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教学中,为了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我积极参与研究,承担了《通过自制玩具,提高2—3岁幼儿动手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在教育教学中大胆进行此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了成长与快乐。
根据平时家长的反映和我对幼儿的观察发现: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比较优越,玩具以购买为主,只需到商场一指,所以不爱惜;因为缺少游戏玩伴,所以再多的玩具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意思。这就使得孩子及家长勤俭节约的意识比较淡薄。孩子主动做事的机会很少,家长包办代替的太多。如果将单纯的“玩”玩具,引导到让孩子参与“制”玩具,会怎样呢?
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全新的玩具观,让我找到了答案:即由成人与孩子一起,利用各种生活材料或自然材料制作玩具。这一活动本身更有利于孩子开动脑筋,发展个性,充分发挥其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用过的纸盒、小瓶、小桶、瓶盖、蛋壳等废旧材料进行自制玩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先将废品制作成玩具,在游戏中与幼儿分享,其意义并不在于做成玩具的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一行为,使幼儿从小树立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懂得“废品不废”的道理。通过自制玩具来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确定了“通过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及指导使用自制玩具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为研究目的,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观察法为辅,选定我们亲子班的2—3岁幼儿(15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因为,一是我比较熟悉本班幼儿的发展与实际情况,二是这些幼儿由家长陪同来上课,便于方案的进一步实施,三是如果在家中能够延伸和丰富自制玩具的种类等,这样会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让他们从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的乐趣。
一、学期初,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亲子班幼儿动手情况统计表》,了解幼儿在家里的基本情况
由《亲子班幼儿动手情况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作为研究对象的15名孩子在家里很少接触到类似胶棒、剪刀一类的制作工具,而且动手做过简单小玩具、有目的的使用过胶棒、双面胶的孩子均只有1人,大部分孩子进行有目的的画画、剪纸等活动的机会也非常的少,本调查的结果很不理想。
二、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幼儿,发现问题,进行分析
当幼儿来到亲子班参与活动时,我认真观察着他们的表现,发现他们实际会用胶棒、剪刀等的人,比调查问卷中的数量要少,甚至个别幼儿根本就没接触过这些东西,对制作一些简单的小玩具就更是无从提起了。经过细致地分析与反思,我为每名幼儿建立了“幼儿游戏观察与记录”表,观察分析幼儿在户内、户外的游戏时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自制玩具、促进幼儿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通过组织自制玩具的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自己动脑、动手操作的机会
因为2—3岁幼儿在亲子班上课时是由家长陪同的,所以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也是很重要的。通过观察,我发现,仅靠在大型玩具上游戏,难以保证幼儿走、跑、跳、钻、爬等多项运动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了多种运动器械。我们用大型的纸箱做“山洞”,用易拉罐做“梅花桩”,用油桶和皮筋做“跳高器”等使幼儿在情境游戏中锻炼了走、钻、平衡、跳的能力,肢体动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四、学期末,通过日常生活观察幼儿,对前一段的研究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通过观察与幼儿参与制作活动的情况,发现:能独立使用胶棒、会自己折纸、能较独立地使用剪刀、会使用双面胶等幼儿的人数均比学期初调查的人数增加了,几项内容平均提高50%;在老师的引导下,较独立地制作出简单玩具的幼儿点总人数的56.7%;具有主动参与制作玩具的意识和对自制玩具感兴趣的幼儿人数还不到60%,这两方面的培养还应该再逐步深入与加强。
因此,我的下一步研究设想是,要根据幼儿现实发展的水平与需要修改原计划,然后再进一步调整,继续实施课题的研究方案。
通过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的各种活动,家长们的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家长们真实地感受到,自制玩具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一起交流的时间。在制作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与家长都得到了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园亲子班的玩具架上、户外的游戏场上、活动室里也都摆放了由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各种玩具。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孩子们得到发展的同时,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教师慢慢改变了只凭个人兴趣自制玩具的做法,逐步学会了将自制玩具建立在新生幼儿的已有水平之上,真正将《纲要》中“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精神落到实处。这个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与提高才是更有价值的。
(责任编校:合欢)
根据平时家长的反映和我对幼儿的观察发现: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比较优越,玩具以购买为主,只需到商场一指,所以不爱惜;因为缺少游戏玩伴,所以再多的玩具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意思。这就使得孩子及家长勤俭节约的意识比较淡薄。孩子主动做事的机会很少,家长包办代替的太多。如果将单纯的“玩”玩具,引导到让孩子参与“制”玩具,会怎样呢?
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全新的玩具观,让我找到了答案:即由成人与孩子一起,利用各种生活材料或自然材料制作玩具。这一活动本身更有利于孩子开动脑筋,发展个性,充分发挥其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用过的纸盒、小瓶、小桶、瓶盖、蛋壳等废旧材料进行自制玩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先将废品制作成玩具,在游戏中与幼儿分享,其意义并不在于做成玩具的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一行为,使幼儿从小树立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懂得“废品不废”的道理。通过自制玩具来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确定了“通过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及指导使用自制玩具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为研究目的,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观察法为辅,选定我们亲子班的2—3岁幼儿(15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因为,一是我比较熟悉本班幼儿的发展与实际情况,二是这些幼儿由家长陪同来上课,便于方案的进一步实施,三是如果在家中能够延伸和丰富自制玩具的种类等,这样会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让他们从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的乐趣。
一、学期初,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亲子班幼儿动手情况统计表》,了解幼儿在家里的基本情况
由《亲子班幼儿动手情况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作为研究对象的15名孩子在家里很少接触到类似胶棒、剪刀一类的制作工具,而且动手做过简单小玩具、有目的的使用过胶棒、双面胶的孩子均只有1人,大部分孩子进行有目的的画画、剪纸等活动的机会也非常的少,本调查的结果很不理想。
二、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幼儿,发现问题,进行分析
当幼儿来到亲子班参与活动时,我认真观察着他们的表现,发现他们实际会用胶棒、剪刀等的人,比调查问卷中的数量要少,甚至个别幼儿根本就没接触过这些东西,对制作一些简单的小玩具就更是无从提起了。经过细致地分析与反思,我为每名幼儿建立了“幼儿游戏观察与记录”表,观察分析幼儿在户内、户外的游戏时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自制玩具、促进幼儿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通过组织自制玩具的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自己动脑、动手操作的机会
因为2—3岁幼儿在亲子班上课时是由家长陪同的,所以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也是很重要的。通过观察,我发现,仅靠在大型玩具上游戏,难以保证幼儿走、跑、跳、钻、爬等多项运动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了多种运动器械。我们用大型的纸箱做“山洞”,用易拉罐做“梅花桩”,用油桶和皮筋做“跳高器”等使幼儿在情境游戏中锻炼了走、钻、平衡、跳的能力,肢体动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四、学期末,通过日常生活观察幼儿,对前一段的研究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通过观察与幼儿参与制作活动的情况,发现:能独立使用胶棒、会自己折纸、能较独立地使用剪刀、会使用双面胶等幼儿的人数均比学期初调查的人数增加了,几项内容平均提高50%;在老师的引导下,较独立地制作出简单玩具的幼儿点总人数的56.7%;具有主动参与制作玩具的意识和对自制玩具感兴趣的幼儿人数还不到60%,这两方面的培养还应该再逐步深入与加强。
因此,我的下一步研究设想是,要根据幼儿现实发展的水平与需要修改原计划,然后再进一步调整,继续实施课题的研究方案。
通过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的各种活动,家长们的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家长们真实地感受到,自制玩具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一起交流的时间。在制作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与家长都得到了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园亲子班的玩具架上、户外的游戏场上、活动室里也都摆放了由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各种玩具。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孩子们得到发展的同时,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教师慢慢改变了只凭个人兴趣自制玩具的做法,逐步学会了将自制玩具建立在新生幼儿的已有水平之上,真正将《纲要》中“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精神落到实处。这个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与提高才是更有价值的。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