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大潮扑面而来,传统的工业社会逐渐转变为后现代的信息社会。创新社会发展的前提与源泉成为社会竞争的重要元素
关键词:创新教育 知识结构 分析
目前,蓬勃兴起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顺利开展创新教育就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开导,激励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尽快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创新教育的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两部分。
本体性知识是指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与学科知识密切关联的其他文化知识。
本体性知识可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新生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是教师专门化的业务根底,是能够给予学生“复合维生素”、产生综合效应的土壤。基础知识越宽广,就越能启迪教学思维,开阔教学思路。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保证,是教师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资本。新生学科知识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形成教育教学能力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知识结构现状分析
一般而言,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就必须有全新的知识结构。在创新教育体制下,教师需要具有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新的知识结构,但从教师现有知识结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现在的教师基本上接受的是以前的“传统教育”“精英教育”,其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都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知识结构单一
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教师仍固守一科,知识面狭隘。
2.教师的知识结构封闭陈旧
目前,我们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是封闭式的,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基本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内容,且长期不变,知识陈旧老化。有些教师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往往把自己局限于课本、教参、课堂、学校狭小的天地里,难于走出校园,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这就使自己在很大程度上缺少新意,教学也往往脱离时代、脱离现实生活、脱离社会实践。
3.知识结构被动
知识结构被动是指这种知识结构在实践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不能在创造活动中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究其原因,乃是现在教师所具备的大多数知识都是被动接收来的,没有主动地去选择那些与创造力相关的因素和材料,在这种知识结构中知识和能力产生了分离。
三、教师知识结构的构建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掌握和具备吸收、应用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对教育教学的新内容和新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所有这些,都是以教师对知识结构的更新为前提。那么,如何更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呢?
1.变单一型知识结构为复合型知识结构
当今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
2.从被动型知识结构转向创造型结构
个人创造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仍然是一个探讨中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知识结构是影响乃至制约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人接受知识的程度和类型不同,其创造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不同。而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组织、引导和示范作用以及控制和解答作用,用自身的創新思想、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终身学习,构建重量型知识结构
创新教育首先对教师的知识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达标的水平上。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和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变快,教师仅依靠一般的专业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还需要再学习、再积累,要善于吸收消化不断涌现的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要了解科技创新的现状,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向重量型知识结构转变。
4.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知识结构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现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更新,尽可能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手段应用于教育教学。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的单一教育方式将成为历史。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尽快地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工具收集、筛选整合信息,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不断提高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创新教育 知识结构 分析
目前,蓬勃兴起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顺利开展创新教育就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开导,激励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尽快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创新教育的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两部分。
本体性知识是指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与学科知识密切关联的其他文化知识。
本体性知识可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新生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是教师专门化的业务根底,是能够给予学生“复合维生素”、产生综合效应的土壤。基础知识越宽广,就越能启迪教学思维,开阔教学思路。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保证,是教师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资本。新生学科知识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形成教育教学能力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知识结构现状分析
一般而言,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就必须有全新的知识结构。在创新教育体制下,教师需要具有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新的知识结构,但从教师现有知识结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现在的教师基本上接受的是以前的“传统教育”“精英教育”,其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都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知识结构单一
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教师仍固守一科,知识面狭隘。
2.教师的知识结构封闭陈旧
目前,我们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是封闭式的,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基本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内容,且长期不变,知识陈旧老化。有些教师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往往把自己局限于课本、教参、课堂、学校狭小的天地里,难于走出校园,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这就使自己在很大程度上缺少新意,教学也往往脱离时代、脱离现实生活、脱离社会实践。
3.知识结构被动
知识结构被动是指这种知识结构在实践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不能在创造活动中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究其原因,乃是现在教师所具备的大多数知识都是被动接收来的,没有主动地去选择那些与创造力相关的因素和材料,在这种知识结构中知识和能力产生了分离。
三、教师知识结构的构建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掌握和具备吸收、应用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对教育教学的新内容和新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所有这些,都是以教师对知识结构的更新为前提。那么,如何更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呢?
1.变单一型知识结构为复合型知识结构
当今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
2.从被动型知识结构转向创造型结构
个人创造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仍然是一个探讨中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知识结构是影响乃至制约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人接受知识的程度和类型不同,其创造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不同。而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组织、引导和示范作用以及控制和解答作用,用自身的創新思想、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终身学习,构建重量型知识结构
创新教育首先对教师的知识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达标的水平上。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和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变快,教师仅依靠一般的专业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还需要再学习、再积累,要善于吸收消化不断涌现的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要了解科技创新的现状,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向重量型知识结构转变。
4.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知识结构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现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更新,尽可能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手段应用于教育教学。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的单一教育方式将成为历史。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尽快地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工具收集、筛选整合信息,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不断提高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