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 写作是与读者战斗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743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贿赂编辑,他曾半夜偷偷摸摸溜到机关盗取花盆。现在他变得直言不讳,直呼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传统奖项为“注水肉”
  
  去年深秋,阎连科倚靠在沙发上,以轻描淡写的口吻说:“我下一部小说,叫《回家》。还有三四天就写完了。我很担心它的出版不会顺畅,嘲讽的意味有点过了。”
  这部小说就是《风雅颂》。
  客厅墙壁上有一面镜子。镜子照不见他,但他仿佛能自己“照”见自己:
  “这部作品有对知识分子多余性、懦弱性的嬉笑怒骂。我经常说的‘闲余人等’,有点钱,有点闲,有点多余,这里面也包括了我自己。”
  迄今为止,这位河南籍作家已发表了500多万文字,作品译为日、韩、法、英、德等十多种语言在海外出版,其中,两部作品在国内被禁,一部仍饱受争议。
  
  为逃离土地而写
  
  
  年过三十,阎连科清醒了。
  为贿赂编辑,他曾半夜偷偷摸摸溜到机关盗取花盆。现在他变得直言不讳,直呼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传统奖项为“注水肉”。
  他不再是“瑶沟系列”里对自身命运困惑的少年,语言不再重复九流人物的故事,视野也不再局限于军旅中的和平。
  他创作了小说《日光流年》。
  “这篇小说萌动于一次旅行,在火车上听别人说河南林县有一个地方的人许多都得了食道癌,活不过四五十岁。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意识到一部长篇小说产生了,所有想了10年、20年的东西杂七杂八地在这一刻都联系到一块了,如一团乱麻在一瞬间理出一个头绪来。从1995年初动笔,到1998年底结束。最初脑子里闪过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与抵抗,至于完成之后,它究竟表达了什么,就不由自己了。”
  《坚硬如水》被他视为“转折之作”。文中,他为男女主人公——高爱军和夏红梅,文革中一对无限上纲上线、疯狂革命的男女挖掘了一条地道——一条汇聚爱情、死亡和革命的地道。人物间死去活来的命运,贯穿着地道的两极。而贯穿全文的却是他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特定语言的熟悉——他曾熟背了10年的《毛主席语录》、“老三篇”、《毛主席诗词》。
  “我们经历过一个不讲人话的阶段,我想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一部作品。”
  
  必须写点什么了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阎连科的写作特点是他对农村变化的体验,以及怪诞的想象力。”他更指出,“正因为阎连科无法控制他想象力的井喷,而导致对小说整体结构的失衡。同时,那些具有爆炸性的题材,反而阻碍了他对人性的深挖。”
  “文学评论家们会看,不见得会写。我们会写,不见得会评论。”阎连科不动声色地这样评价。
  他想后半生过得“受活”一点。《受活》是他通过梦想走进现实的小说。发表后他接受了“凤凰卫视”的一次采访。节目播出的第二天他接到了上级电话,命令他从军队转业,一偿他长久之“夙愿”。“我是彻底地‘受活’了。”阎连科的面相平和,创作完《丁庄梦》时内心无所依附的痛苦和绝望已荡然无存。
  《丁庄梦》始于1996年——艾滋病刚被曝光,他在“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老人的家中,为听到的一个细节惊悸:
  “她告诉我,农民当年被采完血后,会因过量卖血而瘫倒一旁。这时,血头就会提着这些农民的双腿,像提只被打死的动物一样上下抖动,等到血走到头上,农民清醒过来后,又会回到地里干活去了。”
  缄默中他觉得“必须写点什么了”。
  现实远比想象残酷。一个血头亲口对他说,开始采血时还会用瓶装,但考虑成本高,就改用廉价的装酱油、醋的塑料袋儿,接下去想再省成本,就反复使用塑料袋。因为经常在村里的水坑洗袋子,坑里的水变红了,养得蚊子巨肥无比。
  “那个地方在河南以东。”每每问及“丁庄”的原型,阎连科总是含糊其辞。
  从2004年开始,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那个地方”。“回家后,如隔尘世,起码花上一周的时间,才能缓过气来。”
  他的老友,《花腔》的作者李洱回忆道:“《丁庄夢》出版以后,我以为他去的次数会少一些了,不料,他还是经常去。年前,有一次我碰到他,发现他情绪很坏,原来他刚从艾滋病村回来。他每次回来,情绪都会坏上几天,因为他在村里结识的朋友又死了几个。他向我讲述村边已经连成了一片的坟。他甚至考虑是否收养一个艾滋孤儿。”
  
  但与他同去艾滋病村采访的记者,曾在手记中描述了一个害怕与艾滋病人握手,不愿接过病人手中的杯子,每晚要跑回县招待所安歇的阎连科……
  “阎连科本人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他复杂而又简单,暴戾而又温柔,慧黠而又忠厚。”李洱如是说。
  为抵抗恐惧而写
  “说到底,我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人……抵抗恐惧,大概是我目前写作的原因。”
  “少年时候,我曾崇拜三样东西,一是权力;二是城市,19岁时,第一次坐车去洛阳,看到楼那么高,姑娘那么漂亮,就渴望这一辈子能娶个城市姑娘做老婆,能住在城市的高楼里,而且住得越高越好;三是崇拜健康,从记事起,家里一天也没少过病人,因此,就从小渴望自己长大后有健康的身体,能够永远活着,长生不老。”
  “现在,我为之奋斗的三样东西,都成为了我的恐惧。崇拜权力——40多岁了,回到老家,还害怕我们村村长,老远见了就忙着给他递烟。崇拜城市——在城市的大街上害怕警察朝自己敬礼;躲在小胡同里走路,害怕从小胡同里窜出来一个高干子弟。崇拜健康——偏偏自己一身的毛病,总让你想到残疾与死亡。”
  “对不起,我有点累了。”阎连科的语气有点歉然,他的眼皮略微耷拉着。曾几何时,一旦闲静,他就逼问自己写作的意义。
  “像一个法官威严地审逼一个不能控制自己去偷盗的孩子。也许,那个法官得到他理想的回答;也许,那个孩子被逼问至死,也无法回答自己偷盗的理由。可是,被自己逼问久了,就渐渐明白了一个问题:写作也许是一种对人生的偷盗。也许是一种在死亡的笼罩下,偷盗生命的过程。”
其他文献
1999年6月,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葛红兵在《芙蓉》杂志发表《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一文,引起文坛纷纷争议……很快,尹丽川在《芙蓉》上发表了《爱国、性压抑……与文学——致葛红兵先生的公开信》,从葛红兵的标题,直至该文结尾,层层质疑,一路驳斥。该文“在主流文学圈子和非主流艺术圈子掀起波澜”,尹丽川也因为这篇重磅文字,成为《芙蓉》推出的“重塑70年后”栏目的中坚作家  尹丽川说,她喜欢“有点骚
年過花甲的政坛老人、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今年遇到了自己从政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但他以自己的良知展现了面对群体性事件的另外一种可能。  面对瓮安“628”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他打破了官场潜规则,3次向民众道歉,当众严厉批评瓮安干部;他让事件得以公开透明报道,阻止了谣言进一步传播,这样的事件被公开且允许各地媒体的追踪报道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  他痛斥当地的干部:“庸官、懒官、拿钱不干活的官多了,老百
每位熟识王的友人,对于王长于叮咛、执着、不妥协个性都留有深刻印象。不过这一个性极有可能为她带来无穷纷扰      经马英九三顾茅庐及内定阁揆刘兆玄的两次恳谈,素有人权律师之称的王清峰女士终于点头答应出任“法务部长”。对于王清峰女士“入阁”,台湾社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在民间认为王出任法务部长是招妙棋,可显示马英九有意整顿检调系统的决心;而检调系统则认为,王清峰来自民间与检调机构对立的律师系统。若
1988年1月13日,台湾政治强人蒋经国在毫无预警状况下,溘然长逝于七海官邸。由于事出突然令國民党高层在猝不及防的情势下,无法从容安排蒋身后的权力布局,使台湾政局于此陷入权斗之中难以自拔,最后李登辉虽脱颖而出成为国民党主席,但国民党内主流、非主流斗争却越演越烈,连带使蒋经国历史定位迟迟无法定论。  待国民党失去政权,民进党“执政”后,陈水扁眼见国民党怠惰没有为两蒋父子建构历史定位,趁势清算蒋氏父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若干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而最关键的一点是,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成为党和国家的事实上的新一代领导核心。这位在党的长期斗争中考验和成长起来的政治领袖,后来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每一个决策都确定性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中国社会的走向。  这位务实的政治领袖前有包括“猫论”、“摸论”等独具特色的语录名世,后以“四项基本原则”,和“不争论”指引乾坤。任何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他的朝堂上,诞生了“背诵默写天团”: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在这个时期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唐宋八大家”中的6人,都出自这短短的40余年间。  “仁宗”这一庙号,是儒家给予帝王治国的最高评价,赵祯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拿到“仁”这一褒奖的君主。然而,宋仁宗本人资质平平,也没有什么雄才大略,在位42年,他没有踏出过京城半步。那
双面谢长廷  韩福东    一到选举,候选人都忙着出书,这是台湾政坛的一个景观。2008年的“大选”,马英九和谢长廷两个竞争对手,也没放弃在这方面一较短长。这也是竞选文宣的一种吧,不过既然要上架销售,就要把它包装出一个好品相。  2007年6月,马英九一连出了两本书,《原乡精神——台湾的典范故事》和《青春铁马向前行——马英九的台湾单车日记》。2008年2月,马英九又口述了一本《沉默的魄力:马英九的
王石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批判性发言,应该也是万科公益计划的一部分,其目的当然是在进一步寻求公司的道德市场      王石的出位技术向来一流,在经历多年的登山明星效应之后,他渐渐向着公益形象靠拢。在这个火热的六月,各地房价仍然攀升,人们忽然听到王石站在众人需要仰望的道德高度和秩序高度,放出房地产的泡沫终究会破灭,房子价格将回归理性的大言来。  如何解读王的言论,是个问题。  有人可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尤
美谚云“先有华尔街,后有美利坚”、“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波士顿谚云∶“先有拉丁,后有哈佛。”拉丁指波士顿拉丁学校(Boston Latin),建于1635年,而哈佛建校在1636年,拉丁比哈佛还早一年。但拉丁是中学,哈佛是大学。  我们女儿考上了波士顿拉丁,全美国最早、也最优秀的公立中学。在波士顿公立中学联考成绩排行榜上不但名列第一,而且比第二名高出一大截。  美国中小学是按居住区分的,在郊区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带走了我的父亲。  我的家在四川省北川县,伤亡最为惨重的那个县城。母亲、哥哥、嫂子、弟弟、弟妹和两个年幼的侄女,从死神的魔爪下侥幸逃脱,然而我父亲,刚过了62岁生日仅仅5天的父亲,被埋在了废墟之下,直到今天我们也没能找到他。  地震后,我从北京赶回北川,没找到亲爱的父亲,只见到哭休克好几次的母亲和惊魂未定、悲痛欲绝的哥哥、弟弟两家人。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