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il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不可能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怎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研究。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创设情景,因材施教,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愿学。根据教材创设情境很关键,以境激情,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才能迅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中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提高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相信学生,以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成绩为主,培养信心使之愿学。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参与的开始。
  2.开拓学习视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乐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愈来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中,教与学必须是一个和谐的互动过程,促使“师”(教)与“生”(学)、“情”与“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场景来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上应不断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互动中教师亲切的教态和委婉的语言是亲和力突出的表现。教学语言多用“你能……吗?”“你的解题思路很好,其他同学有不同的解法吗?”等等这类比较婉转又有鼓励性的话。另外课堂中的练习多采用同学之间互相点评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相互点评中共同进步。还有数学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参与、多发言、多讨论、多竞争、多评价。自主学习氛围的形成要受到师生间人际关系的影响,要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和合作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民主,逐步形成“人人都是学生,个个都是先生”的新局面,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指导他们会学。要注意培养他们养成自学——听课——反思——巩固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多担任引导启发者的角色,渗透化归转化、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当学生能解决某个新问题时不要立足于表面,注意培养学生深化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回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懂得解完某个问题并不是目的,若就此了结,往往会失去更为宝贵的东西。引起学生的回味和思考,揭示问题的实质或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更有益的启迪,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知识网络结合点处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命题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作有意义的引申推广,从而使学生真正会学。这些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的学习和探索非常重要。这样,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自我解决,自我讨论,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会在这种自主性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学生也会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学习中逐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实现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4.让数学走向现实,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促进他们要学。数学起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应用是数学发展永恒的推动力,只有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有更大的动力。华罗庚教授曾认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在思索,能否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一些应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自我探索,达到学有所用的效果。学生不是对学习失去兴趣,而是充满渴望,关键是我们教师应该做怎样的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更多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也处处服务于生活,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保持对数学的求知欲。但是能走出课堂到外面去实际应用数学知识往往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我想今后着手开发校外活动环境,建立校外数学学习活动场所也是现代学校所需努力的方向。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教师责无旁贷。
其他文献
新课程提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藏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教学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那么,在学生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
期刊
初中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常有师生感到“几何、几何,叉叉、角角,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当然产生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造成入门难的原因有:一是初中阶段的课程科目设置比小学增加了,尤其又在初一下期增添了平面几何的入门教学,这样一来,数学课内容包括了代数和几何,并发生了由数到形,由计算到推理的转变。但多数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是比较弱。二是几何第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强调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我认为,应从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良好习惯这几方面来培养。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亲近数学  兴趣对学好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数学感到有趣,才愿意学;愿意学,才能学好。要靠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培养、巩固。我从以
期刊
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联系生活,引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如第一章以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
期刊
语文课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真可谓,“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其实,细分析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源,无外乎两点:一是无东西可写;二是教师对作文评判要求过高。因此要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需要重新认识作文。“文为心声”作文课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的心声为之倾吐,这不仅是语文课的目的,也是能更好的与他人合作相处的要求。  作文能力是由语言表达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
期刊
传统的数学作业单调枯燥,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作业的设计,不仅服务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更旨在发展学生。那么,如何改变数学作业的现状,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却关注得并不多
期刊
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民族母语的精美之本,更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词,既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智慧,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
期刊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的体会是精心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结合当前初中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了解新课标要求,把握
期刊
长期以来,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一直是个被忽视的领域,这使得数学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解题高手,却缺少了数学文化素养。  我让数学史走进了课堂,学生亲自经历了知识的源与流,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提高了数学素养。  1.课前引入数学史  过去的数学课,总是“概念——定义——定理——解题”使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在数学课上,在讲述一段新知识时先
期刊
初中数学教师常常会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为什么学生的数学成绩会在初中阶段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特别在初二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最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  1.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1.1 学生的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动机、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据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