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些偏心爸爸,三国就不是三国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_3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89年,弥留之际的汉灵帝刘宏将蹇硕等宦官叫到病榻前,口授传位次子刘协的遗诏。
  汉灵帝生前,一直纠结于立储的问题。嫡长子刘辩本是理所当然的储君,奈何汉灵帝认为他举止轻佻而不喜欢他;次子刘协因为长相似父而成为汉灵帝心中属意的太子。
  一边是立嗣以嫡长为先,一边是受宠爱的小儿子,就这样,汉灵帝时期的太子之位在各种纠结中迟迟未定。直到弥留之际,汉灵帝似乎是遵从了内心的原始召唤,最终决心废长立幼,但又担心招致何皇后及其兄大将军何进的反对,便以托孤宦官的方式进行了秘密立储。从忠实于遗诏的角度而言,蹇硕算得上忠仆。蹇硕本计划在何进入宫时将他杀掉,而后立刘协为帝,但有所觉察的何进称病不入,并迅速召集兵马,武力拥立外甥刘辩即位,是为汉少帝。
  其后,何进在袁绍等人的怂恿之下,召外臣董卓带兵进京,想一劳永逸地武力解决宦官问题,熟料死于宦官的抢先动手。随后,宦官势力虽然被恼羞成怒的袁绍等人一举诛除,但董卓的进京打开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潘多拉之盒。不管从哪方面讲,董卓都算是乱臣賊子,但在废掉刘辩,改立刘协,也就是著名的汉献帝这件事上,算是绝对忠实于先帝的遗愿了。
  可以说,正是汉灵帝此次失败的废长立幼,打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
  而纵观整个三国时代,主君在立储问题上,屡屡陷入夺嫡之争的魔咒,多次陷入废长立幼而引发政争的模式,改变了三国时代的政治格局。
  如果说喜欢幼子是三国时代的某种普世价值的话,袁绍的突出表现足以使他成为偏心界的代言人。
  袁绍有三个儿子,相比长子袁谭,袁绍更喜欢颜值高的小儿子袁尚。袁绍为了顺利传位给小儿子,还自作聪明地搞起了“分封”,任命大儿子袁谭做青州都督,作为某种政治补偿,这遭到了谋士沮授的强烈反对。沮授认为“祸其始此乎”,让袁谭拥兵一方必将导致未来兄弟间的大动干戈。而袁绍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爸爸,他拒绝了沮授的谏言,将三个儿子送进了兄弟相争的火坑。
  袁绍生前,其麾下的部属便已暗中分作拥兄派和拥弟派。袁绍去世之后,沮授的预言应验了,袁谭和袁尚在外有大敌曹操的险恶情况之下爆发了激烈的内战,被曹操各个击破,袁氏兄弟均未逃脱败亡的命运。试想袁绍生前如果安排好继承问题,袁家兄弟得以戮力同心一致对曹,即使无改于最终结局,但至少曹操统一北方的时间表将大大延迟。
  按照曹操的进军路线,在北方肃清袁家势力之后,就轮到了江东的刘表家。曹操是如此幸运,若不是刘表废长立幼深陷于继承危机,曹操又岂能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州?
  据说刘表一开始因为长子刘琦的相貌与自己相像,十分宠爱他(三国男人似乎很吃儿子像自己这一套),但自从娶了继室蔡夫人之后,被蔡夫人所影响,逐渐疏远刘琦,偏爱小儿子刘琮。
  刘表逝世后,刘琮被拥立为荆州牧。镇守江夏的刘琦闻讯后,本欲借奔丧的名义起兵讨伐刘琮,谁料曹操已出兵荆州,遂避走江南。陷入内乱危机中的刘琮而后就投降了曹操。
  虽说吃了不少红利,但曹操本人也是兄弟相争的受害者。与汉灵帝、袁绍、刘表这些人如出一辙的是,曹操一度也动过废长立幼的心思,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长期摇摆不定,所幸在去世前几年悬崖勒马,明确了曹丕的储君之位,才没有落到袁绍身后诸子“亲寻干戈”的地步。
  但问题是,曹操生前对立储的摇摆不定已严重伤害了诸子之间,特别是曹丕和曹植的关系。曹丕即位后,曹植、曹彰虽被封王,但实际情况无异于充军软禁,岂不说曹植七步成诗相煎太急的传说,就说疑云丛生的曹彰之死,曹丕也脱不了干系。
  对曹魏政权而言更糟糕的是,曹丕对兄弟的过度防范,对宗族问题的过度焦虑,导致了防内甚于防外,曹氏宗族缺乏皇权之外的其他权力支撑点。
  平心而论,曹丕固然是心胸狭窄,但若无曹操当年立储时的摇摆不定,曹家兄弟又岂会反目成仇?曹操的爱子心切不仅撕裂了兄弟之情,还赔上了曹魏江山。
  而在东吴那边,孙权在立储上的糟糕作为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孙吴政局的由盛转衰。
  孙权一开始倒是立了长子孙登为皇太子,孙登既是长子,又很贤良,本是件众望所归的事。但孙登在33岁那年突然病死,吴国的立储一下子成了问题。按照长幼顺序,由于孙权的次子也早死,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但问题是,孙权对四子鲁王孙霸表现出了非比寻常的宠爱,给予了他与太子孙和类似的政治待遇。孙霸由此生出了夺太子位的心思,朝中更是形成了“太子派”与“鲁王派”对立的政治态势。
  两派相争的结果是,孙权先是大力打击太子一派,连伟大的陆逊也被逼死,最后废掉了孙和,并将其软禁了起来;而孙霸那边就更惨,直接被赐死.
  公元250年,孙权立年仅8岁的小儿子孙亮为太子。仅仅两年后,孙权驾崩,将吴国江山留给了10岁的孙亮。
  孙权驾崩第二天,吴国就发生了宫廷政变,辅政大臣孙弘被杀,诸葛恪和孙峻联合掌握了政权。一年半后,诸葛恪又被孙峻所杀,吴国军政大权落入了孙峻一人之手。其间,孙权立幼子为帝的弊端暴露无遗,年幼的孙亮基本就如傀儡一样,眼睁睁地看着大权旁落,政变连连。
  孙峻掌权了三年,病死前将权力移交给了堂弟孙琳。孙琳在任上干了件堂兄都不敢干的大事,废掉了年已16岁、不甘心做傀儡皇帝的孙亮。
  孙权死后仅六年,他钟爱的幼子便被拉下帝位,生前任命的辅政大臣也已在历次政变中全数不存。吴国政局在此前后陷入了“君杀臣、臣废君、君主相残、臣僚互杀”的血雨腥风中,国势每况愈下,深究其原因,孙权的立储昏招当负全责。
  在三国之中,唯一在立储上没出纰漏的当属刘备。刘备有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虽然都资质平庸,太子刘禅在历史上更是以愚钝闻名,但由于在立储上早早确定了立长子的原则,三兄弟之间几乎未产生任何芥蒂,更没有出现兄弟争权的局面。
  作为三国时代的终结者,晋武帝司马炎的立储决定让这整个故事变成了一则黑色幽默。或许是吸取了三国时代各家废长立幼的教训,司马炎一共有20多个儿子,明知道长子司马衷智商有缺陷,却还是勇敢忠实地遵守了立嫡立长的规则,让司马衷当上了太子。所以,这篇文章算是白写了,“废长立幼”算得上什么历史教训,坚持立长的晋武帝一样也让傻儿子赔掉了半壁江山。
  听过很多历史教训,看过很多《资治通鉴》,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可能才是历史中的大概率事件吧。正是有了那些失败爸爸,司马家才有机会吞食了天下,但可能就是害怕重蹈失败爸爸的偏心覆辙,司马家又丢掉了江山。
  无论如何,如果没有这些失败的爸爸们,三国还会乱得如此波诡云谲吗?
  编辑/汪微微
其他文献
小心翼翼待武帝  张安世是汉武帝时期著名酷吏张汤之子,他得父亲庇荫,少年时代即在宫中做郎官。由于他做事谨慎、聪明能干,武帝派他到尚书令手下做事。但武帝待下十分严苛,张安世不敢怠慢,甚至连放假也从未休息过。如此勤勉,再加上父亲位高权重,张安世的仕途前景本是不可限量的。  不幸的是,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他父亲遭到几个大臣诬陷,被武帝处死。张安世也受到了牵连。可追赃的时候,张汤的家产还不超过50
自从唐朝以后,定都关中的政权就很难一统天下,长安逐渐成为“废都”;定都河北、特别是北京的政权则取而代之,诸如辽、金、元、明、清历代。  从周朝到唐朝,关中地区辉煌了将近两千年,为何在唐朝以后一蹶不振?其中因素固然有很多,但很关键的一个就是缺水。  唐朝以后,关中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干旱,固然与北半球气候燥化有关,但也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养羊。  唐朝时,普通人家开始以羊肉为主要肉食
《天龙八部》里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王语嫣家和慕容家是亲戚,但关系特别不好,尤其是王语嫣的母亲王夫人恨慕容家恨得要死。  恨到什么地步呢?慕容复的老妈,即王夫人大姑子家里的丫头过来,王夫人要砍人家的手做肥料,还下令给自己心腹严妈妈,让严妈妈用慕容夫人的尸骨做肥料:“去掘了姑太太的坟,将她尸骨拿到花肥房来,一般的做了花肥。”两家亲戚既没什么血海深仇,又不争什么财产,王夫人怎么至于恨成这样呢?  更有趣
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11月21日,日军攻占旅顺。随即,一场持续四天三夜,亡魂达两万多人的大屠杀让整个旅顺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然而,如此足以震惊世人的虐杀并没有让世界为之震惊。  原来,英国的中央通讯社和法国的路透社两家世界级的新闻机构先后被日本收买,每当有不利于日本的报道刊登,他们就立刻跳出来进行反宣传,以掩盖日军的罪行。路透社“及时制止”了本社记者从上海发来的揭露旅顺
为了扶植名士官吏打击宦官势力,袁绍向大将军何进建议调集地方军队靠近京城,以达到逼迫何太后同意铲除宦官的目的。何进对此表示认可,让袁绍提个名单,袁绍特别推荐了董卓。  袁绍力荐董卓还是说得过去的。董卓在汉末将军中军事能力是一流的,在政治态度上是反对宦官的。不过,袁绍还有另外的原因——董卓的仕途是受到过袁家提携的,所以袁绍觉得董卓是他可以掌控的军事力量。  但朝廷里反对诸侯进京的人很多,尤其反对董卓,
现在很多人反感熊孩子,但在20世纪早期,鲁迅等文坛大家对于熊孩子却是另一种态度。  鲁迅喊出的“救救孩子”这句著名口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代表了五四新文化人有关“救救中国的未来”的呼声。不过,早年的鲁迅却曾在自己的课堂上遭遇过一场熊孩子设计的历险。  鲁迅从日本回国之后,一度在杭州某学堂做化学老师。某天,他做氢气点燃实验,忘了带火柴,回去拿,又叮嘱学生千万别碰氢气瓶,否则漏进空气会有危险。他回来后
豪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秋,金牌编剧、国子监生洪昇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他先因创作戏曲《长生殿》而声名鹊起,戏班争相演出;再者他生日将近,京师排名第一的昆班(昆曲戏班)内要为他演戏庆生。戏是好戏,班是好班,客是名流。月圆之夜,灯火阑珊,清风徐来,丝竹渐起,咿咿呀呀的腔调,恍恍惚惚的亭台,觥筹交错的杯盏,端的是天上人间。  但洪昇很快就被拉回了现实。  正值康熙的第三任皇后佟氏病逝尚未除
指画创始人高其佩出生在铁岭的世宦家族。高氏一族原是汉军镶白旗,因其兄立下了显赫的战功,雍正特意将其族抬为汉军镶黄旗。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高其佩是可以不经应试恩荫为官的,所以他不像寒门子弟那般执着于《四书》《五经》,而是有更多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喜好。  涂鸦是年幼的高其佩最感兴趣的事。还没有练好握笔写字,他就已经开始描摹一些简单的物品和小动物。看到他如此钟爱绘画,父亲特意为他请了老师,他在八岁那年
宋朝也有过一位杨贵妃,她的传奇故事并不亚于唐朝杨贵妃,她集美女、才女、政治家、书法家于一身,并且深刻影响了南宋中后期的历史走向。  杨氏出生在浙江严州青溪一户普通人家,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张夫人抚养成人。张夫人是宫廷中的教坊乐女,演唱技艺高超,得到了宋高宗与吴皇后的欣赏。受母亲影响,出身卑微的杨氏不仅能歌善舞,还精通经史,并且擅长王羲之的书法。  张夫人病故后,艺术发烧友吴皇后对教坊那些乐女的歌声
科考过客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元好问出生在山西忻州农村一个书香世家。因为叔父无子,七个月大时,他便被过继给叔父,从此跟着做官的叔父在各个任所辗转。  叔父待他视若己出,常常抱在膝上教他识字念书。而他天资聪颖,学东西极快,七岁时便能写出让人惊艳的诗句,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11岁时,元好问得到某翰林学士的赏识,对方爱其才能,收其为徒。  16岁时,元好问第一次参加科考。那时他信心满满,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