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边疆”是美国思想的核心之一,在向西部拓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边疆精神已融入美国精神与文化中,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特纳对“边疆理论”有重要阐述。而当今社会,“边疆”的内涵在不断延伸,包括政治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科技边疆等多重意义。而精神边疆则是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对自身潜能的发掘,对于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对于自然的敬畏与亲近以及对于自由的无限渴望等,是纯净而本真的精神的“世外桃源”。本文将从精神边疆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两部著作《红字》与《白鲸》中的两种意象,即森林与海洋,来深入阐述美国文化中的人们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对于精神边疆的探索。
【关键词】:精神边疆;《红字》;《白鲸》;森林;海洋
一.关于精神边疆的界定
边疆(frontier)一词通常指毗邻国界的连续地域。著名的边疆假说(Frontier Thesis)由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得里克·J·特纳 (Frederick. J. Turner, 1861-1932)在1893发表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一文中提出。这一假说认为“直到现在为止,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以及“美國的民主制度基本上是美国人民处理西部的经验的产物……它来自美国大森林,每开拓一片新边疆,它就增加一分新力量”。特纳的假说强调了边疆对于美国独特文化与性格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在特纳的“边疆理论”之后,许多历史学家深受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这一理论的价值。阿切尔·赫伯特在《边疆:美国国民性的灵感》中指出边疆精神一直是鲜活的,因为美国人在不断探索人工智能、社会和政治的新边疆。边疆的精神内涵不断被延伸,也不仅仅局限于领土的扩展,甚至可以进行文化边疆、科技边疆、政治边疆的多重解,而作为人类内心精神层面的探索,“精神边疆”的概念很少被提及。正是对不可知的精神荒原的探索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文学。罗小云在《美国文学研究》中指出“梭罗在题为‘行走’(Walking)的演讲中认为西部象征着‘绝对的自由和荒野’,‘是我们穿越内心世界和理想王国的所爱之路’”。
本文将通过研究美国文学作品中最典型的森林、海洋所代表的精神边疆,探寻美国文化中人们心灵的净土与依靠以及内心深处自我价值的实现,解读不受污染的“精神的世外桃源”。
二.《红字》中的森林---本真、自由与和谐
森林作为文学中重要意象,有着深刻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以农耕为特征,与森林有着密切联系;在西方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格林童话》中,森林是栖息之所与安全依靠,其神秘之美也是瑰丽的奇遇之美与幽深的罪恶之源。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纳撒尼尔·霍桑将自己作品的背景根植于美利坚这片新大陆, 根置于美国社会和新大陆上的人们。他的代表作《红字》展现了清教的严酷氛围和对于人性的束缚,但书中同时对森林这一美国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的深刻诠释, 展示出了理想的和谐状态,表现了人们期望在一个自由、平等而真实的世界中寻求本真的存在,实现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正是理想的“世外桃源”。
《红字》中的森林代表的是原始、纯朴而又自然的状态,远离文明喧嚣的纷扰,远离宗教那令人窒息的氛围。森林处在一种原生态。森林里没有政府的律令条款,也没有宗教的教规信条。在这里任何形式的生命都可以按照其自然的方式生息繁衍: 以林为家的印第安人过着以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珠儿天生与社会环境中的一切格格不入,只有回到自然中,回到森林里,她才会像一个美丽快乐的小精灵,“她在这林中,也要比在居民区两边铺了草的街道上,或是她母亲的茅屋中,显得温和些”,仿佛是“同古老的树林最为亲密无间的什么精灵”(霍桑 160);丁梅斯代尔喜欢在林间散步与思考,并且在森林里,他内心的痛苦与折磨能够完全展示出来,不用顾忌他人的目光,森林中的丁梅斯代尔不再是令人尊敬、无欲无求的神圣的教长和人们心灵的导师, 他与海丝特成为了平等的主体。
在森林中,女主人公可以不再顾及宗教教条的束缚,将自己生命最为本真的状态呈现出来。森林如同一片庇护之所,回到森林之中,海丝特才能释放自己的本性,以最真实的面貌面对自己的内心,“她的智慧和心灵在这里适得其所,她在荒漠之中自由漫游,正如野蛮的印第安人以林为家”(霍桑 156)。森林为人们精神的驰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心灵的栖息之所。
三.《白鲸》中的海洋---探索、救赎与敬畏
大海象征博大、生命的力量、激情和神秘。西方文明亦称为海洋文明,而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希腊神话与海洋有密切的关系:海洋之神波塞冬有着与众神之王宙斯相匹敌的神力,而象征着爱与丰产的阿佛洛狄忒也诞生于汪洋大海中。
从古至今,国内外与海洋相关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而被D·H ·劳伦斯称为“最伟大的海洋预言家和诗人”的赫尔曼·麦尔维尔在其代表作《白鲸》中不仅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对于海洋所代表的救赎、梦想与探索进行了深入解读。《白鲸》中的海洋是人们可以不断开拓的新边疆,也是人们心灵归属的精神边疆。
《白鲸》一开篇就提出了“所有的人或多或少,或先或后, 都会生出向往海洋的感情”(梅尔维尔 22)。主人公以实玛利正是典型代表,他对陆地上的生活已经产生厌倦,陆地所谓的“道德准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束缚,而海洋则意味着新的世界,可以打开新奇的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不同于陆地的世外桃源。以实玛利相信几乎所有人内心深处都有个海洋梦,“全城四周布满了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一个个像沉默的哨兵,在做着有关海洋的梦”(梅尔维尔 23)。
《白鲸》中无边无际的大海, 一会儿是笼罩着田园式的宁静, 肃穆柔和, 具有使人陷入遐想的魔力;一会儿是狂风暴雨, 汹涌奔腾的巨浪, 令人目眩頭晕。海洋象征了美利坚民族勇于开拓、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麦尔维尔塑造的海洋形象,是受生活所伤的以实玛利、伯斯等人的疗伤地,是魁魁格等人与海洋及大鲸争强斗狠、展现征服力量的竞技场,是斯达巴克、弗拉斯克、亚哈们来海上寻找财富或实现自我的梦想之地。它满足了各种美国人的不同心理追求。在海洋的社会蕴含方面,梅尔维尔将海上捕鲸事业与美国西部开发相联系。捕鲸船的开疆拓土如同西部先民,扩张了美国国土面积。以捕鲸船为核心发展出来的海洋产业,则似新的经济引擎刺激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积累了大笔原始资本,这一切都是源于海洋象征对于未知的无尽)探索,这种探索精神根植于美国文化之中。 而主人公以实玛利在这次海上的探险中也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在结尾处,只有以實玛利获救,“原来这就是一直弯来绕去搜寻的拉谢号。它回过头来寻找它的失踪的儿郎们,结果只是找到了另一个孤儿”(梅尔维尔 586)。
人类对海寄托了自身的理想, 当登上船驶向海洋时,人的生命便掌控在自然手中,“此刻,除了那轻轻摇晃着的船所赋予你的摇动的生命以外,你没有其他生命;而船的生命是大海赋予的,大海的生命又是上帝的不可思议的潮汐赋予的”(梅尔维尔 176)。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人类的力量无法与白鲸以及海洋所代表的自然之力相互抗衡,而挑战自然的结果最终只会是通向毁灭。在埃哈伯率领的披谷德号与白鲸进行最后的决战时,大海见证了这场人与自然的斗争,也是这场悲剧的竞技场。在全员覆没之后,自然依然按照其固有的轨迹运行,“小小的水鸟在这依然张着大口的海湾之上叫嚣飞翔;一个忿忿不平的白浪一头撞在它的峭壁上,终于大败而归。那片大得无边无际的尸布似的海洋依然像它在五千年前那样滚滚向前”(梅尔维尔 585)。
人类在寻求精神的边疆时,必然要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融入自然之中,尊重与敬畏自然,方能寻求真正的栖息之所,获得心灵的解脱。因此大海所代表的自然之力是难于逾越的,而美国文学中的世外桃源必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总结
在美国文化中,边疆精神已经融入到美国国民性格之中,是美国独立、进取、开拓与创新的精神源泉。美国文学中的两种意象:森林与海洋典型地代表了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另外一种世界,是一片理想的净土,是一方未经污染的天地,是自由、和谐与未知的统一体,更是人们无垠的精神边疆。作为美国最具代表的作家,霍桑与麦尔维尔洞悉人性,他们作品的背景与选材不同,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但是贯穿《红字》与《白鲸》意象,即森林与海洋却在本质上高度统一,它们代表生命最本真的呈现,代表自由与和谐的统一,也意味着对于未知的探索,对于自我的救赎,对于自然的敬畏,它们为美国文学开辟了一片世外桃源,可以暂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本真状态,是精神的自由与解放,也为解读美国文化与精神品格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Gouge, Catherine. The American Frontier:History, Rhetoric, Concept. Americana: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1900-present), Spring 2007, Volume 6, Issue 1.
[2]Turner, Frederick Jackson.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1920. Toronto: Dover, 1996.
[3]Elliott, Emory.[艾默里·埃利奥特],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朱通伯等译,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
[4]Hawthorne, Nathaniel. [纳撒尼爾·霍桑],《红字》,胡允桓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5]Luo,Xiaoyun.[罗小云],《美国文学研究》.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6]Melville,Herman.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成时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精神边疆;《红字》;《白鲸》;森林;海洋
一.关于精神边疆的界定
边疆(frontier)一词通常指毗邻国界的连续地域。著名的边疆假说(Frontier Thesis)由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得里克·J·特纳 (Frederick. J. Turner, 1861-1932)在1893发表的《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一文中提出。这一假说认为“直到现在为止,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以及“美國的民主制度基本上是美国人民处理西部的经验的产物……它来自美国大森林,每开拓一片新边疆,它就增加一分新力量”。特纳的假说强调了边疆对于美国独特文化与性格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在特纳的“边疆理论”之后,许多历史学家深受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这一理论的价值。阿切尔·赫伯特在《边疆:美国国民性的灵感》中指出边疆精神一直是鲜活的,因为美国人在不断探索人工智能、社会和政治的新边疆。边疆的精神内涵不断被延伸,也不仅仅局限于领土的扩展,甚至可以进行文化边疆、科技边疆、政治边疆的多重解,而作为人类内心精神层面的探索,“精神边疆”的概念很少被提及。正是对不可知的精神荒原的探索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文学。罗小云在《美国文学研究》中指出“梭罗在题为‘行走’(Walking)的演讲中认为西部象征着‘绝对的自由和荒野’,‘是我们穿越内心世界和理想王国的所爱之路’”。
本文将通过研究美国文学作品中最典型的森林、海洋所代表的精神边疆,探寻美国文化中人们心灵的净土与依靠以及内心深处自我价值的实现,解读不受污染的“精神的世外桃源”。
二.《红字》中的森林---本真、自由与和谐
森林作为文学中重要意象,有着深刻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以农耕为特征,与森林有着密切联系;在西方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格林童话》中,森林是栖息之所与安全依靠,其神秘之美也是瑰丽的奇遇之美与幽深的罪恶之源。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纳撒尼尔·霍桑将自己作品的背景根植于美利坚这片新大陆, 根置于美国社会和新大陆上的人们。他的代表作《红字》展现了清教的严酷氛围和对于人性的束缚,但书中同时对森林这一美国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的深刻诠释, 展示出了理想的和谐状态,表现了人们期望在一个自由、平等而真实的世界中寻求本真的存在,实现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正是理想的“世外桃源”。
《红字》中的森林代表的是原始、纯朴而又自然的状态,远离文明喧嚣的纷扰,远离宗教那令人窒息的氛围。森林处在一种原生态。森林里没有政府的律令条款,也没有宗教的教规信条。在这里任何形式的生命都可以按照其自然的方式生息繁衍: 以林为家的印第安人过着以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珠儿天生与社会环境中的一切格格不入,只有回到自然中,回到森林里,她才会像一个美丽快乐的小精灵,“她在这林中,也要比在居民区两边铺了草的街道上,或是她母亲的茅屋中,显得温和些”,仿佛是“同古老的树林最为亲密无间的什么精灵”(霍桑 160);丁梅斯代尔喜欢在林间散步与思考,并且在森林里,他内心的痛苦与折磨能够完全展示出来,不用顾忌他人的目光,森林中的丁梅斯代尔不再是令人尊敬、无欲无求的神圣的教长和人们心灵的导师, 他与海丝特成为了平等的主体。
在森林中,女主人公可以不再顾及宗教教条的束缚,将自己生命最为本真的状态呈现出来。森林如同一片庇护之所,回到森林之中,海丝特才能释放自己的本性,以最真实的面貌面对自己的内心,“她的智慧和心灵在这里适得其所,她在荒漠之中自由漫游,正如野蛮的印第安人以林为家”(霍桑 156)。森林为人们精神的驰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心灵的栖息之所。
三.《白鲸》中的海洋---探索、救赎与敬畏
大海象征博大、生命的力量、激情和神秘。西方文明亦称为海洋文明,而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希腊神话与海洋有密切的关系:海洋之神波塞冬有着与众神之王宙斯相匹敌的神力,而象征着爱与丰产的阿佛洛狄忒也诞生于汪洋大海中。
从古至今,国内外与海洋相关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而被D·H ·劳伦斯称为“最伟大的海洋预言家和诗人”的赫尔曼·麦尔维尔在其代表作《白鲸》中不仅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对于海洋所代表的救赎、梦想与探索进行了深入解读。《白鲸》中的海洋是人们可以不断开拓的新边疆,也是人们心灵归属的精神边疆。
《白鲸》一开篇就提出了“所有的人或多或少,或先或后, 都会生出向往海洋的感情”(梅尔维尔 22)。主人公以实玛利正是典型代表,他对陆地上的生活已经产生厌倦,陆地所谓的“道德准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束缚,而海洋则意味着新的世界,可以打开新奇的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不同于陆地的世外桃源。以实玛利相信几乎所有人内心深处都有个海洋梦,“全城四周布满了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一个个像沉默的哨兵,在做着有关海洋的梦”(梅尔维尔 23)。
《白鲸》中无边无际的大海, 一会儿是笼罩着田园式的宁静, 肃穆柔和, 具有使人陷入遐想的魔力;一会儿是狂风暴雨, 汹涌奔腾的巨浪, 令人目眩頭晕。海洋象征了美利坚民族勇于开拓、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麦尔维尔塑造的海洋形象,是受生活所伤的以实玛利、伯斯等人的疗伤地,是魁魁格等人与海洋及大鲸争强斗狠、展现征服力量的竞技场,是斯达巴克、弗拉斯克、亚哈们来海上寻找财富或实现自我的梦想之地。它满足了各种美国人的不同心理追求。在海洋的社会蕴含方面,梅尔维尔将海上捕鲸事业与美国西部开发相联系。捕鲸船的开疆拓土如同西部先民,扩张了美国国土面积。以捕鲸船为核心发展出来的海洋产业,则似新的经济引擎刺激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积累了大笔原始资本,这一切都是源于海洋象征对于未知的无尽)探索,这种探索精神根植于美国文化之中。 而主人公以实玛利在这次海上的探险中也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在结尾处,只有以實玛利获救,“原来这就是一直弯来绕去搜寻的拉谢号。它回过头来寻找它的失踪的儿郎们,结果只是找到了另一个孤儿”(梅尔维尔 586)。
人类对海寄托了自身的理想, 当登上船驶向海洋时,人的生命便掌控在自然手中,“此刻,除了那轻轻摇晃着的船所赋予你的摇动的生命以外,你没有其他生命;而船的生命是大海赋予的,大海的生命又是上帝的不可思议的潮汐赋予的”(梅尔维尔 176)。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人类的力量无法与白鲸以及海洋所代表的自然之力相互抗衡,而挑战自然的结果最终只会是通向毁灭。在埃哈伯率领的披谷德号与白鲸进行最后的决战时,大海见证了这场人与自然的斗争,也是这场悲剧的竞技场。在全员覆没之后,自然依然按照其固有的轨迹运行,“小小的水鸟在这依然张着大口的海湾之上叫嚣飞翔;一个忿忿不平的白浪一头撞在它的峭壁上,终于大败而归。那片大得无边无际的尸布似的海洋依然像它在五千年前那样滚滚向前”(梅尔维尔 585)。
人类在寻求精神的边疆时,必然要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融入自然之中,尊重与敬畏自然,方能寻求真正的栖息之所,获得心灵的解脱。因此大海所代表的自然之力是难于逾越的,而美国文学中的世外桃源必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总结
在美国文化中,边疆精神已经融入到美国国民性格之中,是美国独立、进取、开拓与创新的精神源泉。美国文学中的两种意象:森林与海洋典型地代表了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另外一种世界,是一片理想的净土,是一方未经污染的天地,是自由、和谐与未知的统一体,更是人们无垠的精神边疆。作为美国最具代表的作家,霍桑与麦尔维尔洞悉人性,他们作品的背景与选材不同,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但是贯穿《红字》与《白鲸》意象,即森林与海洋却在本质上高度统一,它们代表生命最本真的呈现,代表自由与和谐的统一,也意味着对于未知的探索,对于自我的救赎,对于自然的敬畏,它们为美国文学开辟了一片世外桃源,可以暂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本真状态,是精神的自由与解放,也为解读美国文化与精神品格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Gouge, Catherine. The American Frontier:History, Rhetoric, Concept. Americana: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1900-present), Spring 2007, Volume 6, Issue 1.
[2]Turner, Frederick Jackson.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1920. Toronto: Dover, 1996.
[3]Elliott, Emory.[艾默里·埃利奥特],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朱通伯等译,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
[4]Hawthorne, Nathaniel. [纳撒尼爾·霍桑],《红字》,胡允桓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5]Luo,Xiaoyun.[罗小云],《美国文学研究》.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6]Melville,Herman.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成时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