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办学模式对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提高高校层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多视角考察办学模式、从系统的角度综合性地研究办学模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制定的办学模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高等教育 办学模式 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高等教育改革也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教育界在广泛探讨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合作,推动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明确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来,要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文化的理念。
一、高校办学理念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高校理念,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对高校组织的基本观念,也可以说是人们对高校组织的基本问题做出的价值判断。高校理念包含高校固有的义理和秩序,也包括人们对高校组织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他包含了高校的本质和特征、高校的目的和功用、高校的职能和使命以及高校的管理原则和依据等。
就我国来看,目前高校理念还远没有成熟。对于一些问题的深层次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办学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规模与质量问题、自主权与责任问题、政府宏观管理与高校自主办学问题、高校相对独立与社会对高校的参与和监督问题等等还远远没有解决好。因此,为了保证高校能够得以健康的发展,使高校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就必须确立成熟的高校理念,对高校办学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二、高校办学主体及办学模式
1.高校的办学主体: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提出确立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问题,并在《高教法》第四章第三十条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有了法人资格,高校就具备了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机构,依法独立行使本校教育决策、教育组织活动的权力,即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就是说,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可以自行决定、处理事务的权力。高校只有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2.办学模式:一般而言,我们把模式理解为样式或范式,是使系统中各要素最优化配置的设计思路和框架。二十一世纪初,高校将面临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人本化、人才竞争白热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外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办学的新模式,加快办学体制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办学重点特色化、教育资源共享化、交流合作国际化的进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大,生源结构复杂化、经费来源多渠道化、办学机构多层次化、高校功能多样化等特征日趋显著,高等教育呈现出在多目标下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传统的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提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高等教育改革唯一的选择,而完善高校法人制度是落实办学自主权的有效途径。
三、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新趋势
1.公立高校整体转制。转制后学校在校内管理、经费使用、教学组织、人事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把部分国有高校转制为民营,可以扩大办学主体中“民” 的部分,真正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这应该成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
2.公立高校部分转制。即举办“国有民办”二级学院,通过向学生全额收取成本(学费)来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资产的增值全归国家所有,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公民联办。公民联办是民办高校为了克服自身的先天不足,依托公立高校在社会认可度、师资、图书资料、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与公立高校联合办学,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办学模式。公民联办可以使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克服民办高校的先天不足,又有利于促进公办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从而产生办学双方的双赢效应。
4.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经验,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质量保证手段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而且学生的学历文凭可以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5.股份合作制办学。股份合作制办学是指以股份形式筹措教育经费,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校长负责具体办学。股份制办学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迅速集中大量资金,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
6.国外(境外)团体、个人独资办学。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市场也必然走向开放,外资在我国投资独立办学或参与办学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公报》第9号[Z]. 2007年
[关键词]高等教育 办学模式 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高等教育改革也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教育界在广泛探讨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合作,推动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明确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来,要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文化的理念。
一、高校办学理念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高校理念,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对高校组织的基本观念,也可以说是人们对高校组织的基本问题做出的价值判断。高校理念包含高校固有的义理和秩序,也包括人们对高校组织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他包含了高校的本质和特征、高校的目的和功用、高校的职能和使命以及高校的管理原则和依据等。
就我国来看,目前高校理念还远没有成熟。对于一些问题的深层次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办学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规模与质量问题、自主权与责任问题、政府宏观管理与高校自主办学问题、高校相对独立与社会对高校的参与和监督问题等等还远远没有解决好。因此,为了保证高校能够得以健康的发展,使高校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就必须确立成熟的高校理念,对高校办学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二、高校办学主体及办学模式
1.高校的办学主体: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提出确立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问题,并在《高教法》第四章第三十条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有了法人资格,高校就具备了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机构,依法独立行使本校教育决策、教育组织活动的权力,即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就是说,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可以自行决定、处理事务的权力。高校只有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2.办学模式:一般而言,我们把模式理解为样式或范式,是使系统中各要素最优化配置的设计思路和框架。二十一世纪初,高校将面临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知识化、知识经济人本化、人才竞争白热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外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办学的新模式,加快办学体制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办学重点特色化、教育资源共享化、交流合作国际化的进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大,生源结构复杂化、经费来源多渠道化、办学机构多层次化、高校功能多样化等特征日趋显著,高等教育呈现出在多目标下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传统的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提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高等教育改革唯一的选择,而完善高校法人制度是落实办学自主权的有效途径。
三、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新趋势
1.公立高校整体转制。转制后学校在校内管理、经费使用、教学组织、人事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把部分国有高校转制为民营,可以扩大办学主体中“民” 的部分,真正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这应该成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
2.公立高校部分转制。即举办“国有民办”二级学院,通过向学生全额收取成本(学费)来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资产的增值全归国家所有,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公民联办。公民联办是民办高校为了克服自身的先天不足,依托公立高校在社会认可度、师资、图书资料、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与公立高校联合办学,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办学模式。公民联办可以使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克服民办高校的先天不足,又有利于促进公办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从而产生办学双方的双赢效应。
4.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经验,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质量保证手段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而且学生的学历文凭可以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5.股份合作制办学。股份合作制办学是指以股份形式筹措教育经费,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校长负责具体办学。股份制办学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迅速集中大量资金,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
6.国外(境外)团体、个人独资办学。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市场也必然走向开放,外资在我国投资独立办学或参与办学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公报》第9号[Z].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