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课堂实录与分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z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录呈现:
   (课前5分钟)指导学生读书。
   师:读完之后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这篇课文的题目为“台阶”而不是“父亲”?
   师:你呀,把老师问住了,等你深入理解完课文后自会明白。
   初读课文,文中出现了几个台阶?
   生:旧台阶和新台阶,
   师:旧台阶共有几阶?
   生:3阶,新台阶共有9阶。
   师:父亲对两个台阶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父亲总说我们家的台阶低,表现出父亲对旧台阶的不满意或者“不满足”,“不满足”更好,那对新台阶就满足了、满意了?
   生:不习惯。
   师:课文有个词是什么?
   生:不自在、不习惯
   师:好,现在可以归纳了,这篇小说写的是?
   生:一个父亲和两个台阶的事。
   师:这样说没有意义,谁能造个句子,说一句完整的话?
   生1:父亲在台阶的最高一层抽烟。
   师:说的是具体事件。
   生2:父亲将大半辈子交给台阶,但却没在台阶上得到想得到的东西。
   师:你说的更深刻了。
   生3:台阶高了,父亲老了。
   师:比作者都写的好,只用两句话。
   生4:父亲喜欢高台阶,但是得到高台阶后又不习惯。
   生5:台阶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
   生6:父亲把他的心血献给台阶。
   师:不仅是心血,还又那么多年,几乎一辈子,你倒过来说。
   生6:台阶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
   生7:父亲爱台阶。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爱”呢,明明是“不满足”“不满意”!
   生8:父亲想要高台阶,想要高地位。
   生9:台阶是父亲日夜的期盼。
   师:一个人日夜期盼,倾注了一生的精力。总之,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台阶,写出了一个父亲,你觉得这个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1:不懈努力的,非常执着的父亲。
   生2:想获得尊重的父亲。
   师:精神层面的解读,你是一个思考的学生。
   生3:一个执着的父亲。
   师:这个前面已经有了,不要重复,要有新的补充。
   生4:吃苦耐劳的父亲。
   生5:想到什么做什么的父亲。
   生6:要强,不甘低人一等的父亲。
   师:好,如果让你们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这样的父亲你喜欢还是不喜欢?
   生1:父亲总是自己吃苦,不会把自己吃的苦告诉孩子,我觉得我会心疼他,太多的苦都自己承担了。
   师:善良、懂事的孩子。
   生2:我觉得父亲应该多陪陪孩子。
   师:想要得到更多爱的孩子,那我们到底怎样理解这位父亲,理解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呢?能否将题目“台阶”换为“父亲”、课文用“台阶”做题目的好处是什么、用“父亲”做題目有什么不好之处?
   生1:在课文中是直接描写台阶与父亲的关系,小说是围绕“台阶”来写的,一直再写台阶。
   师:我们提炼一下,小说是以“台阶”为线索的,课文内容是用“台阶”串联起来的。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还可以点明中心。
   师:利于主题的表达,是什么样的主题呢?主题的表达就寄托在台阶里,寄托了丰富的内涵。
   生1:台阶是父亲的寄托,所以用“台阶”会好一点。
   生2:“台阶”更形象,能引起阅读兴趣。
   师:思想、内容、主题,其实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那用“父亲”做题目为什么不好呢?
   生1:课文是用“台阶”引出父亲,是侧面描写,如果用“父亲”做题目的话,就是父亲引出台阶就是正面描写。
   师: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生2:更能表现出父亲的形象以及父亲的追求。
   生3:用“父亲”会让人觉得文章是讲“父亲”、写“父亲”。
   师:有道理,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台阶”和“父亲”没有跳出去。从文体来看,如果是“父亲”你觉得是写人,文学角度的体裁来看是小说,什么是小说,请看课文的阅读提示,作旁批(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对父亲来说,台阶既是他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景精神追求。)用第一人称写“我”、“父亲”你是怎样看的?“父亲”加个引号,这个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1:作者的父亲不是“我”的父亲。
   师:告诉我们小说里的“我”不是“我”,这个“我”是作者虚构的形象,既然小说里的“我”不是“我”,那说明小说里的“父亲”也不是“父亲”,那“我的父亲”这里是作者虚构的形象,小说里的故事是虚构的,人物是虚构的。那作者想塑造一个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呢?作者说:“在中国农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感到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作者通过《台阶》写一个父亲,写一个父亲为了写中国农民,也是告诉我们中国农民的特点是什么?(一辈子辛辛苦苦为了造一个房子)在课文中什么东西是象征房子?
   生:台阶!
   师:你从课文中那些地方看出父亲是个农民?找到圈出来。
   生1:第5段“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师:中国典型农民的洗脚水。    生2:27段说“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师:夫妻不同凳。
   生3:“穿着草鞋……”
   生4:课文中的很多关键词比如:草鞋、砍柴等都是农村有的。
   师:可以从很多细节看出父亲是农民,除了外在形象外,精神上有什么特征?最能表现“父亲”是农民的内在特点是什么?
   生1:一辈子、一座房。
   师:典型的中国农民,但我们的阅读不能停留于此。小说除了通过台阶写父亲外,还有没有从其他方面写父亲?
   生:“母亲”“我”。
   师:“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生1:衬托父亲的性格。
   师:在小说中“我”对旧台阶的态度和“父亲”对就台阶的态度一样吗?
   生:“父亲”总觉得旧台阶低,我对旧台阶是满意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我对旧台阶是满意的?
   生:“第4段说‘我就喜欢站在那门槛上往台阶上跳……”用“我”喜欢旧台阶反衬“父亲”对旧台阶的不满。
   师:那新台阶建好后,父亲不满,我的表现是什么?父亲对旧台阶的不满、造台阶时的艰辛,对新台阶的不习惯都是谁看到的?
   生齐:“我”。
   师:对!通过“我”的眼睛见证了父亲的变化,所以“我”的作用最大。那么“父亲”的不自在与“我”有没有关系?小说里是怎么写出“父亲”对新台阶的不自在的?
   小说最后是怎么通过“我”来表现父亲对新台阶的不自在的?
   生1:“这以后……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父亲老了”。
   师:似问非问,父亲的心情复杂。
   生1:怅然、忧愁。
   生2:烦躁、沉重,因为父亲老了。
   生3:不甘心。
   生4:从“人老了容易……”可以看出父亲空虚、寂寞。
   师:除了借助旁批外,还要自己去思考。
   生:最后的总结为什么要写“父亲”的外貌?就是30段“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过的庄家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师:欸,这里为什么要侧面写“父亲”老了呢?
   生:为了照应前文,父亲把青石背回家。
   师:其实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如:“偶尔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他到底失去了什么?
   生:失去乐趣,失去原来的生活……
   师:有理想,生活就有乐趣,实现了理想,便失去了动力,失去了快乐,若有所失,失去了太多太多,所以“父亲”的心情是复杂的。作者说:“父亲问我,这人怎么了呢?又像是问我”这似问非问到底问谁?
   生:既是问自己,又是问“我”。
   师:其实既不是“我”也不是问自己,那是问谁呢?
   生:感叹。
   师:感叹、谁也不问,或者是问所有人、问读者、在问你们!
   “台阶造好了之后,怎么就像失去了什么……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最后一段逗号和句号能不能改呢?
   生:不能改,否则就成了散文了。
   师:父亲是不是老了呢?父亲变得如此并不是他觉得自己老了,是“我”见证了“父亲”的老,那么能否将小说改为用母亲的口气叙说?如“老伴总觉得台阶低……”?看课文的插图为父亲坐在小板凳上好不好?如果让你给课文画插图的话,你觉得是父亲坐在旧台阶上好还是父亲坐在新台阶上好,请说出你们的创意?
   生1:父亲坐在中间,一边是三级台阶一边是九级台阶。
   生2:我会画三级台阶,每级比每一级高。
   生3:画九级台阶,父亲坐在小板凳上。
   生4:我会画九级台阶,父亲坐在在九级台阶的第三級上,母亲坐在上面一层给父亲捶背,“我”坐在旁边。
   师:小说写的是一家人吗?小说的主题我们要知道。
   生5:我会把九级台阶压缩正三层轻视青石台阶。
   师:注意,课文中说“台阶造完了父亲好像失去了什么”,所以不是材料的问题。总而言之,父亲与台阶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要在把握小说主旨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理解父亲以及他与台阶的关系。
   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价值的“提问”不失为课堂引导的良方,观摩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台阶》,在课堂生成中在“善问”“巧问”的过程中导疑、释疑,为我们解答了课堂教学“如何提问”的疑惑。
   教学之始,黄厚江老师提纲挈领、直接提问“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这篇课文的题目为“台阶”而不是“父亲”?黄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或是带着学生探究问题,而是浅层发问“初读课文,文中写了几个台阶”由这一浅层问题给予引导,顺势问学生“父亲对两个台阶的态度分别是什么?”问题引出,将学生思维立马聚焦起来,通过众多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实质已经是再对文本进行分析,这一问题分析完,黄老师又问“从父亲对新旧的态度可以看出父亲是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深入,显然将问题导向为人物形象的解读,可谓水到渠成,继而追问“这样的父亲你喜欢吗?我们到底怎样理解这位父亲、理解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呢?能否将题目“台阶”换为“父亲”、课文用“台阶”做题目的好处是什么、用“父亲”做题目有什么不好之处?这两个问题的追问便成了小说主题意蕴的探究,经过学生的反复思考最终生成有价值的答案,顺势解答了开始上课之时学生所提的第一个问题,用“父亲”会让人觉得小说是写人,而“台阶”是写事,更符合文体的设定,学生思维深入聚焦之后自然过渡到小说与散文的区分上,从而进一步探讨小说主题意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1]黄老师这一层级的引导与追问切中肯綮,将问题上升到对小说主旨的解读,由浅至深进一步升华,全体师生在不断追问与探究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抽取主旨、与作者对话。
   纵观整堂课,黄厚江老师至始至终都在提问及引导,问题基于小说阅读教学范式之上,找准了学生提问的“起始点”,继而顺应生情,在“导”的基础上不断追问,将问题教给学生,由易及简单,层层深入。一堂好的语文课绝非老师激情昂扬的表演加之学生装模作样的配合,“语文学习活动绝不是搞一个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学习形式,而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实在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2]本堂课没有激烈的小组讨论、没有天花乱坠的形式,而是一堂朴素而不失深度的语文课,像黄厚江老师这样的教学现场的教学价值的有效利用或许更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厚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J].语文建设,2013(5):4-7.
   【本课堂为“第五届(下)《巴蜀新课堂》全国中学语文优课教学观摩研讨会”实录】
  
   南小妍,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女性形象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人生苦短、儿女情长的核心基础上更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妇女受传统伦理思想和封建意识桎梏的影响,与西方女性的性格特征有着典型的差异,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也有助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英国)代表小说《简·爱》给世人带来了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简·爱,她的人生经历和典型性格鲜明突出,历
一、书法教育走进语文课堂的校外校内背景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是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8月2日发布的文件。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
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类文本的素材虽然远离学生的生活,但是又富有教育意义。对于这样一类文本的教学,如果只满足于间接经验的传递,那学生很难形成感性的认识,没有以感情的认识作为基础,理性认识也就很难形成;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又不可能形成与文本相关的直接经验,因此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是不可能发生的。面对这样的矛盾,如何做到既有效丰富学生的经验,同时又不影响学生文本解读的效率呢?笔者以为这涉及
根据当前诗歌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原因,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面面俱到,导致诗歌朗读活动无法有序开展。教学模式通常都是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齐读一遍,等到教师将诗歌中的知识点讲解完成后再重新齐读一遍,导致诗歌朗读流于形式,无法发挥真正功效。基于此,教师想要充分发挥诗歌教学中的语言魅力,就需要将诵读法落到实处,保障诗歌教学课堂质量。   在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背
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分别称为东西方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百科全书。自问世以来,备受世界文学爱好者青睐和各国文艺评论家的资深解读;各国教育主管部门,把这两部名著作为推荐给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之一,对其中提纲挈领的经典章节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紅楼梦》之刘姥姥和《欧也妮·葛朗台》之拿侬,虽然在小说中是一个边缘的小人物,可是他们身上闪烁着知恩报恩的高洁品质,正是他们所处时代所缺乏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量规定应当不少于五万字。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能力不强,所熟识的字数量较少,同时理解能力也比较弱,对于阅读缺少一定的兴趣,很难达到新课标的阅读量。绘本主要是以画作为主要的内容,字数少且内容丰富,可以做到以画传情的目标,相比较于传统的图书,绘本阅读的优势在于能够直观的展现出孩子需要学习的内容,并且也符合幼儿的审美及心理需求。我尝试在低年级通过绘本,不断激发学生
片区赛事又起,这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我参与了同组老师磨课的全过程,比赛当日又听了7位老师精心烹饪的现场大餐,颇有感触。潜心而思,教学自读课文究竟有没有一些秘诀呢?借助于这次磨课以及自己备课上课的一点体会,我不敢说找到了标准答案,但也的确整理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的确,自读课文应该姓“自”,但这个“自”却不是放任自流,它应该是教师对教材自主、率先甚至是个性的发掘,并且以自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文本解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文本解读的对象自然就是文本,而主要的解读文本则又来自于教材。今天的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有了一个新的形势,那就是由一标多本变成一标一本,也就是由国家权威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编写,全国统一即所谓的统编本。通过比较发现,纳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既沿袭了传统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有一些创新,总之可以认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可以称为经典的,而学生的文本解读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解析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可以说文本解读是教材解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细胞与肌体。对文本解读而言,分析其主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教师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往往是来自于教学参考书的,虽然这不能理解为人云亦云,而是主流理解下的教师个人认识的建立,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文本而言,教师通过自主解读并借鉴他人观点,往往可以建立起对文本主题的更全面、立体、丰
统编版语文教材构建了多层次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等,力求使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还要是学生的学本。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容到形式,处处为学生考虑,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鲁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