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发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语文界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等等。由此可看出,新课程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梳理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求教方家。
  1.首倡模仿,指导学生掌握文体技法
  模仿是写作学习,掌握写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模仿和借鉴范文,掌握文体知识和写作技巧,是写作入门的最好途径。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曾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又如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就是化用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
  2.厚积薄发,累积写作的“源头活水”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3.观察生活,学会迁移运用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如我们初中学过的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通过对济南冬天细致的观察,抓住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优美、准确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4.多肯定优点,激发创作的兴趣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评语指出不足之处。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也许他们就会“弃械投降”。
  5.平时多写片段,将精彩串珠成琏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6.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将“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语言的整理,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其他文献
歌曲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一首好的歌曲能在社会上广泛而又持久地流行,并能影响某个时代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好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唱歌或听乐曲能愉悦人们的心情,激发灵感和志趣,陶冶情操。因此,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期刊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引导。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通过实验探究,消化落实生物学知识,掌握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本文拟就在
期刊
1.课题研究的背景  1.1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有这样一句名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具有了学习能力,他的一生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
期刊
阅读教学的重要功能是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渴望,这是语文教学积极的价值观。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选录了众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审美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审美过程,增加审美活动,强调学生对文本、作者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欣赏。  
期刊
【摘要】从近几年的高考美文中发现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让议论文的语言出彩亮丽。  【关键词】高考美文 议论文 修辞 亮丽  高考《考试大纲》关于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是这样规定的: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文章是一条小河,修辞便是这条河上的片片白帆;文章是一棵树,修辞就是这棵树上的朵朵红花;文章是深邃的蓝天,修辞就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文章是浩瀚的大海,修辞就是大海上的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难点,学生刚从低年级进入中年级,阅读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因而抓住阅读教学进行探讨是重中之重,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把教材当“圣旨“,因而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在老师限定的框框和课文学习提示、课后练习制订思维中去接受文本,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段落  预习是培养学生
期刊
在崇尚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的教育素材。我们要培养的也不仅仅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是在教材基础上的综合能力。阅读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很多能力都具有通用性。如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只体现在在课堂上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是否能独立的用习惯和方法去阅读任何文字性材料。这就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
期刊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少数民族,除本民族的语言之外,如果再能掌握汉语,不仅可以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而且还能了解到最新信息,引导人们参与市场竞争,而学语言的关键期是从小学抓起。  我是一名边远山区小学的普通小学语文教师,我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彝族小孩。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启蒙教育都比较迟,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没受过学前教育。经过十多年和他们的接触,我有一些语文教学方面的体会。  1.创设一个
期刊
三年级学生初入作文课堂,在学会说话写话的基础上刚开始练习写作文,存在许多问题,总的来说还是主要归于“不知道怎么写,写些什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心感情的手段。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强调用词造句的规范性、谋篇布局的合理性,这是作文教学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表现为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情境创设应有趣味性、启发性、挑战性、情境创设应有现实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误区 应对  1. 创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