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忠告特别适合中年人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ul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智慧箴言》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流传最广的作品,智慧冷俏,禅意隽永,把作者的人生经验、佛教的基本信条与欧洲的人生哲理熔于一炉,阐述了悲欣交集的独特人生哲学。全书由导言和六章组成。导言开宗明义,指出人生智慧就是幸福生活的艺术;人生面对两大敌人,窘迫贫困制造痛苦,平安富足产生无聊:“既无痛苦,也不觉无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人世的幸福。”第一章指出人生的佳品有三类,最重要的是“人之所是”,包括健康、体力、美貌、性情、道德品格、心智;次重要的是“人之所有”,即各种意义的财富与财物;最不重要的是人的形象,也就是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具体表现是名誉、品阶与名声。第二至第四章分别讨论世人在追求三类佳品时常犯的错误,分析错误根源,探讨克服方法。第五章是五十三条“忠告与格言”,依次讨论人生总则、如何律己、如何待人、如何应对世道与命运。第六章讨论年龄对人生境界的影响,分析人生四季的特点。此书问世一百六十多年来,被译为三十多种语言,影响了无数感怀人生幸福与苦难的人,特别是对人生之苦格外敏感的艺术家。叔本华的著名“粉丝”包括作家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卡夫卡,作曲家瓦格纳、马勒,诗人博尔赫斯,也包括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尼采,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叔本华是无神论者,但这本书很像他的自白,与卢梭的《忏悔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本书中,作者既孤芳自赏,又悲天悯人;既愤世嫉俗,又洞察世情。他偏重分析人性的阴暗面,一些论点让人凛生寒意。例如,关于嫉妒:“有人以為,展现聪明才智,可以在社会上讨人喜欢。何其幼稚!事实刚好相反,这样做,在大多数人那里只会惹憎招厌”;关于虚荣:“听到赞扬,尤其是搔到自命不凡之痒处的赞扬,人人欢喜满面,哪怕赞美之词显然是谎言”;关于自我中心的人:“他们对别人言谈中的真知灼见、绝妙好辞、格言警句充耳不闻,然而,无论别人说了什么话,哪怕只是隐隐约约、七弯八拐地伤害了他们那可怜的虚荣,或者冒犯了他们那至尊至贵的自我,他们都会声声入耳、字字入心。这些人之脆弱,跟小狗一样,你要是不小心轻轻踩了它的爪子,那你就听它嚎叫吧”;关于虚假的友谊:“患难之交稀少?——恰恰相反!我们刚与人结交,他已经身处危难,向我们伸手借钱了。”这些论述,固然失之刻薄,但对天性过于敦厚轻信的人,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却不失为有益的警示。
  本书提出了不少睿智的人生忠告与格言,特别适合负担最重,然而体力心力均已开始衰退的中年人。例如,关于健康至上:“人生的头号愚蠢,就是牺牲健康,以求其他:求财富、谋腾达、图博学、逐名声,更遑论纵色欲,求片刻之欢。健康第一,我们应该把一切都放在它后面”;关于珍惜现在:“染病在身之日,情绪低落之时,回忆会让我们无限渴望每个无病无灾的时辰,把它们视为失去的乐园,遭冷落的朋友。假如我们在愉快健康的日子时刻记得上述感受,我们就能更加珍惜现在,享受目前”;关于珍惜早晨的时光:“一日之晨,宛如人之少年:轻松愉快,晴朗清新。我们觉得强壮有力,脑力体能,无不任由调遣。切莫晚起,以免缩短上午光阴,莫做琐事,莫事闲谈,以免浪费早晨时光。要把早晨视为生命的精华,珍而重之,如待圣物。”很多人也许想不到,被戴上“悲观厌世”帽子的叔本华主张面对困难时要坚韧不拔:“只要天空还有一个蓝点,就不要对天气失去信心;同样,只要险情的结局仍有疑问,只要仍有可能化险为夷,就不要动摇,应该专心抵抗”;甚至有“猛志固常在”的一面:“‘骰子像铁块一样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有铁一般的心灵,它身穿抵抗命运的铠甲,手执对付他人的武器。生活始终是战斗,每一步都是挑战。”
  本书的行文意象奇峻,近乎散文诗。在作者笔下,感慨有诗意:“在少年眼中,人生是无穷无尽的未来;在老人眼里,人生是短短的过去”;自省有情景:“漫游山林之间,抵达高处,回首俯视,蜿蜒曲折的来路尽收眼底。同样,我们度过了人生一个时期,甚至是走完人生路程,才明白我们的行动、成就与工作之间的真实关系,才看清它们的先后次序与因果链条,才懂得它们的价值”;领悟有画面:“年轻时,我们认为,如果某人某事对我们一生有重大影响,事情一定会轰轰烈烈地发生,人物必定在鼓乐齐鸣中登场;年老了,回顾以往,才知道一切都悄悄然,蹑手蹑脚从后门溜进来,几乎察觉不到。”作者在此书中也充分发挥了创作比喻的天才。关于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不妨把一生比作一方刺绣,前半生看到的是正面,后半生看到的是背面。背面不那么美丽,然而更富有教益,因为它让我们看清条条丝线的脉络关联”;关于长寿之道:“若要长寿,体质健全是前提。长寿之道,无非两条,均如点灯。一盏灯,灯油虽少,但灯芯很细,所以长明;另一盏灯,灯芯虽粗,但灯油很多,所以也长明。灯油是生命力,灯芯是对生命力各式各样的消耗”;关于悄然老去:“身在船上,见岸边景物渐渐后退,越来越小,方意识到自己在前行。同样,我们心目中的年轻人,年龄越来越大,留意到这一点,我们才察觉自己已经变老,越来越老”;关于人生时间的相对性:“我们的一生,时间是在加速运动,如同从高处滚下的圆球。旋转圆盘上的点,离圆心越远,运动速度越快。同样,距离生命开端越远,时间跑得越快,越来越快。”
  人生哲理,格言警句,主要不是指导未然,而是辨正已然,从而确信自己既非格外愚蠢,亦非特别不幸。这本书是叔本华的警世之言,也是他孤芳自赏的告白。对多数年轻人来说,此书是一位沧桑老人的夫子自道,只宜浏览,权当消遣,至多“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过,对禀赋特异、多愁善感的年轻人来说,此书或许不失为一剂良药,甚至是一位忘年交。对多数中年人而言,此书值得一读,不过不可全信,权当杜康,聊作药酒,失意低落时,不妨信手翻翻,偶或心意相通,可知自己并非独憔悴,一旦走出死荫幽谷,尽可过河拆桥。老年人读此书,当如细品苦茶,大概会感慨“德不孤,必有邻”,未必欣然忘忧,至少可以略减岑寂。一句话,对于追求幸福人生,本书堪称青年的药、中年的酒、老年的茶。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藏珠记》的作者乔叶曾多次强调这部小说是“一次任性的写作”,她就是想写一部和《来自星星的你》类似的大唐少女穿越到现代的小说,但我个人认为作者在任性的同时也有诸多考量,任性而不随意。而且,作者在文学的轻与重之间拿捏得当,让这本书既轻松易读,又触及了一些重的东西,延续了乔叶一贯的写作风格。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既有时下流行的穿越题材,又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历史气息;既揭露了现实和人性的阴暗面,又用广阔的胸怀
对于《荒原问道》这部长篇小说,徐兆寿投入了极大的期望和热情,几易其稿,初稿完成后,曾向不同范围的专家学者、批评家、学生征询过意见,这足可以看出他对这部书的重视程度。  《荒原问道》是徐兆寿中年书写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寄予了写作“野心”的作品。这部书中有着一个文化学者兼作家多年的人生体悟,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他文学书写的变迁和希望对以往写作的超越。  应该说,《荒原问道》的创作,标志着徐兆寿创作
屈骚与词,一个“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一个多“绮筵公子,绣幌佳人”(欧阳炯《花间集序》),这样两种看似很难产生紧密联系的文体,宋代词人却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以致“《离骚》”“屈原”“芰荷”“独醒”这样的语词在宋词中出现较多。接受角度:多种形象,多重精神  屈原其人其作,蕴含着丰富积极的人格韵味。宋词对其之称引,可看出宋人对屈原形象的具体评价与感受,对屈原人格精神的直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晚明心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术门派。追溯其产生,《孟子·尽心上》所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常被视为肇端。但实际上,先秦诸子多有“心论”。假如把晚明心学比喻成浩瀚的长江,诸子们对心的认识和讨论就是长江源头的涓涓细流,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晚明心学的产生和形成,因此不应、不能
早在201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便已凭借代表作品《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与《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在波兰国内的文坛上享有盛誉,《雅各书》与《云游》两部小说使她两次荣膺波兰的最高文学荣誉尼刻奖,同时她还凭借《云游》一书于2018年获得英国布克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波兰作家。但另一方面,托卡尔丘克的名声也伴随着批判的声音,有民族主义者谴责她为叛国者
丁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重要艺术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历史文化学者,艺术教育家。他勇气超人,早年即远远地走在时代前面,常人仅能远远望见其背影,他总是如先知一般很早感知到历史之变,并积极向世人传递他超前的思考。他探索的脚步经年不息,他所做的研究和源源不断推出的各种作品,打通了文史学术研究与视觉艺术的边界,不断刷新着我们对文化、艺术和学术研究的可能形态和可能达到的高度的认识。  《丝绸之路文明启示录》是丁方先
在阅读爱情悲剧时,我们常见到书中人的殉情之举,“殉情”是我们合上书页前所经历的最后一个事件。在漫长的文学史中,维特死了,安娜死了,杜丽娘死了,刘兰芝死了,梁山伯死了,罗密欧死了……他们的死因不尽相同,有的因爱人移情别恋,有的因世俗禁锢自由,也有的因幻觉业已破灭。如同一个爱情迷宫,无论之前他如何行走其中,他的出口却只有死亡一个。  如果再算上所有的通俗小说,这个名单的长度能超过爱情本身的长度,这些殉
《今夜有暴风雪》的开头有“一场难舍难分的离别”:  姑娘在站台上,小伙子在车厢内。小伙子从窗口探出身,姑娘拽住他的胳膊,哭着,喊着:“我不放你走!我不放你走!我不放你……”  小伙子泪流满面!  几个知识青年同情地望着他们。  有人摇着头,轻轻地说:“北大荒姑娘……”  小说临近结尾,暴风雪之夜,知青骚动,秀梅对他的知青丈夫刘迈克说:  我绝不埋怨你抛弃了我,更不会记恨你的。我不是那样的女人……知
1917年与1918年间,尚在求学阶段的毛泽东同志,在阅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时,当看到“盖义务感情,虽可为去恶之作用,而大人君子,决非能以义务感情实现之者,大抵由活泼之地感情之冲动而陶铸之焉”,不禁写了这样一段按语:  谚所谓一人舍死,百人难当者,皆由其一無顾忌,其动力为直线之进行,无阻回无消失,所以至刚而至强也。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泡尔生所谓大人君子非能以义务感情实现,由活泼之地
封闭空间内数个人物的命运纠葛一直是悬疑小说钟爱的情节套路,从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起被无数次的重复,滥觞至今似乎很难再取得突破。我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房客》(作家出版社2019年9月版)再次向这个题材发起了挑战。  雷电交加的暴雨夜,四男一女五位房客受困于一所民国时期建成的古旧府邸中。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五个人在无聊中轮流讲故事打发时间。随着深夜的来临,一系列奇怪的事情相继发生,五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