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应抓住知识的“魂”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vs18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中有许多难点,这些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突破难度大,学生难以接受,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部分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好,则会严重地影响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许多学生就会感到“形会而神不会”.即所谓“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做就不会.”其实形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抓住物理知识的“魂”核心知识.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找到了物理知识的“魂”,并围绕这个“魂”进行教学,全面彻底地突破它,使得学生理解透彻了,那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会变得容易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教学中抓住了物理知识的“魂”,即掌握了知识的本源,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将不再觉得物理那么难学,遇到问题,追本溯源,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1什么是知识的“魂”
  万物皆有灵,物理知识也有自己的“魂”,物理教学中如果抓不住知识的“魂”,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毫无生机,教师教的力不从心,学生学得一头雾水,这样的教学自然很难让学生有所收获.所谓物理知识的魂,即物理知识的本源,是物理知识最本质的意义和内涵,以及在其最本质内涵下的最基本的外延.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为例,就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物理知识的“魂”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广大同仁探讨.
  2抓住章和模块物理知识的“魂”
  一章或某一模块物理知识的“魂”统摄该章或该模块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该章或该模块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这个“魂”展开的,抓住了一章或某一模块物理知识的“魂”,也就突破了该章或该模块的难点和重点.
  例如,必修1第四章中《用牛顿第运动定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看起来是繁杂多变,但是只要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所有问题的核心均在于是否能够求出加速度,故《用牛顿第运动定律的解决问题》中物理知识的“魂”在于如何求出加速度.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去阐述牛顿第二定律如何应用,而在于全面列举加速度的各种可能的算法,当学生掌握了所有的加速度的计算问题,则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再如,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的教学内容,看起来公式繁多,内容复杂,但实际上其所有的问题就是围绕两个观点展开的:第一,在天体的表面上,当忽略了天体的自转时,可以认为天体表面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约等于万有引力.第二,对于环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天体来讲,将环绕天体的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其向心力.在教学中反复贯穿和强化这两个观点,并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和理解这两个观点,则万有引力一章的教学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了.还如: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一章的教学内容,所有的问题的理解全是基于一个基本概念:磁通量.可以这样说,本章内容能否学懂、能否理解透彻,关键就在于磁通量的教学.理解了磁通量,则《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自感现象》的理解就变得很容易了.故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磁通量概念的教学中下足功夫,要从磁通量的定义、意义、大小、变化等各个方面全面地阐述.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磁通量的教学绝不能轻描淡写,走马观花,否则后面的教学内容学起来就非常地吃力.
  3抓住一节课的“魂”
  一节物理知识的“魂”应该深刻地阐述和揭示本节课内容的本质并且能够对本节课前后的内容起到承前启后、融会贯通的作用.
  例如,必修1第三章第4节《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中比较难学的一个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刚刚学习了《力的合成》之后的内容,是矢量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它既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应用的延续,同时也是《力的正交分解》以及解决《三力平衡问题》之合成法的根本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必修1《相互作用》一章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同时也决定了这一节课的内容比较难学,许多老师没有抓住这节课知识的“魂”之所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际应用,即结合力的效果来分解力,错误的认为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合成》一节课的知识后,“平行四边形定则”已经会用了,学生已经熟练了,于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会忽视《力的分解》一节课在本章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三力平衡问题用合成法或者正交分解法求解即可,而把力的分解的内容视为鸡肋,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力的分解》的教学轻描淡写,而把重心放在了“正交分解法”和“合成法”的教学上,认为学会了“正交分解法”和“合成法”则《力的分解》就自然就会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完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法则,要熟练掌握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力的分解”的本质,没有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为后面的“合成法”和“正交分解法”的教学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在后面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会感到处处掣肘,其根源就在于学生没有理解《力的分解》的实质和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事实上,《力的分解》的本质就是力本身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即就是按照效果来分解力,而分解的依据就是“平行四边形定则”.不然,我们为什么要分解它,拿什么来分解它呢?力能任意分解吗?当然不是.其实,正交分解法也只是按照效果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力的一个应用罢了,其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花大力气来学习“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之按照效果来分解力,花大力气来熟练“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方法,要熟练力的分解的各种实例.学生完全掌握了按照效果来分解力的方法,则正交分解法和合成法的学习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4抓住关联章节之间联系的“魂”
  物理课的关联章节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找到其知识点之间联系的“魂”,则有些内容的学习就变得容易了.相关章节之间知识联系的“魂”应该可以为两章相关内容的联系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的作用.
  比如,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对电场的描述”和“对磁场的描述”;《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对比应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与必修2《曲线运动》一章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内容等.
  5结语
  高中物理被称为理科中的理科,大多数学生都觉得高中物理非常难学,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最本质的东西的教学,即没有抓住物理知识的“魂”.通常教师由于考虑到高考的难度而过早地介入了高考题的训练,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没有坚实的基础,他又怎么能够对整个高中物理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呢!如果抓住了知识最本质的东西,即抓住了知识的“魂”进行教学,则或许不一定能让学生取得很高的成绩,但至少学生掌握的一定不会差,在高考中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其他文献
同步卫星发射通常先发射到停泊轨道,调整稳定成圆轨道后,再在预定地点启动火箭助推发动机,使卫星加速.这一过程时间较短,当速度增大到一个预设值,即关闭发动机.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轨道半径不断变大.由于引力性质,卫星之后的运动轨道将是一椭圆,称之为转移轨道,关闭发动机后的卫星位置将是椭圆轨道的近地点,远地点在设计的卫星运行的圆形轨道上,关闭发动机时卫星速度的预设值即是满足远地点的要求.再经调控稳定后,在远
几年前,我曾到过一间私塾。这是一所百余年前的小学堂。我们走进堂屋后,看到左边的房间是课室,里面只有两张方桌,至多能坐十几个孩子;右边的房间是教书先生的住房。我猜想这所“学校”可能只有一位教书先生。在堂屋前面的柱子上有一幅对联:“崇武尚文无非赖尔多士,正风移俗是所望于群公”。看到这幅对联,我顿时对这间“学校”、对这位教书先生肃然起敬——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竟是这位籍籍无名的教书先生的教育理想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问题的处理,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很多探究性实验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本文探讨如何正确理解
期刊
高中物理对电流产生磁场的判断使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定则,对磁场中通电导线受力方向的判定,使用左手定则,对磁场中运动导线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使用右手定则;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判定方法不同,给记忆和理解造成了一定难度.在三种判定方法中,磁场中通电导线受力方向的判定使用左手定则,对磁场中通电导线受力方向的判定是否可以使用右手定则?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使用起来更方便.  1通电导线受力公式  在高中电磁学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可见,初中物理教学应倡导生活化,紧紧围绕生活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源自于生活,教育不能够脱离生活实际而单独存在,必须将物理课堂、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期刊
观察是对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观察能力是人们从事各种智力活动的基础.  初中物理教学包括基础知识讲解、物理验证实验和习题讲解三大部分.在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都离不开观察,因为物理科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非常适合培养学生以探寻物理规律为目的观察能力.本文着重讨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物理现象,逐步
期刊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三是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四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等等.鉴于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教师在呈现演示实验时应该尽可能优化实验,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物理实验进行体验,进而领悟所学物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情境中教师通过自身独创或引用他人的独创性实验,同时增
期刊
充分利用实验,用“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创新、教师结合网络多媒体,用微课感染学生,用翻转课堂吸引学生,让物理知识成为学生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伴随着学生终身的发展.  1用实验引入,培养学生兴趣  1.1精心做好演示实验 ,发挥演示实验的效果  问题一当前教学模式中的要求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少量的点拨——导;那么还要不要教师做演示实验?  答案是肯定的,不仅要做,而且还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物理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在观察生活与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物理教师需要准备不同类型的演示实验以达到创设物理情境的目的,让学生置身于这个物理情境,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并用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并且最终能够理解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或形成物理规律.教师在演示实验时,由于实验条件、场地的限制,有时很难将实验现象及过程很好地展示在学生面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各科教学推行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优途径。因为作文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