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多姿多彩的情韵世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雨》这篇课文是作家赵丽宏的作品,作者从“雨声”、“林色”、“山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情韵世界。文章文字优美,非常适合孩子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孩子直接接触文本的读书上。“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通过多读,这些清新的语句自然会流淌在学生口唇之间,烂熟于孩子的心里。再者,文章文字浅显,又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我没有过多地介入,只是就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稍作指导和点拨,其他的事情就交给学生自己在反复读书中内化体验。
  一、即兴背诵,震撼引入,激发学生陶醉之情
  开课伊始,我即兴背诵《山雨》,以自己的陶醉之态激起孩子的陶醉之情,也乘机鼓励孩子们像老师一样熟读甚至背诵课文。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示范影响。当遇到课本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常常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或者背诵,这时孩子们往往是屈从与被迫的。当我们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展示自己的背诵才华,这种风采,这种魅力,征服的就不仅是一篇课文,还有那些流露出羡慕、钦佩之情的孩子们,使他们也产生一种背诵的冲动、一种学习的激情。
  二、初读感知,圈画批注,了解山雨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们认识一样事物总是先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观照,获得一种初步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而后深入其理,研究本质。这是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整体感知时,我让学生轻声自由读文,遇到不熟练的地方要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熟练为止;同时,还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这样让学生明确不同时段山雨的特点。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是学习的基本要求。孩子们带着问题反复读文,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吸引学生去品味、欣赏。这样初读课文,扎扎实实地引领孩子读书,享受阅读的乐趣,享受文字的快乐,受到美的熏陶。在边动笔墨边读书中,他们逐渐走进课文的深处。
  三、重点研读,知情明趣,体会山雨的韵味
  在已经整体把握了文章脉络及结构的基础上,再深入到对部分文字的研读之中,“雨声”、“林色”、“山静”三个部分写法不同,研究的方式就不一样:在教学中,“雨声”部分,让学生闭眼听读,结合三个比喻句“像一曲无字的歌谣”、“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展开想象,感悟“无字”之美;“林色”部分,结合插图、结合具体描写反复体味,重点抓住“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这句话进行感悟,品读“融化”之妙;“山静”部分,则循疑导读,抛出问题“既然写静,为何还要写鸟儿的啼啭、水珠的丁咚呢”,以此带出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句,体会“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这样条分缕析,抓住重点句子逐段理解,不仅顺应文路,思路清晰,而且在逐段的学习中,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慢慢地体会到位了。只要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学习课文的目的就达到了。
  重联想、重感悟、重方法,是这个环节的亮点。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是在做着语文分内的事儿;这样的学习,才是有语文味的学习。
  四、出声美读,赏析佳句,积累语言
  语文课堂上就应该书声朗朗,尤其是这篇课文文字优美洗练,读来朗朗上口,更需要将这种静态的美用声音送出来,变为动态的美。课堂即将结束,我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放声朗读。这样熟读成诵,作者之言若出自我口,从而化为自己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借鉴作者的写法(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当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写秋天的雨。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通过品读语言,体会到语言的妙处;通过比较仿写,学习到如何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经常含英咀华,自然笔吐芬芳。
  从读到写,是语文学习的本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践行于实际,长此以往,他们的语文水平、鉴赏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毕竟时间有限,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还是比较空洞。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但学生的欣赏水平有限,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优美的意境,孩子们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呢?这是我这节课的困惑所在。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每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文本形成或风格相似、或主题相关的类群文本体系。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强化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理解,常常引入其他文本以进行对比参照,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常常为拓展而拓展,胸中无“度”,结果适得其反。  一、以文本为原点,拓展要考量适度  1.凸显文本本位,拓展应适量  万事须有度,阅读教学中拓展材料必须依据文本特质和教学目标展开,贪多求全而将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它是图和文的艺术,利用图画和文字配合讲述故事,表达意思。其图画精美,色彩明艳,文字简洁浅显,尤其适合学龄前孩子和刚识字的低年段孩子阅读,当然也是孩子们最乐于看的书籍之一。优秀绘本的图画信息丰富,呈现了文字中没有讲的,或者没讲完的内容,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何通过绘本阅读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孩子语言的氛围,依托绘本的图画丰富一年级孩子的写话资源,拓展写话形式,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文章的主题是“百折不挠”,主要讲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坚守自己的信念,撰写名著《国榷》,在撰写过程中遇到多重困难,但不放弃的故事,赞扬了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具有较强的概述性。五年级的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已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特征,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上
辩论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更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讲《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我紧抓课文特点以及文本中的可辩论因素,引导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一、解析辩论含义,围绕辩论理解课文  辩论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之一。在给学生讲解了辩论的含义之后,我组织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而学生们的表现也十分让人欣慰,他们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
批注式阅读教学汲取了“发现法”“探究法”等优点,指在教师的引领下,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提高阅读效率和语文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只求“读会”不求“会读”,难以根据学情展开教学的现状,可将批注式阅读创造性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一、和谐氛围——批注式阅读的动力  1.在教学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
《田园诗情》(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了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特别是第二至六自然段以“分镜头”特写的形式,展示了荷兰的田园风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可从文本的“镜头”式描写入手,通过三个层次的研读,引导学生在静心地观赏与诗意地品读中,盈润情感,滋养心灵。下面谈谈笔者对
量体裁衣,就是选择好了可以使用的材料以后,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按照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裁,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找到合适的组织材料的方式,才能把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情节和场面,绘景、叙述、议论和抒情等串联编排起来,使中心和材料各得其所。  一、安排结构  1.时序法。时序法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事、写人、状物、绘景的方法。例如,《观潮》一文,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突显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特点,从探究毕淑敏的写作风格入手,抓住心理、语言描写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爱,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准“打蔫儿、拖沓、忐忑不安”等词语。  2.认识毕淑敏的写作风格,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揣摩母亲的感情变化,体会母爱。  3.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写作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功能:概括事物的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达等。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让我们一起面对现实:说起习作指导,大部分教师会忍不住说上一句:“难!难!难!”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逃避作文,一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教师常常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学生“对答如流”:“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也应该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燕子》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关注语言文字,准确理解思想内容  语文教学,这里指阅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