了开发区政府和学院各方面的支持,进驻企业的生产完全自主决定、自主经营,有效激发了企业对“实训校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的认同。因此,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目前引进的18家企业的生产在政府与我院的支持下很快走上正轨,效益逐步提高。
(3)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
我院负责引进企业的环境建设、提供引进企业享受教育价格的水电费等政策便利;企业交纳低于市场人物场地租赁费,但其年产值的0.6%要上交“实训校区管理办公室”,由我院和工业总公司共享,并做为实训校区建设发展基金;企业每个车间设立多媒体一体化教室一个、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工作室一个;企业要根据产生情况每年接待不少于相关专业的学习实习若干人,承担实习学生的指导与兼职教师;工业总公司负责工业园区的物业、后勤、安全等管理,提供员工食宿等后勤保障。
五、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所取得的初步效果
我院依托“生产性实训校区”开展了“颠覆性”教学改革。各专业根据企业生产实际,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了符合本专业教学特点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以企业岗位实习为核心的“实战化教学”;将院内精品课程建设与是否和实训校区内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作为申报必需条件之一,推动了课程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结合,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人员参与学院实践教学的进程。
“生产性实训校区”的建设,帮助企业渡过了经济危机的难关,彰显了学院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搭建起了学院和企业合作发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新机制。实训校区成立两年来,已从最初的8家企业,年产值8000万元,发展为目前的引进企业16家,年产值近在3亿元。同时,对我院的教学及人才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我院承办了2009年度广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成立仅两年就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两个;成为中国包装联合会华南地区唯一的培训基地。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l.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