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ver1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这一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等思想,从而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以及为谁发展等一系列涉及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283-02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总结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新时期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思想,这一新的发展战略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的理论诠释,是对这一理论结合中国实际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经典体现,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进行分析探索的完整体系,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指导和启迪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基础。在这一理论体系中,马克思首先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就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社会发展理论,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首先是基于对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运动状况的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从根本上回答了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的问题。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于与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所以,科学发展观立足于这一现实,把促进社会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作为当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发展,就是要创造和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这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思想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的主体能力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的更加合理等,这多种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生产力及经济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指出在率先实现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需要;要建设先进的政治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的需要;要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让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通过对社会发展和主要内容的明确,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为科学全面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增添了新的内容,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在解决了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之后,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这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首先明确了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系统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其中的各个因素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并且认为,这个有机体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血缘关系、伦理关系等,这个有机体的多种因素是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彼此形成一种固定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秩序,从而使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所以,在研究社会时,不应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否则就不能正确说明“一切生产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社会有机体不断发展和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人自身生产的相统一,正是这四种生产的统一使社会生活既丰富多彩,又井然有序。以谋求国富民强、人民富裕和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从毛泽东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初步探索,到邓小平对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设计,再到江泽民对社会全面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是三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继承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并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推向了一个更新的境界,这集中地体现在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战略中。科学发展观首先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明确了这一新的发展总体思路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首先提出应该把经济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最根本的前提条件。胡惊涛同志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其次,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日趋完善,必将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科学发展观把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文明灵魂。在当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世界范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及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社会的全面发展有一个文明的灵魂。除此而外,在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到资源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社会区域的平衡发展,社会时域的持续发展等。
  三、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以人的发展为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但是马克思主义在继承以往哲学中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吸收了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在自己的社会发展观中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自己一生最高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社会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的,如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也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演变的三种历史形态。第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辩证统一。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最早就提出了未来社会就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的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由王国”,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的,这个自由王国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举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旗帜,逐步总结我国社会发展的经验,积极吸收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合理理念,从党的十五大以来就把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更加明确地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实质。这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提高人民按照自己的愿望来生活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价值取向。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不是经济的单方面增长,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使全体人民获得幸福。只有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才因此而有意义,才能真正实现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都必须让人民来共享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辩证地统一了起来,认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本身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和提高;而社会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这种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根本目标的新的发展理念,既体现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结合中国实际的创新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这就从根本上确保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其他文献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保险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韩兆若先生先后推出了《保险公司》、《人在险途》两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对小说的分析,探析了韩兆若先生保险小说的艺术特色
加强班组建设与管理,是企业适应“现代化管理,全面提高素质”极为重要的环节.做好班组管理,让班组成员得到更好发展,真正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产生良性互动,这些都是摆在
马尔罗是二十世纪初关注中国的法国作家之一,其作品《西方的诱惑》不仅仅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对于西方世界而言的“异国情调”,更从哲学、艺术等方面将东西方两种有着巨大差异的文
《蕙亩拾英集》是一部主要载录女性诗词、言语及相关本事的宋代著作,今虽亡佚,然有若干内容为宋、元、明典籍所引用.本文通过对《永乐大典》《岁时广记》及《天中记》等书所
目的为掌握重庆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病情况,并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高危指标进行观察。方法对重庆市城区23293名3~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测量指标包括身高、
本文以村上春树的《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和《挪威的森林》中出现的三个典型地点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这三个意象的共同点,并由此探讨村上文学构建的“异空
阎连科的小说一直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亦或将之归为“魔幻现实主义”,但透过其荒诞极致的写作手法,所呈现的其实是阎连科的独特现实主义观,文章从“荒诞”与“神实”--阎氏现
李东阳是明代中期台阁向前七子过渡的关键人物,此前有关李东阳的诗歌研究很多,大都着重探讨其诗歌创作及理论本身,对其理论形成的过程关注较少,本文将采取文献的方法,对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