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是写乡村词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词人。他摆脱了当时乡间词以都市化为背景,满足士大夫审美趣味和市民消遣需求的这一潮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乡村词的顶峰。究其原因:第一,在1182年辛弃疾43岁那年之后的整整20年中,他一直生活在江西上饶、铅山农村。他热爱乡间自然风景,熟悉乡村生活情态,体悟农民喜怒哀乐,甚至自号“稼轩居士”。第二,辛弃疾终身心怀报国之志,一直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即使谪居乡间,寄情田园山野,也难化解心底的痛苦和惆怅。忧国忧民的情思和壮志难酬的凄苦,使得他的乡村词别具韵味。《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乡村词的代表作。
上阕头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利用茅屋、小溪、青草,几个乡野间司空见惯的景象,勾勒出了一个清新秀丽质朴的乡居环境。“茅檐低小”,指茅屋面积狭小,屋檐低矮。“小”字后置,用语序变换切合用韵规律;“青青草”中叠词似信手拈来,可读来极富节奏感和韵律美,还突出了青草鲜明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茅屋“低小”,简朴而不失温馨;溪上草“青青”,明快而不失色彩。
后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坐在一起喝酒聊天,亲亲热热,一副悠闲自得的情景。这样的解读只能说是感知了词句传递的表层信息。经典作品的赏析,唯有把字词所蕴含的意象整合成一种具体的景象,发掘深处的情绪转换,才能走进作品所创造的深邃意境。词人沿溪流信步,还未走近茅屋,便隐约听到一阵柔媚婉转,还略带着醉意的谈笑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谁如此纵情乡野风物?词人不由地加快脚步,走近茅屋一看,原来是一对白发老人。此处正常的句法应该是:“谁家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倒装句法,收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首先,用倒装结构,突出词人是在无意中听得“相媚好”的山间乡音,一下子获得了一种神奇的审美快感,并被如此惬意的生活氛围所感染,意外、急切、欣喜、亢奋等情绪跃然纸上。其次,不用倒装,似乎是词人想弄明白眼前这两个人的真实年龄、身份、家境、背景等,这是平淡无奇的叙事,缺乏诗词艺术中情绪暗流的涌动。用“谁家翁媪”作为上阕的休止音,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回味感。谁在谈笑不重要,谁家的翁媪也不重要,为什么而谈笑更不重要。“谁家”似问非问,是词人对眼前这对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的惊叹与祝福,是对天下所有“翁媪”都能“相媚好”的向往与期待。最后,尾句“白发翁媪”是词人眼之所见,这是视觉意象。前三句“茅檐”、“溪上草”、“吴音”分别是视觉意象、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倒装句让不同的审美感知方式交替出现,一方面让读者的审美体验更丰富、更充分,另一方面是为了与语言背后的情绪起伏相匹配。上阕词可谓言与意、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的最好范例,体现了稼轩词超凡的艺术水准。
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采用凝练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了农家三个儿子的活动,直书其事,极尽通俗,但形象鲜明,耐人寻味,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大儿”、“中儿”、“小儿”逐一上场,这是一种平行复沓的铺张手法,于平淡无奇中唤起一种传统说唱艺术所特有的、回环往复的朴素情调。“锄豆”、“编鸡笼”、“剥莲蓬”,应接不暇的画面交替增强了意象的密度感,勾勒了一幅农家人清新优美、富有情趣的劳动生活图画。
稼轩乡村词常借景抒怀,表达对历史、现实人生的深沉感慨,词的意境阔大而深远。他不像苏轼常从“看客”角度反映农民疾苦,多以“个中人”的身份写农村生活,把自己的生命情怀涵泳其中。如“东家娶妇,西家归女”(《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一副浸入式的闲适、潇洒、宁静心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于丰收在望的喜悦中分享农民的快乐,表达乡间生活的安逸。这首词共46个字,写了五个人物。稼轩乡村词中的人物总离不开老人和孩子,特别是老人。在他看来国泰民安,首先要考量老年人是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标志。“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老人静处闲看孩子的淘气,不受战争的侵扰和贫困的折磨。辛弃疾乡村词表现的升平气象,并非刻意粉饰,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他出生在沦陷区,早年深知亡国之恨,亲历百姓颠沛之苦。21岁就率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25岁到南宋朝廷入仕为官。后屡遭排挤与打击,但从未纵情山水,随时听从朝廷召唤。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可见不管个人境遇如何,其光复故国的志向始终未移。他笔下那份安逸恬静的村居生活正折射出他永恒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辛弃疾词中的老人总能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体验独特的闲情雅致。由此看来,词中白发翁媪“醉”归何处,值得玩味。与其说老人因不胜酒力而微醉,不如说是为自己健康的身体、温馨的家庭、安逸的生活而陶醉。
为了达到意脉贯通、相生相顾的艺术效果,这首词运用国画艺术中常用的“置阵布势”之法,通过“溪”把各部分有机组织在一个体系中,颇具匠心。依水而居、择水而栖,村居环境和生活场景都围绕小溪展开。“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画面布局紧凑。在辛弃疾的乡村词中,“溪”并不少见。如“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仅仅把“溪”作为现实意象观照,少了许审美张力,有坐实之感。传统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水的德行最接近“道”。从山水中来,回归山水生活,是人类向往的理想家园。辛弃疾以立意为起点构思“水”,把天人合一思想投射到水上,通过意象化的延伸和超越,让读者窥见他心中的“世外桃源”,洞彻其中形而上的悠远意蕴,进入词学和哲学浑然天成的至高境界。
像《清平乐村居》这样的传统经典文本,教师一定要融合自己的审美经验、情感体验和文化积淀,才能把握作品的艺术生命,达到作品召唤的审美高度,才能在课堂上实现编者、教者和学习者共同期待的审美功能、社会意义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兆鹏.唐宋词名篇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2]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3]孙绍振.演说经典之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11.
上阕头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利用茅屋、小溪、青草,几个乡野间司空见惯的景象,勾勒出了一个清新秀丽质朴的乡居环境。“茅檐低小”,指茅屋面积狭小,屋檐低矮。“小”字后置,用语序变换切合用韵规律;“青青草”中叠词似信手拈来,可读来极富节奏感和韵律美,还突出了青草鲜明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茅屋“低小”,简朴而不失温馨;溪上草“青青”,明快而不失色彩。
后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坐在一起喝酒聊天,亲亲热热,一副悠闲自得的情景。这样的解读只能说是感知了词句传递的表层信息。经典作品的赏析,唯有把字词所蕴含的意象整合成一种具体的景象,发掘深处的情绪转换,才能走进作品所创造的深邃意境。词人沿溪流信步,还未走近茅屋,便隐约听到一阵柔媚婉转,还略带着醉意的谈笑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谁如此纵情乡野风物?词人不由地加快脚步,走近茅屋一看,原来是一对白发老人。此处正常的句法应该是:“谁家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倒装句法,收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首先,用倒装结构,突出词人是在无意中听得“相媚好”的山间乡音,一下子获得了一种神奇的审美快感,并被如此惬意的生活氛围所感染,意外、急切、欣喜、亢奋等情绪跃然纸上。其次,不用倒装,似乎是词人想弄明白眼前这两个人的真实年龄、身份、家境、背景等,这是平淡无奇的叙事,缺乏诗词艺术中情绪暗流的涌动。用“谁家翁媪”作为上阕的休止音,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回味感。谁在谈笑不重要,谁家的翁媪也不重要,为什么而谈笑更不重要。“谁家”似问非问,是词人对眼前这对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的惊叹与祝福,是对天下所有“翁媪”都能“相媚好”的向往与期待。最后,尾句“白发翁媪”是词人眼之所见,这是视觉意象。前三句“茅檐”、“溪上草”、“吴音”分别是视觉意象、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倒装句让不同的审美感知方式交替出现,一方面让读者的审美体验更丰富、更充分,另一方面是为了与语言背后的情绪起伏相匹配。上阕词可谓言与意、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的最好范例,体现了稼轩词超凡的艺术水准。
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采用凝练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了农家三个儿子的活动,直书其事,极尽通俗,但形象鲜明,耐人寻味,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大儿”、“中儿”、“小儿”逐一上场,这是一种平行复沓的铺张手法,于平淡无奇中唤起一种传统说唱艺术所特有的、回环往复的朴素情调。“锄豆”、“编鸡笼”、“剥莲蓬”,应接不暇的画面交替增强了意象的密度感,勾勒了一幅农家人清新优美、富有情趣的劳动生活图画。
稼轩乡村词常借景抒怀,表达对历史、现实人生的深沉感慨,词的意境阔大而深远。他不像苏轼常从“看客”角度反映农民疾苦,多以“个中人”的身份写农村生活,把自己的生命情怀涵泳其中。如“东家娶妇,西家归女”(《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一副浸入式的闲适、潇洒、宁静心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于丰收在望的喜悦中分享农民的快乐,表达乡间生活的安逸。这首词共46个字,写了五个人物。稼轩乡村词中的人物总离不开老人和孩子,特别是老人。在他看来国泰民安,首先要考量老年人是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标志。“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老人静处闲看孩子的淘气,不受战争的侵扰和贫困的折磨。辛弃疾乡村词表现的升平气象,并非刻意粉饰,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他出生在沦陷区,早年深知亡国之恨,亲历百姓颠沛之苦。21岁就率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25岁到南宋朝廷入仕为官。后屡遭排挤与打击,但从未纵情山水,随时听从朝廷召唤。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可见不管个人境遇如何,其光复故国的志向始终未移。他笔下那份安逸恬静的村居生活正折射出他永恒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辛弃疾词中的老人总能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体验独特的闲情雅致。由此看来,词中白发翁媪“醉”归何处,值得玩味。与其说老人因不胜酒力而微醉,不如说是为自己健康的身体、温馨的家庭、安逸的生活而陶醉。
为了达到意脉贯通、相生相顾的艺术效果,这首词运用国画艺术中常用的“置阵布势”之法,通过“溪”把各部分有机组织在一个体系中,颇具匠心。依水而居、择水而栖,村居环境和生活场景都围绕小溪展开。“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画面布局紧凑。在辛弃疾的乡村词中,“溪”并不少见。如“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仅仅把“溪”作为现实意象观照,少了许审美张力,有坐实之感。传统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水的德行最接近“道”。从山水中来,回归山水生活,是人类向往的理想家园。辛弃疾以立意为起点构思“水”,把天人合一思想投射到水上,通过意象化的延伸和超越,让读者窥见他心中的“世外桃源”,洞彻其中形而上的悠远意蕴,进入词学和哲学浑然天成的至高境界。
像《清平乐村居》这样的传统经典文本,教师一定要融合自己的审美经验、情感体验和文化积淀,才能把握作品的艺术生命,达到作品召唤的审美高度,才能在课堂上实现编者、教者和学习者共同期待的审美功能、社会意义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兆鹏.唐宋词名篇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2]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3]孙绍振.演说经典之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