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真可谓,“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其实,细分析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源,无外乎两点:一是无东西可写;二是教师对作文评判要求过高。因此要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需要重新认识作文。“文为心声”作文课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的心声为之倾吐,这不仅是语文课的目的,也是能更好的与他人合作相处的要求。
作文能力是由语言表达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告诉学生必须要做到多看、多观察 , 多悟、多练、多写才行。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平时训练学生作文时大可不必面面俱到,不必强调文体和篇章,作文是语文课的一种训练,于理科练习题一样,只是一种训练。因此,对于学生作文老师不宜用文学的“标准”去评判,也大可不必用文章的体例去衡量。作文相当于美术课的速写、素描,没有一定的套式,尤其在平时的作文课训练中。这一点我深切收益于我初中的语文课,比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写作、口语交际《成长的烦恼》”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先说自己的烦恼,再听别人的烦恼,最后再替别人解决烦恼。这样下来,说过,听过,想过,同学们就有写的内容了。结果出来,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平时不敢说的,不敢讲的都在作文中倾诉出来了。有的三两篇,有的四五篇,也有的只有三两段。但就这些同学得到的也是表扬,全是同学们的心声,又怎么能用长短去要求和评判优劣呢?
作文不强调成篇,特别是才开始训练的时候。从内容上说,生活中的事态万象,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等的活动变化,点点滴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灵魂上的阵阵颤动都可以形成文字;对某一现象、某一事的看法,也可以通过之言片语做个记录。而一味强调“成篇”学生则会过多地考虑结构问题,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这不但需要足够的时间,而在表达上,往往会限制学生畅所欲言,作文会留下“作”的印痕,就会使得很多学生只要一写作文就到处翻作文书,翻政治书等,结果作文是写出来了,但内容可想而知,害苦了改作文的老师!例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让同学们仿写《从……到………》两个片段。学了《丑小鸭》让同学们自己编动物的童话,短小的一两段,也能训练学生们的想象。学了《金色花》之后,有学生自己进行的仿写非常成功,完全体现了她对父母的深情。在学了整个探险的单元之后,就让同学们写“自己向往的是什么生活?”“哪样的生活才是成功的?”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都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吐露了心声。而且很多的同学都没有受时下一些思潮的影响,对金钱看的较淡。
反而在写有的内容的时候,有些同学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比如让学生写《我的青春》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在政治书上整段整段的抄,语句华丽儿没有实在的内容。可是自己就是在青春年少啊,必定有自己的体验却无法写出来。作文真的是“作”出来的。
作文不强调成篇,从形式上说,多做一些分解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基本功的加强。这好比一名调高运动员,为了能调高一点,能老在横杆前跳吗?他总要做一些身体其他方面的训练吧,如:身体耐久力、柔韧性、速度等训练。作文同样有许多“要素”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联想、想象,如何分析、综合、选材,组织,如何使用语言等是要进行训练才行。例如,在学了课文《走一步,在走一步》可以设计让学生结合课文自己谈感想,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克服困难的;学了《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续写结果进行合理的想象;学了《伤仲永》可以谈自己对事情的认识,总之,多加强作文“要素”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学了《最后一课》之后,让同学们用韩麦尔的身份改写从上课到下课的部分,体会人物的情感,想象人物的心里,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当然,小型的、分解的训练,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想象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等,每次需突出一个重点,循序渐进,盘旋上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才有可能像数理化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像音乐、美术课一样通过练唱、素描等练习掌握技巧。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化整为零的训练方法,经常以片段的形式出现,切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多少,这样,学生也乐于接受,而且花费的时间也不多,容易坚持。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说话、想象、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自然随之提高。在学了《安塞腰鼓》《观舞记》之后,就专门训练学生的场面描写。让学生用上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一场令你难忘的场面。如:精彩的足球比赛场面,激越的舞蹈场面,激动人心的晚会场面,感人至深的救助场面等。这样的一个专项我们训练了一周。那么在这里必定有学生感兴趣的,他感兴趣就会写好,那么不感兴趣的也会学到方法,依此类推学生们就会掌握场面描写的技巧。
在学完了《口技》一课后,就把前面练习过的场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从各个方面训练侧面烘托的写法,写人,写事,写景,都进行练习。通过以上的方法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写作手法。
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训练,我几乎是每节课都在进行:让孩子们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呀,谈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受呀,谈对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看法呀,谈谈身边的事,说说自己的家……
通过以上的各种方式、方法练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思维力,让学生养成随时动手的习惯。使孩子们从“怕写”到爱“爱写”,从“没什么可写”到“提笔自有东西涌”。
当然,除了进行多种训练之外,最根本的还是让学生多看、多观察。只有多看,多观察,才会有东西可说,有内容可写。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智慧的眼睛。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很难发现身边的美。而好的观察习惯就如同登山者获得了一把开山大斧,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荆棘、迷雾都会被清除干净,隐藏在丛林深处的内容就会清晰地展现于眼前。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还需要用耳去听、用鼻去闻、用手去触摸,用舌去品尝,观察需要用五官去感知。观是看,察是想。没有良好的观察,思维就会因缺少材料而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所以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思维的触角。敏锐的观察力,对于写好作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我们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品质和能力。凡有良好观察力的人,都是平时处处留心,认真观察的结果。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勤察深思出真知”。只有具备了很好的观察能力,以上的各种练习才会有同学们的心声,才会是孩子们自己的作文。
当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件易事,需集腋成裘。只要学生坚持不懈的练习,善于动眼,动手,动脑,用心去体会,去完成才会有成效。而我在本文中所谈的一些做法,只是自己的一些教学中的体会,这也仅仅是写好作文很少的方面,自己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作文能力是由语言表达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告诉学生必须要做到多看、多观察 , 多悟、多练、多写才行。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平时训练学生作文时大可不必面面俱到,不必强调文体和篇章,作文是语文课的一种训练,于理科练习题一样,只是一种训练。因此,对于学生作文老师不宜用文学的“标准”去评判,也大可不必用文章的体例去衡量。作文相当于美术课的速写、素描,没有一定的套式,尤其在平时的作文课训练中。这一点我深切收益于我初中的语文课,比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写作、口语交际《成长的烦恼》”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先说自己的烦恼,再听别人的烦恼,最后再替别人解决烦恼。这样下来,说过,听过,想过,同学们就有写的内容了。结果出来,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平时不敢说的,不敢讲的都在作文中倾诉出来了。有的三两篇,有的四五篇,也有的只有三两段。但就这些同学得到的也是表扬,全是同学们的心声,又怎么能用长短去要求和评判优劣呢?
作文不强调成篇,特别是才开始训练的时候。从内容上说,生活中的事态万象,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等的活动变化,点点滴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灵魂上的阵阵颤动都可以形成文字;对某一现象、某一事的看法,也可以通过之言片语做个记录。而一味强调“成篇”学生则会过多地考虑结构问题,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这不但需要足够的时间,而在表达上,往往会限制学生畅所欲言,作文会留下“作”的印痕,就会使得很多学生只要一写作文就到处翻作文书,翻政治书等,结果作文是写出来了,但内容可想而知,害苦了改作文的老师!例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让同学们仿写《从……到………》两个片段。学了《丑小鸭》让同学们自己编动物的童话,短小的一两段,也能训练学生们的想象。学了《金色花》之后,有学生自己进行的仿写非常成功,完全体现了她对父母的深情。在学了整个探险的单元之后,就让同学们写“自己向往的是什么生活?”“哪样的生活才是成功的?”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都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吐露了心声。而且很多的同学都没有受时下一些思潮的影响,对金钱看的较淡。
反而在写有的内容的时候,有些同学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比如让学生写《我的青春》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在政治书上整段整段的抄,语句华丽儿没有实在的内容。可是自己就是在青春年少啊,必定有自己的体验却无法写出来。作文真的是“作”出来的。
作文不强调成篇,从形式上说,多做一些分解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基本功的加强。这好比一名调高运动员,为了能调高一点,能老在横杆前跳吗?他总要做一些身体其他方面的训练吧,如:身体耐久力、柔韧性、速度等训练。作文同样有许多“要素”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联想、想象,如何分析、综合、选材,组织,如何使用语言等是要进行训练才行。例如,在学了课文《走一步,在走一步》可以设计让学生结合课文自己谈感想,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克服困难的;学了《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续写结果进行合理的想象;学了《伤仲永》可以谈自己对事情的认识,总之,多加强作文“要素”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学了《最后一课》之后,让同学们用韩麦尔的身份改写从上课到下课的部分,体会人物的情感,想象人物的心里,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当然,小型的、分解的训练,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想象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等,每次需突出一个重点,循序渐进,盘旋上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才有可能像数理化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像音乐、美术课一样通过练唱、素描等练习掌握技巧。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化整为零的训练方法,经常以片段的形式出现,切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多少,这样,学生也乐于接受,而且花费的时间也不多,容易坚持。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说话、想象、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自然随之提高。在学了《安塞腰鼓》《观舞记》之后,就专门训练学生的场面描写。让学生用上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一场令你难忘的场面。如:精彩的足球比赛场面,激越的舞蹈场面,激动人心的晚会场面,感人至深的救助场面等。这样的一个专项我们训练了一周。那么在这里必定有学生感兴趣的,他感兴趣就会写好,那么不感兴趣的也会学到方法,依此类推学生们就会掌握场面描写的技巧。
在学完了《口技》一课后,就把前面练习过的场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从各个方面训练侧面烘托的写法,写人,写事,写景,都进行练习。通过以上的方法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写作手法。
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训练,我几乎是每节课都在进行:让孩子们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呀,谈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受呀,谈对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看法呀,谈谈身边的事,说说自己的家……
通过以上的各种方式、方法练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思维力,让学生养成随时动手的习惯。使孩子们从“怕写”到爱“爱写”,从“没什么可写”到“提笔自有东西涌”。
当然,除了进行多种训练之外,最根本的还是让学生多看、多观察。只有多看,多观察,才会有东西可说,有内容可写。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智慧的眼睛。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很难发现身边的美。而好的观察习惯就如同登山者获得了一把开山大斧,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荆棘、迷雾都会被清除干净,隐藏在丛林深处的内容就会清晰地展现于眼前。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还需要用耳去听、用鼻去闻、用手去触摸,用舌去品尝,观察需要用五官去感知。观是看,察是想。没有良好的观察,思维就会因缺少材料而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所以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思维的触角。敏锐的观察力,对于写好作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我们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品质和能力。凡有良好观察力的人,都是平时处处留心,认真观察的结果。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勤察深思出真知”。只有具备了很好的观察能力,以上的各种练习才会有同学们的心声,才会是孩子们自己的作文。
当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件易事,需集腋成裘。只要学生坚持不懈的练习,善于动眼,动手,动脑,用心去体会,去完成才会有成效。而我在本文中所谈的一些做法,只是自己的一些教学中的体会,这也仅仅是写好作文很少的方面,自己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