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教育学生的工作比喻为塑造一块美玉,认为有几个雕塑家共同雕塑着这块玉石,其中主要的两个就是家长和教师,如何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对做好班级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家校联系的主要途径
(一)家访
家访即走访学生家庭。在真诚、平等的情况下与家长交换学生在校与在家表现情况,共同商讨下阶段的教育方法,达成共识。家访前要充分准备,目的性要明确。通过家访要与家长建立一种共同教育学生的良好合作关系。
(二)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可分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召集家长来校开会,班主任要根据“点面互补,全员参与,主导作用”的原则,精心设计会议程序,既要体现共性,又要顾及个性,要直接与家长交换意见。采用这种方法时,班主任要发动全体任课教师参与。其缺点是由于家长多,直接交换意见的深度不足。第二种是根据就近原则,借某一学生家召集家长开小型会议。其优点是贴近家庭,座谈气氛好,时间灵活,教育措施上也易于因存在共性而得到认同。
(三)家长信、电话或代捎口信
对于班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问题而又无条件及时召开家长会时,家长信是一种联系家长的有效方法。可在信中写清学生优点及主要问题,希望家长如何配合及对教育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一般家长会很好的反馈。当学生中出现偶发事件时,信息社会的优势,电话是一种快捷的联系方法。当无电话时也可托第三者捎口信说明情况。缺点是不易讲清事实,解决问题,达成共识的效果不如家访、家长会等直接。
(四)请家长来校
教师在觉得有必要让家长来校时,可以请家长来校商讨教育方法。在接待学生家长时,教师要坦诚,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倾听家长的意见。教师要担当起家长教育顾问的责任,协调一致,对症下药,共同教育学生。请家长来校时一定要明确目的是与家长商讨如何共同教育好学生,而不是为了向家长告状,借家长之力教训学生,更不能“越位”训斥家长,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五)请家长进课堂
一方面可以请家长进课堂听自己的学科课或班队活动课,让家长直接参与活动。一有利于家长对子女的全面了解,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密切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可以利用全班学生家长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请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讲述他的家境,他的求学、他的奋斗经历。实践证明,让家长进课堂,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能取得令人鼓舞的教育效果。
二、家长联系的实施策略
(一)真诚相待、实事求是地与家长共同研究教育方法
交谈前,教师首先要准备充分,带着人人平等、真诚的心与家长展开话题。其次,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情况,肯定优点,挑明缺点,展开讨论。再次,倾听家长意见,共同分析学生情况,制订双方配合的帮教育方法。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是教师与家长合作的基础,教师要自始至终围绕这一主题,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
(二)针对家长个性,做好联系教育工作
了解学生家长个性对教育学生和联系家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粗暴型的家长,可采用先报喜,后报忧的方法,不失时机地向他们宣传教育原则,效果会较好。对呵护型家长,就该强调“忧”。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使其有所触动,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智型家长,则应实事求是地介绍学生情况,分清优缺点,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对放任型家长,要时常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要让家长感觉到潜在的危机,明白能力是竞争的资本。
事实上,教师想做好学生工作,发挥家长的作用,就必须了解家长个性及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提出合乎他们水平的建议,同时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传播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实行双方合作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家校联系的主要途径
(一)家访
家访即走访学生家庭。在真诚、平等的情况下与家长交换学生在校与在家表现情况,共同商讨下阶段的教育方法,达成共识。家访前要充分准备,目的性要明确。通过家访要与家长建立一种共同教育学生的良好合作关系。
(二)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可分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召集家长来校开会,班主任要根据“点面互补,全员参与,主导作用”的原则,精心设计会议程序,既要体现共性,又要顾及个性,要直接与家长交换意见。采用这种方法时,班主任要发动全体任课教师参与。其缺点是由于家长多,直接交换意见的深度不足。第二种是根据就近原则,借某一学生家召集家长开小型会议。其优点是贴近家庭,座谈气氛好,时间灵活,教育措施上也易于因存在共性而得到认同。
(三)家长信、电话或代捎口信
对于班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问题而又无条件及时召开家长会时,家长信是一种联系家长的有效方法。可在信中写清学生优点及主要问题,希望家长如何配合及对教育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一般家长会很好的反馈。当学生中出现偶发事件时,信息社会的优势,电话是一种快捷的联系方法。当无电话时也可托第三者捎口信说明情况。缺点是不易讲清事实,解决问题,达成共识的效果不如家访、家长会等直接。
(四)请家长来校
教师在觉得有必要让家长来校时,可以请家长来校商讨教育方法。在接待学生家长时,教师要坦诚,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倾听家长的意见。教师要担当起家长教育顾问的责任,协调一致,对症下药,共同教育学生。请家长来校时一定要明确目的是与家长商讨如何共同教育好学生,而不是为了向家长告状,借家长之力教训学生,更不能“越位”训斥家长,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五)请家长进课堂
一方面可以请家长进课堂听自己的学科课或班队活动课,让家长直接参与活动。一有利于家长对子女的全面了解,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密切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可以利用全班学生家长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请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讲述他的家境,他的求学、他的奋斗经历。实践证明,让家长进课堂,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能取得令人鼓舞的教育效果。
二、家长联系的实施策略
(一)真诚相待、实事求是地与家长共同研究教育方法
交谈前,教师首先要准备充分,带着人人平等、真诚的心与家长展开话题。其次,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情况,肯定优点,挑明缺点,展开讨论。再次,倾听家长意见,共同分析学生情况,制订双方配合的帮教育方法。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是教师与家长合作的基础,教师要自始至终围绕这一主题,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
(二)针对家长个性,做好联系教育工作
了解学生家长个性对教育学生和联系家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粗暴型的家长,可采用先报喜,后报忧的方法,不失时机地向他们宣传教育原则,效果会较好。对呵护型家长,就该强调“忧”。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使其有所触动,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智型家长,则应实事求是地介绍学生情况,分清优缺点,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对放任型家长,要时常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要让家长感觉到潜在的危机,明白能力是竞争的资本。
事实上,教师想做好学生工作,发挥家长的作用,就必须了解家长个性及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提出合乎他们水平的建议,同时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传播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实行双方合作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