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和做批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会学生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学会个性化阅读,积极为他们搭建展示个人独特思维能力的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段;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一、批注式阅读的意义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之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自学字词,并运用批注这一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以交流讨论为形式来推进阅读的深入,实现各对话主体间不断超越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
阅读教学策略不应该是填鸭式的,应该由传统的教师说,学生画、写,转变为让学生充分说、分享。笔者通过学生在做批注中遇到的难题或困惑决定要教什么——让问题成为中心,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好生本教育。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正确使用批注符号策略
不同的批注符号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统一让学生使用以下批注符号(见下表)。
(二)因“材”施教策略
能根据不同文体,正确勾画文章内容,在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做批注,在句子下用横线标出重点句,用波浪线标出精彩句,用问号标出不明白处。通过做批注,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
萨特曾说过:“阅读批注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圈点勾画批注法因课文的不同而不同,用法也不尽相同。以下是我们摸索出来各类文本批注的侧重点。
1. 讲授写人记事的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勾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文字,批注主人公是怎样的人,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
2. 写景状物的文章则应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一步体会这种修辞的好处,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说明文则指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性质、状态、特点,批注说明顺序,采用的说明方法,语言特点。
4. 散文则指导学生画出关键词,从文章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重点把握人物語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精彩疑惑之处做批注。
5. 诗词、文言文则注重指导理解意思,划分朗读的节奏,字词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批注。
(三)由浅入深策略
1. 课前预习浅注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如课文中出现的新词句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个别句子有自己的见解等。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能使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反复指导学生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意思和地方,把自己预习中初读课文的感想或感悟用铅笔在空白处记下来,注意言简意赅。老师课前以小组形式检查预习批注,用小组互评促进学生积极性,树立榜样,小组长带动各组员对文章进行初次交流学习。
必须强调的是: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指导学生批注时,教师要做好示范,利用投影仪逐步指导批注,呈现自己的批注,直观地引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
2. 课中研学精注
经过小组初次交流学习,教师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重点语句,用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其次是文章的写作特色,把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加以概括;最后就是读懂作者: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创新之处。一步一个脚印指导学生在空白处简明扼要地做批注。
①感受处——捕捉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②疑问处——学生对一篇课文的阅读,从粗读到细读,必然会有不同的疑惑。学生对疑点的批注,是一种用心地探究,它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途径,是学习过程中的建构和创造。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很多学生会质疑,鱼钩明明生锈了,为什么会透出金色?通过深入研读,才知道是“老班长”折射出来的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金子般思想光辉。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带着质疑去细细品读、体会全文脉络。
③补白处——教材中许多内容作者不把意思说明白,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对“空白”进行扩写或续写。既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字词处——小学教科书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有的写得生动优美,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很有好处;有的则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读后肯定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有的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指导学生对这些经典词句进行批注,通过画出关键词,联系实际体会优美词句,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桥》一文中的“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从“一座山”层层引出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3. 课后延伸自由注
课后批注是课堂对话的“意犹未尽”,是对课堂对话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学完课文,其思想、认识、情感有重新的认识,重视个体独特感受再做批注。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择取课外文章,精心选择一两篇文章供学生进行阅读批注,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自觉地由文本迁移到文外。再找寻恰当的时机进行反馈交流。
4. 注意引导,提高学生批注式阅读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笔者一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机制,营造平等交流平台,让他们积极展示自己阅读批注的成果。老师注意收集独到、创新的批注,通过投影让其他学生学习模仿。定期展示学生的“批注册”,把批注展现到外墙供其他班学生观摩,从而增强了学生参与批注式阅读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阅读的本质是个性化的,根据新课标精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提高学生参与度,放手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去接触文本,进行阅读的实践,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去感受、理解,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所以,笔者用心鼓励学生大胆批注。遇到思想偏激、观点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不轻易否定,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策略要灵活多变,跟上时代的节奏。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形成行而有效的批注式阅读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小学语文实践,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不断地积累具有个性化的批注式阅读作品,就能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参考文献
[1]曹丽娟.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2]崔新月.批注式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03).
[3]王申宵.小学高学段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6.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段;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一、批注式阅读的意义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之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自学字词,并运用批注这一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以交流讨论为形式来推进阅读的深入,实现各对话主体间不断超越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
阅读教学策略不应该是填鸭式的,应该由传统的教师说,学生画、写,转变为让学生充分说、分享。笔者通过学生在做批注中遇到的难题或困惑决定要教什么——让问题成为中心,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好生本教育。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正确使用批注符号策略
不同的批注符号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统一让学生使用以下批注符号(见下表)。
(二)因“材”施教策略
能根据不同文体,正确勾画文章内容,在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做批注,在句子下用横线标出重点句,用波浪线标出精彩句,用问号标出不明白处。通过做批注,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
萨特曾说过:“阅读批注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圈点勾画批注法因课文的不同而不同,用法也不尽相同。以下是我们摸索出来各类文本批注的侧重点。
1. 讲授写人记事的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勾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文字,批注主人公是怎样的人,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
2. 写景状物的文章则应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一步体会这种修辞的好处,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说明文则指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性质、状态、特点,批注说明顺序,采用的说明方法,语言特点。
4. 散文则指导学生画出关键词,从文章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重点把握人物語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精彩疑惑之处做批注。
5. 诗词、文言文则注重指导理解意思,划分朗读的节奏,字词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批注。
(三)由浅入深策略
1. 课前预习浅注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如课文中出现的新词句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个别句子有自己的见解等。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能使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反复指导学生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意思和地方,把自己预习中初读课文的感想或感悟用铅笔在空白处记下来,注意言简意赅。老师课前以小组形式检查预习批注,用小组互评促进学生积极性,树立榜样,小组长带动各组员对文章进行初次交流学习。
必须强调的是: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指导学生批注时,教师要做好示范,利用投影仪逐步指导批注,呈现自己的批注,直观地引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
2. 课中研学精注
经过小组初次交流学习,教师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重点语句,用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其次是文章的写作特色,把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加以概括;最后就是读懂作者: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创新之处。一步一个脚印指导学生在空白处简明扼要地做批注。
①感受处——捕捉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②疑问处——学生对一篇课文的阅读,从粗读到细读,必然会有不同的疑惑。学生对疑点的批注,是一种用心地探究,它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途径,是学习过程中的建构和创造。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很多学生会质疑,鱼钩明明生锈了,为什么会透出金色?通过深入研读,才知道是“老班长”折射出来的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金子般思想光辉。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带着质疑去细细品读、体会全文脉络。
③补白处——教材中许多内容作者不把意思说明白,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对“空白”进行扩写或续写。既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字词处——小学教科书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有的写得生动优美,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很有好处;有的则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读后肯定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有的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指导学生对这些经典词句进行批注,通过画出关键词,联系实际体会优美词句,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桥》一文中的“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从“一座山”层层引出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3. 课后延伸自由注
课后批注是课堂对话的“意犹未尽”,是对课堂对话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学完课文,其思想、认识、情感有重新的认识,重视个体独特感受再做批注。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择取课外文章,精心选择一两篇文章供学生进行阅读批注,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自觉地由文本迁移到文外。再找寻恰当的时机进行反馈交流。
4. 注意引导,提高学生批注式阅读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笔者一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机制,营造平等交流平台,让他们积极展示自己阅读批注的成果。老师注意收集独到、创新的批注,通过投影让其他学生学习模仿。定期展示学生的“批注册”,把批注展现到外墙供其他班学生观摩,从而增强了学生参与批注式阅读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阅读的本质是个性化的,根据新课标精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提高学生参与度,放手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去接触文本,进行阅读的实践,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去感受、理解,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所以,笔者用心鼓励学生大胆批注。遇到思想偏激、观点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不轻易否定,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策略要灵活多变,跟上时代的节奏。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形成行而有效的批注式阅读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小学语文实践,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不断地积累具有个性化的批注式阅读作品,就能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参考文献
[1]曹丽娟.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2]崔新月.批注式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03).
[3]王申宵.小学高学段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