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溪流之微,成江河之阔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o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难,难在腹中空,难写作,作在胡编中”这一打油诗从某个侧面反映学生写作的情绪与痛苦。综观学生习作之现状,不会积累导致素材陈旧雷同,素材不佳导致情感虚假,这是学生中典型的通病。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最关键点就是没素材。因此,如何训练高年段学生有效收集斟选素材,积累运用语言是目前教师训练的重中之重。我经常在想能不能寻找化解作文难度、培养语感的一个简单易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办法,为高年段训练作文设计一架阶梯呢?由此,我想到了借鉴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就低年级而言,写话是低年段训练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最佳途径,也是低年段展示写作训练的突出成果。如果仅仅把“写话”当成低年段的任务,把它弃之如敝屣,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那未免太可惜了。咱们不妨试试改良写话的方式,提升写话的深度,广泛写话的题材。我想,如果运用恰当,也许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失为学生积累的一个良方。在教学中我把写话作为积累素材的一个良方,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夹缝求生,减负与坚持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习作”中有如下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新课标隐去“作文”提法。将高年级写作训练定名为“习作”,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明确并强调小学生写作训练的性质——习作练笔、学作文。这对作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唯其是“习作”,所以新大纲才会在写作内容要求上更贴近学生实际。强调“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唯其是“练笔”,新大纲才会在淡化文体意识上做文章,才会在“篇”的写作上适度降低要求,力图减轻学生写作压力。
  的确,高年级的孩子学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能用在作文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而作文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既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不能放任自流。可仅靠每周一次的写作指导是远远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的积淀,没有“源头活水”,怎么可能达到“清如许”的写作境界呢?于是,写话的练习应运而生。
  平时的教学中,我和我的作文教学就学会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反其道而行之,把低年级的写话运用到平时的作业中,摒弃以往写日记这个方法,对日常习作作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我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尝试以写话的形式“每日一段”。结合平时的教学,分为“点题”和“自由命题”,两大内容。不求整篇,只要围绕一个中心,言之有物即可。
  这样,减轻了孩子写作上的压力,学业的压力,又能在每日的“写话”锻炼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了观察思考的意识,学会积累词汇和句段的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二、形式多样,点题与开放相结合
  
  实践表明:无论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入手,想方设法促使兴趣“迁移”的做法,还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知识”迁移的做法,都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在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话训练。
  就我的方法而言,最重要的方法有两种类型:自由命题和点题。点题主要是针对教学的内容,有机地安排。可以是文本的迁移,可以是学后的感悟,可以是批注与思考,可以对某种现象谈看法,可以是积累与运用等等。
  另一种是自由命题,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写话要适当增加自由命题的内容。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综合实践活动,体育活动,游戏,电视剧,同学的小冲突……”每一件事都是真实而印象深刻的。因此,我鼓励孩子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围绕着自己的兴趣点选题。
  由于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事物,他们会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流淌在笔下的也是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描写。这样的写话训练,对培养孩子的语感,提高作文的选题能力与描写水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注重引导,实用与训练相结合
  
  1.日常琐事,教学生善观察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特别要利用“写话”的契机,教孩子学会观察。
  比如在写《落日云天》一文前,我让学生在放学路上用由远而近的顺序观察落日,以把你看时的想象和感受记录成一段话。第二天,有的学生写道“落日繁荣余辉洒满了树梢,透过叶缝洒在地面上,构成了一个一个跳动的亮点……”有的学生写道“落日像个硕大的红气球在楼头跳动了几下,滑进了屋檐间的缝隙里,落在马路上的车上,行人的脸上,一会便不见了踪影……”因为有了这样的细致的观察和铺垫,学生整篇写作的时候,难度就小了许多,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因此,在写话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更直接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2.化整为零,教学生集素材
  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之躯”。中心蕴含在具体的材料之中,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学会选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的关系,他们不善于收集材料。往往一到写作文就只能大眼瞪小眼,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什么。如何进行专门的选材训练,且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呢?我还是利用“写话”做文章。
  比如,在写《我发现了》这一文前,我专门进行了选材训练。我就让学生留意回家路上以前没有注意过的现象,思考这是不是你的新发现?并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写成一段话记录下来。每天我细致批阅学生的“新发现”。第一天,有部分同学有发现。比如“发现公共汽车和小汽车尾气不同,公共汽车是黑的,而小汽车几乎是无色”。比如有学生发现“人行道两边的银杏树,有的会开花,有的不会开花”。我大大表扬了这些善于观察发现的学生,并且让所有同学继续发现。三天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而且大部分同学的“发现”新颖有趣,还能找到答案。正是由于提前有了素材的收集,学生真正写《我发现了》就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洋洋洒洒写得极富童趣。这当然要归功与那几日化整为零的“写话”练习。
  其实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有发现和寻找新颖的材料,才能使文章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气息,才能够达到寻美习作,以文炼人的目的。
  3.深度感悟,教学生多思考
  学生阅读作品,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当学生面对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另一个人(作者)进行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而这样的思考结果就是“感悟”。
  进入高年级,“阅读感悟”成为一个学生最头疼,却无法跨越的沟壑。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与表达感悟的能力呢?我想主要是教给方法和多积累。
  比如学了《生命的林子》,学生懂得了竞争的道理。可是光懂这个道理还不够,要能表达出来而且要有条理、有深度地表达。我又一次运用了写话的魅力。我首先教学生写这段话的方法: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竞争才有动力,才可能成功。然后,教学生联系文本,剖析文本中的玄奘,然后总结升华自己的观点。学生有了好方法,写任何一篇感悟都有一个框架,不会散得找不到边际。
其他文献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选择了较合适的素材,但在使用过程中匆匆而过或草草收场,使用效率不高,开发空间不大,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需要,不能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结合平时的教学,本文主要从学习素材的二度开发和使用来研究如何把学习素材用足用透,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素材二度开发和利用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一、于变化中二度开发和利用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一增是变,换一换是变,改一改
估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发展学生的数感,促进口算,支持探索笔算并监控笔算的结果,还能便捷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新课改后估算教学得到了明显的重视。在估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升学生选择估算策略的能力,帮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养成估算的习惯。本文以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一课为例,谈一谈笔者对估算教学的想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2001年6月建立的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5年进入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序列,2006年通过建设验收。2011年10月,科技部批复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11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建设验收,2017年6月以良好的成绩通过首次评估。  科研特色显著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
好长时间以来都不敢尝试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因为所有上这节课的老师心头都有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如果说张齐华老师的《圆》让我们看到的是数学的美轮美奂,华应龙老师的《圆》展示了大气天成的数学思想,我则更想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还数学以丰富。  主要基于这样的思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画圆、探求半径、直径的概念,探索半径、直径的特点与关系。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对圆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这些知识几乎可以说不需要老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事例;  2.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人物写生动;  3.弄清征文启事的要点,学会参加征文活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人物写生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能”激趣,引出话题  ⒈师: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能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小能人”?什么样的人可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一个喜迎丰收的日子里,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团队成员又一次前往北京市延庆县花盆小学,开展研修活动。活动主题是《在改变自我中前行——每节课改变一点点》。王翠菊老师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来自课堂上真实的困惑引发了教师们的思考。  [课堂回放]  来自课堂的困惑:学生的回答与我想要的答案相差甚远?  王翠菊老师授课的内容是六年级《圆的认识》一课,该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
郭敬为,1973年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脉冲激光新波长研究组”组长。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和物理学会会员。  1996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本科学位。1996年到1999年在大连化学物理所703组从事氧碘化学激光工作。2002年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系获得硕士学位。2007年在英国约克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光子科学研究所从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生成性课堂是数学教学追寻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动态生成的新型课堂呢?下面结合《圆的周长》的教学,谈一谈自己在实践层面的追寻。  案例  一、断尺设疑  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求出圆形纸片的周长。不一会儿,学生便想出了用小绳绕量和在直尺上滚动量两种方法。  突然,生1问:“老师,我的尺子断了,不够长怎么办?”  生2
清代名医叶天士说:“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意思是说:良医处世,不傲慢于自己的名声,这是“立德”;能挽救生命,妙手回春,这是“立功”;阐发深奥的医学理论,著书立说,这是“立言”。医生应该在掌握医学这门手艺的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善德。  临床、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都要兼顾,何松青的工作很忙碌。他说这3年时间至
策划人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学习是自2001年以来实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经过十年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风景,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文化。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乐此不疲的研究课题。然而,就在合作学习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问题和困惑也随之而来。不少课堂,特别是公开课、观摩课,相当一部分课堂中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