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图报,中西人文之精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分别称为东西方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百科全书。自问世以来,备受世界文学爱好者青睐和各国文艺评论家的资深解读;各国教育主管部门,把这两部名著作为推荐给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之一,对其中提纲挈领的经典章节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紅楼梦》之刘姥姥和《欧也妮·葛朗台》之拿侬,虽然在小说中是一个边缘的小人物,可是他们身上闪烁着知恩报恩的高洁品质,正是他们所处时代所缺乏的、被践踏的人文情操,也正是我们当下所弘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曹雪芹、巴尔扎克是知恩图报的呐喊者
   曹雪芹是知恩图报的国家先遣队的旗手。红学名家周汝昌说:“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曹家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五十八年之久,不仅为皇室宫廷、官宦贵族织造了锦缎华布,而且把江南丝绸推向大江南北,甚至把丝绸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曹家因江南织造而显赫,皇帝南巡四次下榻寓所;自幼生活在这“秦淮风月”之地、“钟鸣鼎食”之家中长大的曹雪芹深深知道“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人生荣辱悲欢、贵贱兴衰一瞬间。雍正初年,因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等莫须有的罪名将曹頫革职,抄没家产。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鲁迅云:“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移居北京西郊,过着“满径蓬蒿”,“举家食粥”的生活。曹家三代为大清王朝的康乾盛世奉献了五十八年的心血,换来的不是功成名就的荣耀,却落得“兔死狗烹”“树倒猢孙散”的下场。“施以恩惠”“褒奖功臣”被雍正帝如同草芥一般践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被统治集团丢在云霄。饱读圣贤书的曹雪芹把统治集团的自私冷酷、贪污腐败、草菅人命等都浓缩在《红楼梦》中,义愤填膺举起了“知恩图报”的大旗。
   巴尔扎克是知恩图报的家庭敢死队的旗手。有人说:生育孩子,不仅是为了延续香火,而是为了更好地欣赏彼此。巴尔扎克的父母受波旁王朝等级观的影响,婚姻并不和谐幸福。他的诞生不仅没有给家庭带来温馨,反而如火山喷发,还未满月就被寄养到乡下的乳母家。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疼爱、弟妹的关爱,对于童年的巴尔扎克都成了奢侈品。亲情已经变成憎恨和嫉妒,即使“礼拜天”相见“已经变成了自己家里的新客”。童年的巴尔扎克没有享受到父母的爱抚,孤独寂寞、无助恐惧时时相随。他曾在后来的回忆中说到:“这是任何人命运中所不曾遭受到的最可怕的童年。”
   缺失的爱,坎坷的人生。大学毕业后,巴尔扎克拒绝了父母为他铺就的人生道路——法律职业,毅然立志投身文学。为了摆脱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最后沦落到为书商炮制和撰写流行小说,以维持生计。四年的商海沉浮,让他尝够了破产、倒闭、清理、负债的苦楚。母亲便是最大的债主,他痛苦绝望、倍受冷遇。贝尔尼夫人的出现似一缕三月的惠风;久旱的甘霖给他母爱般的温情。在只有证婚人的教堂里,这对相差22岁的“母子恋”,给巴尔扎克的最后生命点缀了一道亮丽的暖色。缺失的爱,坎坷的人生经历都在他的笔下转化为成功的创作素材,将自私、贪婪、扭曲的人性,荟萃于《人间喜剧》。俗话说:“舐犊情深”“虎毒不食子”,财产的继承、冷漠的眼光,如尖刀利剑一点一点肢解着维系家庭的“亲情”。于是,他愤然扛起了家庭“知恩图报”的大旗。
   二、刘姥姥和拿侬是知恩图报的践行者
   刘姥姥是一个串场的边缘人物,可是就这么个小人物身上折射出知恩图报的人性辉煌,胜过“大观园”主角群像的“丰功伟绩”,她是“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先行者。
   刘姥姥是一个智者的化身。本来与大观园无任何关联,只因女婿王狗儿家与王夫人家,昔日同宗;今日王狗儿穷困潦倒,整日以妻儿为“出气筒”。刘姥姥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不是直接去见王夫人,而是先去找周瑞家的寒暄;七十多岁的农村老太婆带着一个乡野长大的八岁男孩,一老一小,不图救济什么,见见世面也好,这正好打动王夫人吃斋念佛的恻隐之心。“拔根毛就比我腰粗”幽默诙谐的语言,道出了贾府的赠予,使刘姥姥家暂时度过了拮据的日子。携带新鲜的瓜果蔬菜,再进“大观园”,刘姥姥就没有初进时的拘谨,运用村野俚语,赢得贾母的开心。即使知道林黛玉是在捉弄自己,也给伪善的贾府,注入一丝活力清新而又真诚爽朗的人间真情。
   刘姥姥是平民阶层知恩图报的杰出代表。“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的遇恩人。”贾府因王熙凤平日敛财贪婪、刻薄为人,牵涉朝廷党羽争斗。平西王和北静王奉旨相继查抄宁国府,“树倒猢狲散”端倪已现。邢大舅、王仁、贾环、贾芸等之流,常日受到王熙凤冷眼的“党羽”,“落井下石”哄骗贾赦之妻邢夫人,趁机以重金出卖“巧姐”给“外潘”。人性的邪恶在嫡亲的大舅公(邢大舅)、嫡亲的娘舅(王仁)、堂叔(贾环)、堂哥(贾芸)的身上淋漓尽致得以彰显;信奉神灵的王夫人、足智多谋的薛宝钗、处事机敏的平儿以及为官多年的贾政等一干人束手无策。年幼的“巧姐”已经成为一群小人报复“凤姐”发泄手段,偶遇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这有什么难的呢,一个人也不叫他们知道,扔崩一走就完了事了。”刘姥姥一语惊醒梦中人,一招“瞒天过海”化险为夷,巧姐就被刘姥姥带回乡下屯里,免除屈辱,保全了巧姐的人格尊严,也是“红楼”中归属最好的“钗”。
   相比于刘姥姥来说,金钏、袭人、晴雯等人对贾府的感恩,何其渺小与狭隘。仅限于物质生活上的温饱,而精神上形成一种依赖的愚忠。“大观园”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打小便形成了“三观”烙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错误地认为竭尽全力服务“大观园”,就是报答贾府在“人生绝路”时的恩情,却永远也不知道“大观园的围墙”之外,有自由的“桃花源”式的天伦之乐。    拿侬是中庸之道的儒者的代言人。二十二岁以前的拿侬,生活在贫瘠的农村,成年后替农家放牛,农家遭受了火灾,她凭着求生的勇气,孤身来到城里找事。丑得叫人害怕的脸,粗大的腰围,橡树一般的体格,无人雇佣。葛朗台似一根茫茫江面的稻草,给绝望的拿侬以生存的温暖。生命是基础,生存是价值,生活是分享。“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拿侬承担了葛朗台家的一切家务,正如祥林嫂包办鲁四老爷家的所有家务,反而嘴角出现笑容一样的满足。生存的价值,就在于别人离不开你的付出,葛朗台的庄园有多少、有多大、有些啥,除了葛朗台和克罗旭外,可能就只有拿侬知道。完全融入到葛朗台的创业团队之中,葛朗台笑,她也笑;葛朗台哭,她也哭。生存的艰难推及创业不易,生活上的开源节流,自然与葛朗台的吝啬有点不谋而合。可是,对欧也妮母女身心呵护和关爱,胜过葛朗台百倍。夏尔的到来她以一个母亲的角色,揣摩到欧也妮情窦初开之心——语言的温和体贴、床铺的细心打理、生活的新鲜味美、灯烛的合理布局等都体现了一个儒者的待客之道;维护欧也妮的人格尊严而坚决地反对葛朗台:“平生你总得讲一次理吧!”绝境逢生的拿侬,有了生存的保障,更有了跟随葛朗台创业的丰富多彩,更有了家的归属。知恩图报之心,深深扎根在心田。
   知足常乐、准确定位,是灵魂上的健康,是拿侬知恩图报的基石。拿侬用自己美好的青春,见证了葛朗台的发家史,是一个被葛朗台家的客人忽略,而又不得不见的女佣。她用自己默默的一生,践行着“不离不弃”的知恩图报的诺言。文中写道:“他给这个可怜的姑娘衣着、鞋袜、膳宿,出了工钱雇用她。”“长脚拿侬受到这样的待遇暗中快活得哭了。”圣诞夜冻死在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祝福夜冻死在街头的“祥林嫂”;波旁王朝时期的平民窟;老板卷款潜逃的打工族;举目无亲、异地他乡的流浪汉。葛朗台给拿侬一个安身立命的栖息地,能与他的家人同爨而食,参与葛朗台产业的管理。生活上得到保障;人格上受到了尊重,她的灵魂是健康的、进取的。人生在世,行善积德,必有余庆。三十五年的雇佣工资,从未用过一分钱,积累起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加之欧也妮赠与她几处庄园,拿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产阶级,还收获了家庭婚姻。平民阶层、农民工奋斗一辈子,有几人能有如此成就和殷实富足;有几人能几十年如一的忠于自己的职业而不倦怠。葛朗台与夫人去逝后,拿侬依旧悉心打理各处庄园和细心照顾及陪伴欧也妮,没有一点私心杂念,似清水芙蓉一般纯洁。对于欧也妮,拿侬简直是一个保护人,她不再是一个女仆,而是朋友,是亲人。
   与拿侬相比,克罗旭、德·格拉桑两家为欧也妮而明争暗斗,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葛朗台一千七百万的家产。谄媚之心、奉承之举已经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家族齐上阵的场景,偶尔已给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带来一点人气和生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唯利是图的花花公子夏尔,就更加使人发指。眼前葛朗台家室与想象中的千万富翁的住宅相差胜远;衣着、饮食在夏尔的面前,更是拙劣粗糙和不屑。望穿秋水的欧也妮等来的是一封冰冷的书信,这位情感丰富的女子再也不相信感情了,她深情地对娜农说:“只有你爱我!”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知恩图报的受益者
   洛克说:“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无论你是何等高贵,还是怎样的卑微;无论你身处朝堂,还是荒野的寒门;无论你生活在何时何地,生活经历怎样。只要你心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必然会涌动着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的处世品格。古有跪乳之恩、反哺之情;今有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这些无一不是中华历史文明星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多国峰会;“不落下一人”的脱贫攻坚。为中华民族站起来而英勇献身的英烈,为富起来而默默无闻的人民公仆,为强起来而呕心沥血的新时代劳动者。“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舍小家取大家,是一种知恩图报的爱国情怀;大家包容接纳、温暖关怀小家,方能彰显百花齐放的活力与生机。
   大海不拒绝溪流,才有浩瀚无边的辽阔;天空不拒绝白云,才有深邃高远的苍穹;高山不拒绝尘土,才有手摘星辰的巍峨;森林不拒绝小草,才有金山银山的壮美。知恩圖报是灵魂健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势。俗话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合作共赢分享,是当下知恩图报的真谛;共克时艰、战胜新冠肺炎,是现实知恩图报的课题;复工复产、纵深改革,是拯救世界经济下滑的唯一途径。人民献出无穷的智慧,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呵护表彰先进,人民自豪祥乐。知恩图报,于民传承人类文明的美德,于国永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
   个人的荣辱,根植于政治晴朗的国度;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个人的不懈努力奋斗。圣哲有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亦或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彭永武,贵州省铜仁市第八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选入课本的每一篇经典课文的解读,通常都有着两个思路:传统的课文解读思路是紧扣课文,完全以课文作为解读的对象,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具备应有的深度。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对于学生而言,由于解读的对象只是课文本身,因此不足以保证学生具有必要的广度。而对于教师而言,日复一日的对课文解读,容易让教师形成一种课文解读疲劳,并且容易让教师的课文解读视角变得狭窄。为了规避这些缺
文本特征,首先指它的文体特征。文体特征,是教学内容确立的重要因素。其次,与其相应的表情达意方式,也是文本特征的一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高中文言教学中,应基于文本特征和核心素养视域处理文本、设计教学,从而打造精美的课堂。   一、根据文本
最新的部编语文教材中,变化最大的无疑是自读课文。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加大了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凸显了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并且在自读课文的体例编排上,新教材也做了精心的调整,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样式:①文章后面增加了阅读提示,给予学生链接材料和补充信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②文本中附带了贴心的“旁批注解”,把整篇文章的重点及时提示给学生,及时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③自读课文的两侧
《项链》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一个阶段里有简单化的倾向,认为作品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主人公追求资产阶级的奢侈生活,这种虚荣心导致了一场生活的变故,从而使主人公失去了十年的青春年华。这样概括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不太全面的,有简单化的倾向,不太符合作品的愿意。实际上《项链》所表现的思想是双重的——由主人公玛蒂尔德物质生活的虚荣心作祟,而导致她的一场变故,丢失了一挂贵重的项链,这个变故对一个小市民来说是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PISA阅读素养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运用、反思和参与的能力”。重点测试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下提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五、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多
爱国主义情感是人类的普遍的情感。肖邦,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一位值得人钦敬的民族英雄,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土,怀念亲人,音乐成为表达他对家乡思念的媒介,也成为他召唤人民对敌斗争的武器。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肖邦诞生地波兰热那佐瓦沃拉的自然美景,介绍肖邦故居的历史与现状,追叙肖邦不平凡的一生,着重表现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
女性形象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人生苦短、儿女情长的核心基础上更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妇女受传统伦理思想和封建意识桎梏的影响,与西方女性的性格特征有着典型的差异,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也有助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英国)代表小说《简·爱》给世人带来了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简·爱,她的人生经历和典型性格鲜明突出,历
一、书法教育走进语文课堂的校外校内背景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是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8月2日发布的文件。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
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类文本的素材虽然远离学生的生活,但是又富有教育意义。对于这样一类文本的教学,如果只满足于间接经验的传递,那学生很难形成感性的认识,没有以感情的认识作为基础,理性认识也就很难形成;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又不可能形成与文本相关的直接经验,因此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是不可能发生的。面对这样的矛盾,如何做到既有效丰富学生的经验,同时又不影响学生文本解读的效率呢?笔者以为这涉及
根据当前诗歌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原因,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面面俱到,导致诗歌朗读活动无法有序开展。教学模式通常都是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齐读一遍,等到教师将诗歌中的知识点讲解完成后再重新齐读一遍,导致诗歌朗读流于形式,无法发挥真正功效。基于此,教师想要充分发挥诗歌教学中的语言魅力,就需要将诵读法落到实处,保障诗歌教学课堂质量。   在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