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物理是初中学生在初二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好奇心强,教师要把握住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在导学案的编写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物理;问题设置;有效性
物理是初中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教学的起始阶段,学生大都对物理学科充满好奇。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恰当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通过问题教师可以用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新课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强调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案的设计要重视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本文对初中物理学科导学案编写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教学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因此,导学案的问题设置中,应该进行有效性提问。
一、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要新颖别致,贴近生活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想象入手,设置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贴近生活的问题设置,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物理的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在讲《力》一节时,教师举例学生手拍桌子、左手拍右手、足球运动员踢球、汽车拉拖车等,这些都是学生周围所熟悉的生活现象,这样的举例之后,讲解力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力的认识,涉及各个领域的例子,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力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所研究的领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的设置要具有趣味性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随着知识的逐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会下降。到初三阶段,大部分学生会认为物理很枯燥,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过程中,讲力矩我会用到的趣味知识: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为什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讲压强时,会讲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为什么气球的运动路线曲折多变?讲反射时,提问为什么看电影时,从各个角度都能看见银幕上的画?这些趣味性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从物理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学案的问题设置要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提问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想我情况,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是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问题避免是对知识的直接记忆,问题的设置不能偏离课堂教学重点,失去思维价值,否则,学生会感到满堂问的课堂枯燥无味。另外,问题的设置应该针对全体学生,要重视学生的整体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与形式,即问题要具备典型性。
例如,在设计《透镜的应用》这节内容时,内容偏多,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本知识,我尝试了以下的问题设计:①预习后,你认为透镜在生活中有那些应用?②透镜实质是光的什么现象?③透镜有那些种类?对光线有什么作用?④凸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这样的连环提问,难度逐步增加,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理顺了课本知识的内容,引发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四、导学案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启发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兼顾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简单的题目让学习处于中下等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题目让优等生回答,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能吃的饱又能吃的好,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沪浙版教科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问题设置中,教师要通过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设计《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教学时,在实际操作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先在课桌上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V、100W”和“220V、150W”,比较他们在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情况,问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问题: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你会如何设计?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3.这一系列的问题设置,能够很好的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总之,问题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学案编写中,教师要重视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物理;问题设置;有效性
物理是初中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教学的起始阶段,学生大都对物理学科充满好奇。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恰当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通过问题教师可以用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新课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强调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案的设计要重视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本文对初中物理学科导学案编写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教学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因此,导学案的问题设置中,应该进行有效性提问。
一、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要新颖别致,贴近生活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想象入手,设置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贴近生活的问题设置,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物理的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在讲《力》一节时,教师举例学生手拍桌子、左手拍右手、足球运动员踢球、汽车拉拖车等,这些都是学生周围所熟悉的生活现象,这样的举例之后,讲解力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力的认识,涉及各个领域的例子,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力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所研究的领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的设置要具有趣味性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随着知识的逐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会下降。到初三阶段,大部分学生会认为物理很枯燥,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过程中,讲力矩我会用到的趣味知识: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为什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讲压强时,会讲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为什么气球的运动路线曲折多变?讲反射时,提问为什么看电影时,从各个角度都能看见银幕上的画?这些趣味性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从物理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学案的问题设置要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提问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想我情况,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是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问题避免是对知识的直接记忆,问题的设置不能偏离课堂教学重点,失去思维价值,否则,学生会感到满堂问的课堂枯燥无味。另外,问题的设置应该针对全体学生,要重视学生的整体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与形式,即问题要具备典型性。
例如,在设计《透镜的应用》这节内容时,内容偏多,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本知识,我尝试了以下的问题设计:①预习后,你认为透镜在生活中有那些应用?②透镜实质是光的什么现象?③透镜有那些种类?对光线有什么作用?④凸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这样的连环提问,难度逐步增加,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理顺了课本知识的内容,引发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四、导学案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启发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兼顾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简单的题目让学习处于中下等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题目让优等生回答,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能吃的饱又能吃的好,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沪浙版教科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问题设置中,教师要通过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设计《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教学时,在实际操作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先在课桌上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V、100W”和“220V、150W”,比较他们在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情况,问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问题: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你会如何设计?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3.这一系列的问题设置,能够很好的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总之,问题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学案编写中,教师要重视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