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家少工委统计:我国现有3亿多学生,其中学困生人数有5000万,相当1个法国,10个瑞士。也就是说,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学困生。这些学困生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在老师、同学、家长眼里是“坏孩子”,因而造成思想压力愈大,紧张心理状态参数愈甚,自尊心、自信心丧失,严重者导致叛逆心理,破罐子破摔,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作为客观存在而又庞大的群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在深感忧虑的同时,应该多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班级管理经验认为:对学困生教育的关键是转变他们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的转变,最需要教师的心理关爱。
要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做到有的放矢
学困生一般都有紧张、急躁、自卑、焦虑、厌学、叛逆等情绪心理。心理学认为:“过度紧张也会加强引发不良症状的持续”。因此,老师对学困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过错行为,要因人而异,于情寓理,用慧眼和微笑取代训诫,用善待和友谊取代惩罚,以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让他们放松心态接受教育。
1.严中有爱,用心感化。例如:我初做班主任时,学困生犯了错误,我就会对他们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结果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他们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对我苦口婆心的教育无动于衷?慢慢我总结出原因:就是我不了解他们,他们感受不到我的爱。于是我放下架子,同他们谈话时,以平和的心态,在言辞、语速、语调、声量、动作表情上,都充满对他们的鼓励和信任,宽容和接纳,表露出对他们的错误由衷的忧虑和痛心,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严厉中充满关爱,领悟教师的一片玉壶冰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从心理接纳你,从而知错改错,振作精神,增强主动求知意识,将内心对老师的感激转化为持之以恒、勤于探究的学习决心。
2.尊重个体,开启心智。准确说来,班级内学困生人数与教师的劳动成反比,比值的大小,取决于老师能否结合学生个体心理认知,建立健全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探索新型师生关系的沟通方法,研究开启学生学习心智的技能策略,去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美国心理学家加得纳说:“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人人都有某种智力因素崛起的可能。以前我班级有个学困生,他其实脑子很好,但由于长期养成了消极懒散的学习习惯,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总觉得自己记忆力很差,时间一长,背诵成了难题,每次默写总是错字连篇,但他朗读语感很好,我于是每次课堂上让他给学生朗读,并及时鼓励他既然朗读这么好那背诵一定会很快的,慢慢他就喜欢经常用诵读来加强记忆,这样过段时间后我发现他喜欢背诵,善于识记了。所以我们要从不同视角发现学困生各自智力因素的特色,制定转变他们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策略。以达到教与学同步,使学困生在不断否定自我中得到更新,在不断修正自我中走向成熟。
要消除对学困生的偏见,找回自尊自信
现行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成绩成为教师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成绩好的学生深受老师关爱,而那些学困生即使有了进步,也会被老师忽视,而他们的缺点和过失常常引人注目,有的甚至成了老师管教的“杀手锏”。从而导致学困生心理的不平衡,差距越来越大。
1.转变观念,平等对待。我们教师要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观念来转化学困生,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方法欠佳不怕,可怕的是教师用歧视的眼光,偏见的做法,低估的言辞去刺伤他们渴望理解和关爱的心灵。学困生的情感是脆弱而敏感的,例如:有很多班主任喜欢凌驾于学生、家长之上,在班级里对学优生“关爱”有佳,但对学困生只要他们一犯错就对他们进行讽刺挖苦,动辄“你看谁谁多优秀,你无可救药了”,“你是差生更应该小心才是”,“叫家长来领你回去,我们无法管教了”等等。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赞可夫说:“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求自制”。所以,教师的言行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体察学生当前所想所为,并换位思考,用爱心去感化,那么许多困难将会迎刃而解了。
2.张扬个性,寻找亮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由个性心理产生,没有良好的心理支配,学习中不会有足够的投入。因此,教师要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多和他们谈心交流,多鼓励张扬他们的个性,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比如:一般学困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或多或少有心理障碍,从而容易造成不信任别人、隐藏心里秘密的现象。教师应当走近他们,以朋友方式去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愿意把你当做倾诉对象,从而打开他们心灵之窗,寻找正确的教育方式。再如:有许多学困生在体育、绘画、音乐、表演、制作、劳技等方面都有特长,但他们由于自卑而不敢表现自己,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张扬个性、展示特长的舞台,可以适当让他们担任,艺术、体育、劳技等学科课代表等。从而使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成为校园又一道靓丽的风景。这就是赞可夫所说:“当教师是在形成儿童集体的基础上来实施个别对待的时候,这种个别对待才能获得巨大的力量”。
要为学困生树立榜样,进行感染熏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理想人格,会像一丝丝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才能熏陶感染学生,同时也要重视集体的榜样作用,用先进带动落后,实现共同发展。
1.以身作则,不令则行。教师人格魅力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敬佩、依赖、亲切感,教育效果就好。如果说学生是教师的模板,是教师生命的延续,那么一个班级就是班主任的模板,是班主任个性的延续。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应该率先垂范,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困生,真正成为他们学习、效仿的楷模。如管理班级卫生时,教师能做到自己衣着整洁,办公室收拾齐整,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丢杂物,走进教室习惯检查桌子是否排得整齐,随手把讲台上的粉笔盒摆好,看见地上有纸团便随手捡起,把门口倒了的拖把扶起来等等。大到教育教学,小到各种场合下的言谈举止,处处给学生以表率,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他们身上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师恩情感升华,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2.团结并进,师生共励。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应依据班情、学情,精心营造一个团结奋进,互相帮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都有“班进我荣,班退我耻”的集体荣辱观,让学困生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关爱和温暖。我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开展“手拉手、多帮一”活动,举办《班级在我心中》等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对来自困难家庭的学困生,组织学生捐款捐物等。在发挥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的同时,也要发挥班级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形成师生互励,共同奋进的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使他们在学习中不再有“鸿鹄将至,思援弓而射之”之感。
总之,只要你教学得法,学困生的希望之花才会得到浇灌;只要你心中有太阳,学困生的心灵之窗不再黑暗;只要你的爱有艺术,学困生心灵希望之灯才得以点燃。这样,我们坚信:今天的“丑小鸭”定会成为明日的“白天鹅”。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八都中学)
要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做到有的放矢
学困生一般都有紧张、急躁、自卑、焦虑、厌学、叛逆等情绪心理。心理学认为:“过度紧张也会加强引发不良症状的持续”。因此,老师对学困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过错行为,要因人而异,于情寓理,用慧眼和微笑取代训诫,用善待和友谊取代惩罚,以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让他们放松心态接受教育。
1.严中有爱,用心感化。例如:我初做班主任时,学困生犯了错误,我就会对他们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结果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他们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对我苦口婆心的教育无动于衷?慢慢我总结出原因:就是我不了解他们,他们感受不到我的爱。于是我放下架子,同他们谈话时,以平和的心态,在言辞、语速、语调、声量、动作表情上,都充满对他们的鼓励和信任,宽容和接纳,表露出对他们的错误由衷的忧虑和痛心,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严厉中充满关爱,领悟教师的一片玉壶冰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从心理接纳你,从而知错改错,振作精神,增强主动求知意识,将内心对老师的感激转化为持之以恒、勤于探究的学习决心。
2.尊重个体,开启心智。准确说来,班级内学困生人数与教师的劳动成反比,比值的大小,取决于老师能否结合学生个体心理认知,建立健全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探索新型师生关系的沟通方法,研究开启学生学习心智的技能策略,去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美国心理学家加得纳说:“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人人都有某种智力因素崛起的可能。以前我班级有个学困生,他其实脑子很好,但由于长期养成了消极懒散的学习习惯,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总觉得自己记忆力很差,时间一长,背诵成了难题,每次默写总是错字连篇,但他朗读语感很好,我于是每次课堂上让他给学生朗读,并及时鼓励他既然朗读这么好那背诵一定会很快的,慢慢他就喜欢经常用诵读来加强记忆,这样过段时间后我发现他喜欢背诵,善于识记了。所以我们要从不同视角发现学困生各自智力因素的特色,制定转变他们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策略。以达到教与学同步,使学困生在不断否定自我中得到更新,在不断修正自我中走向成熟。
要消除对学困生的偏见,找回自尊自信
现行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成绩成为教师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成绩好的学生深受老师关爱,而那些学困生即使有了进步,也会被老师忽视,而他们的缺点和过失常常引人注目,有的甚至成了老师管教的“杀手锏”。从而导致学困生心理的不平衡,差距越来越大。
1.转变观念,平等对待。我们教师要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观念来转化学困生,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方法欠佳不怕,可怕的是教师用歧视的眼光,偏见的做法,低估的言辞去刺伤他们渴望理解和关爱的心灵。学困生的情感是脆弱而敏感的,例如:有很多班主任喜欢凌驾于学生、家长之上,在班级里对学优生“关爱”有佳,但对学困生只要他们一犯错就对他们进行讽刺挖苦,动辄“你看谁谁多优秀,你无可救药了”,“你是差生更应该小心才是”,“叫家长来领你回去,我们无法管教了”等等。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赞可夫说:“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求自制”。所以,教师的言行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体察学生当前所想所为,并换位思考,用爱心去感化,那么许多困难将会迎刃而解了。
2.张扬个性,寻找亮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由个性心理产生,没有良好的心理支配,学习中不会有足够的投入。因此,教师要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多和他们谈心交流,多鼓励张扬他们的个性,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比如:一般学困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或多或少有心理障碍,从而容易造成不信任别人、隐藏心里秘密的现象。教师应当走近他们,以朋友方式去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愿意把你当做倾诉对象,从而打开他们心灵之窗,寻找正确的教育方式。再如:有许多学困生在体育、绘画、音乐、表演、制作、劳技等方面都有特长,但他们由于自卑而不敢表现自己,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张扬个性、展示特长的舞台,可以适当让他们担任,艺术、体育、劳技等学科课代表等。从而使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成为校园又一道靓丽的风景。这就是赞可夫所说:“当教师是在形成儿童集体的基础上来实施个别对待的时候,这种个别对待才能获得巨大的力量”。
要为学困生树立榜样,进行感染熏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理想人格,会像一丝丝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才能熏陶感染学生,同时也要重视集体的榜样作用,用先进带动落后,实现共同发展。
1.以身作则,不令则行。教师人格魅力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敬佩、依赖、亲切感,教育效果就好。如果说学生是教师的模板,是教师生命的延续,那么一个班级就是班主任的模板,是班主任个性的延续。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应该率先垂范,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困生,真正成为他们学习、效仿的楷模。如管理班级卫生时,教师能做到自己衣着整洁,办公室收拾齐整,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丢杂物,走进教室习惯检查桌子是否排得整齐,随手把讲台上的粉笔盒摆好,看见地上有纸团便随手捡起,把门口倒了的拖把扶起来等等。大到教育教学,小到各种场合下的言谈举止,处处给学生以表率,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他们身上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师恩情感升华,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2.团结并进,师生共励。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应依据班情、学情,精心营造一个团结奋进,互相帮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都有“班进我荣,班退我耻”的集体荣辱观,让学困生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关爱和温暖。我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开展“手拉手、多帮一”活动,举办《班级在我心中》等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对来自困难家庭的学困生,组织学生捐款捐物等。在发挥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的同时,也要发挥班级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形成师生互励,共同奋进的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使他们在学习中不再有“鸿鹄将至,思援弓而射之”之感。
总之,只要你教学得法,学困生的希望之花才会得到浇灌;只要你心中有太阳,学困生的心灵之窗不再黑暗;只要你的爱有艺术,学困生心灵希望之灯才得以点燃。这样,我们坚信:今天的“丑小鸭”定会成为明日的“白天鹅”。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八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