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难,难在腹中空,难写作,作在胡编中”这一打油诗从某个侧面反映学生写作的情绪与痛苦。综观学生习作之现状,不会积累导致素材陈旧雷同,素材不佳导致情感虚假,这是学生中典型的通病。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最关键点就是没素材。因此,如何训练高年段学生有效收集斟选素材,积累运用语言是目前教师训练的重中之重。我经常在想能不能寻找化解作文难度、培养语感的一个简单易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办法,为高年段训练作文设计一架阶梯呢?由此,我想到了借鉴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就低年级而言,写话是低年段训练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最佳途径,也是低年段展示写作训练的突出成果。如果仅仅把“写话”当成低年段的任务,把它弃之如敝屣,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那未免太可惜了。咱们不妨试试改良写话的方式,提升写话的深度,广泛写话的题材。我想,如果运用恰当,也许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失为学生积累的一个良方。在教学中我把写话作为积累素材的一个良方,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夹缝求生,减负与坚持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习作”中有如下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新课标隐去“作文”提法。将高年级写作训练定名为“习作”,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明确并强调小学生写作训练的性质——习作练笔、学作文。这对作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唯其是“习作”,所以新大纲才会在写作内容要求上更贴近学生实际。强调“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唯其是“练笔”,新大纲才会在淡化文体意识上做文章,才会在“篇”的写作上适度降低要求,力图减轻学生写作压力。
的确,高年级的孩子学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能用在作文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而作文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既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不能放任自流。可仅靠每周一次的写作指导是远远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的积淀,没有“源头活水”,怎么可能达到“清如许”的写作境界呢?于是,写话的练习应运而生。
平时的教学中,我和我的作文教学就学会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反其道而行之,把低年级的写话运用到平时的作业中,摒弃以往写日记这个方法,对日常习作作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我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尝试以写话的形式“每日一段”。结合平时的教学,分为“点题”和“自由命题”,两大内容。不求整篇,只要围绕一个中心,言之有物即可。
这样,减轻了孩子写作上的压力,学业的压力,又能在每日的“写话”锻炼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了观察思考的意识,学会积累词汇和句段的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二、形式多样,点题与开放相结合
实践表明:无论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入手,想方设法促使兴趣“迁移”的做法,还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知识”迁移的做法,都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在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话训练。
就我的方法而言,最重要的方法有两种类型:自由命题和点题。点题主要是针对教学的内容,有机地安排。可以是文本的迁移,可以是学后的感悟,可以是批注与思考,可以对某种现象谈看法,可以是积累与运用等等。
另一种是自由命题,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写话要适当增加自由命题的内容。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综合实践活动,体育活动,游戏,电视剧,同学的小冲突……”每一件事都是真实而印象深刻的。因此,我鼓励孩子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围绕着自己的兴趣点选题。
由于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事物,他们会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流淌在笔下的也是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描写。这样的写话训练,对培养孩子的语感,提高作文的选题能力与描写水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注重引导,实用与训练相结合
1.日常琐事,教学生善观察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特别要利用“写话”的契机,教孩子学会观察。
比如在写《落日云天》一文前,我让学生在放学路上用由远而近的顺序观察落日,以把你看时的想象和感受记录成一段话。第二天,有的学生写道“落日繁荣余辉洒满了树梢,透过叶缝洒在地面上,构成了一个一个跳动的亮点……”有的学生写道“落日像个硕大的红气球在楼头跳动了几下,滑进了屋檐间的缝隙里,落在马路上的车上,行人的脸上,一会便不见了踪影……”因为有了这样的细致的观察和铺垫,学生整篇写作的时候,难度就小了许多,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因此,在写话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更直接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2.化整为零,教学生集素材
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之躯”。中心蕴含在具体的材料之中,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学会选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的关系,他们不善于收集材料。往往一到写作文就只能大眼瞪小眼,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什么。如何进行专门的选材训练,且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呢?我还是利用“写话”做文章。
比如,在写《我发现了》这一文前,我专门进行了选材训练。我就让学生留意回家路上以前没有注意过的现象,思考这是不是你的新发现?并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写成一段话记录下来。每天我细致批阅学生的“新发现”。第一天,有部分同学有发现。比如“发现公共汽车和小汽车尾气不同,公共汽车是黑的,而小汽车几乎是无色”。比如有学生发现“人行道两边的银杏树,有的会开花,有的不会开花”。我大大表扬了这些善于观察发现的学生,并且让所有同学继续发现。三天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而且大部分同学的“发现”新颖有趣,还能找到答案。正是由于提前有了素材的收集,学生真正写《我发现了》就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洋洋洒洒写得极富童趣。这当然要归功与那几日化整为零的“写话”练习。
其实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有发现和寻找新颖的材料,才能使文章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气息,才能够达到寻美习作,以文炼人的目的。
3.深度感悟,教学生多思考
学生阅读作品,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当学生面对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另一个人(作者)进行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而这样的思考结果就是“感悟”。
进入高年级,“阅读感悟”成为一个学生最头疼,却无法跨越的沟壑。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与表达感悟的能力呢?我想主要是教给方法和多积累。
比如学了《生命的林子》,学生懂得了竞争的道理。可是光懂这个道理还不够,要能表达出来而且要有条理、有深度地表达。我又一次运用了写话的魅力。我首先教学生写这段话的方法: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竞争才有动力,才可能成功。然后,教学生联系文本,剖析文本中的玄奘,然后总结升华自己的观点。学生有了好方法,写任何一篇感悟都有一个框架,不会散得找不到边际。
一、夹缝求生,减负与坚持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习作”中有如下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新课标隐去“作文”提法。将高年级写作训练定名为“习作”,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明确并强调小学生写作训练的性质——习作练笔、学作文。这对作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唯其是“习作”,所以新大纲才会在写作内容要求上更贴近学生实际。强调“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唯其是“练笔”,新大纲才会在淡化文体意识上做文章,才会在“篇”的写作上适度降低要求,力图减轻学生写作压力。
的确,高年级的孩子学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能用在作文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而作文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既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不能放任自流。可仅靠每周一次的写作指导是远远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的积淀,没有“源头活水”,怎么可能达到“清如许”的写作境界呢?于是,写话的练习应运而生。
平时的教学中,我和我的作文教学就学会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反其道而行之,把低年级的写话运用到平时的作业中,摒弃以往写日记这个方法,对日常习作作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我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尝试以写话的形式“每日一段”。结合平时的教学,分为“点题”和“自由命题”,两大内容。不求整篇,只要围绕一个中心,言之有物即可。
这样,减轻了孩子写作上的压力,学业的压力,又能在每日的“写话”锻炼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了观察思考的意识,学会积累词汇和句段的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二、形式多样,点题与开放相结合
实践表明:无论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入手,想方设法促使兴趣“迁移”的做法,还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知识”迁移的做法,都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在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话训练。
就我的方法而言,最重要的方法有两种类型:自由命题和点题。点题主要是针对教学的内容,有机地安排。可以是文本的迁移,可以是学后的感悟,可以是批注与思考,可以对某种现象谈看法,可以是积累与运用等等。
另一种是自由命题,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写话要适当增加自由命题的内容。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综合实践活动,体育活动,游戏,电视剧,同学的小冲突……”每一件事都是真实而印象深刻的。因此,我鼓励孩子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围绕着自己的兴趣点选题。
由于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事物,他们会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流淌在笔下的也是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描写。这样的写话训练,对培养孩子的语感,提高作文的选题能力与描写水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注重引导,实用与训练相结合
1.日常琐事,教学生善观察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特别要利用“写话”的契机,教孩子学会观察。
比如在写《落日云天》一文前,我让学生在放学路上用由远而近的顺序观察落日,以把你看时的想象和感受记录成一段话。第二天,有的学生写道“落日繁荣余辉洒满了树梢,透过叶缝洒在地面上,构成了一个一个跳动的亮点……”有的学生写道“落日像个硕大的红气球在楼头跳动了几下,滑进了屋檐间的缝隙里,落在马路上的车上,行人的脸上,一会便不见了踪影……”因为有了这样的细致的观察和铺垫,学生整篇写作的时候,难度就小了许多,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因此,在写话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更直接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2.化整为零,教学生集素材
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之躯”。中心蕴含在具体的材料之中,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学会选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的关系,他们不善于收集材料。往往一到写作文就只能大眼瞪小眼,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什么。如何进行专门的选材训练,且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呢?我还是利用“写话”做文章。
比如,在写《我发现了》这一文前,我专门进行了选材训练。我就让学生留意回家路上以前没有注意过的现象,思考这是不是你的新发现?并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写成一段话记录下来。每天我细致批阅学生的“新发现”。第一天,有部分同学有发现。比如“发现公共汽车和小汽车尾气不同,公共汽车是黑的,而小汽车几乎是无色”。比如有学生发现“人行道两边的银杏树,有的会开花,有的不会开花”。我大大表扬了这些善于观察发现的学生,并且让所有同学继续发现。三天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而且大部分同学的“发现”新颖有趣,还能找到答案。正是由于提前有了素材的收集,学生真正写《我发现了》就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洋洋洒洒写得极富童趣。这当然要归功与那几日化整为零的“写话”练习。
其实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有发现和寻找新颖的材料,才能使文章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气息,才能够达到寻美习作,以文炼人的目的。
3.深度感悟,教学生多思考
学生阅读作品,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当学生面对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另一个人(作者)进行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而这样的思考结果就是“感悟”。
进入高年级,“阅读感悟”成为一个学生最头疼,却无法跨越的沟壑。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与表达感悟的能力呢?我想主要是教给方法和多积累。
比如学了《生命的林子》,学生懂得了竞争的道理。可是光懂这个道理还不够,要能表达出来而且要有条理、有深度地表达。我又一次运用了写话的魅力。我首先教学生写这段话的方法: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竞争才有动力,才可能成功。然后,教学生联系文本,剖析文本中的玄奘,然后总结升华自己的观点。学生有了好方法,写任何一篇感悟都有一个框架,不会散得找不到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