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古诗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emai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读古诗,不但能从中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而且还能从中吸取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歌以至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阅读古诗,重点不是在“阅”上面,而在“读”上面。这个读,不是一般意义的读,而是满怀情感地高声朗读的“读”。古诗(尤其是其中的抒情诗)适合于吟咏 (有节奏地朗读)。一首具有较浓抒情意味的古诗,如果反复吟咏的话,那么,不但能体会到它语言的精美,而且还能感受诗人通过它含蓄地表达出来的细腻的情感,例如,如果反复朗读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那就仿佛看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山水画(西下的夕阳随山而尽的情态,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便能体会到诗人通过“更上一层楼”这一句展示出来的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
   阅读古诗,除了要把重点放在读上面,尽量做到“熟读成诵”外,还应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思想状况等),因为诗人通过诗歌来写自己的志向,来表现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是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写时自身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情感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例如:南宋诗人陆游生活在灾难深重的时代,淮河以北的半壁河山被金人占领,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他竭力主张抗金,发誓要收复失地。但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对力主抗金者排斥打击,致使陆游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悲愤满腔。我们了解这一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状况,再读他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便能比较深刻地理解诗人无比的悲愤和急切收复失土的盼望之情了。
   就古诗中抒情诗而言,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其中值得多花气力研究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通过叙事或写景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的。请看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的残月、乌啼、渔火、钟声等景物,抒发了人生劳顿的惆怅(伤感、愁闷),属写景抒情;而唐代诗人杜甫《蜀相》一诗中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则是通过概括。叙述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表示诗人对他的崇敬,属叙事抒情。显然,阅读时弄清楚诗人采用何种方法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世界,对于深入地理解诗歌艺术方面的特点是很有好处。
  阅读古诗,除了上面的几点外,还应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为了使诗歌新颖、鲜明、生动、形象,除用比(打比方)、兴(托物起兴)手法外,拟人、夸张、对比、对比、对偶、象征、反复、用典(运用典故)等表现手法,也是经常运用的。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用春日的温暖阳光比喻母亲对子女的慈爱;唐代诗人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似乎有一 长度,可以丈量;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中的“万里长征还人未还”里的“万里”,显然是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阅读时联系诗中的句子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不仅能更清楚地读懂诗的内容,而且同时也能更深切地体会诗人细腻的思想情感,欣赏其中的精妙之处。
   阅读古诗时还应注意一下两点:一是不要像读古文那样对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和翻译,因为“诗意”大多是靠多读感受出来的,有些诗句翻译成白话以后,其中的韵味便流失了,便会变成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二是最好找一些相同题材、不同诗人写的诗篇(如:同写游西湖的诗),反复吟咏,加以赏析,细心体会它们之间的异同,相互比较,相互映照,这样的阅读,可能对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能体会到单独阅读某诗所感悟不到的某种独特的味道。
  
其他文献
许多高一新生刚到高中时会认为自己在初中的英语还不错,稍微一用心就能考八九十分。然而,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有举步维艰、无所适从的感觉。显然这是没处理好初、高中英语衔接造成的。初、高中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否处理好初、高中衔接直接影响着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因此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影响高一新生英语学习过渡的原因  1.学
【摘要】选好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但是现在小学生作文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米下锅。本文便是根据这个现象分析了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现在的小学生生活枯燥,没有生活积累;二是积累素材不是个长期的过程,要今日发现,今日感悟;三是孩子对生活缺乏好奇心;四是学生缺乏批判思维。根据这些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关注语文教材、关注时事新闻、关注阅读几个方面去积累素材。  【关键词】素材积累素材缺乏原因解决办法    
所谓“前理解”,是指学生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学生的阅读对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越是“清白的历史”,越会给学生对话造成困难。学生个体已有的经验、习惯等将有力地影响着当前“对话”的进行,因此阅读对话前,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充实“前理解”。  一、扩充背景资料,美在对话有深度。   “前理解”构成了理解者的视野,一个人能够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恰恰取决于其“前理解”。教材中,有很多古诗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诗意,课堂教学更加彰显了语文的人文性,教学资源的开掘更深更广,课堂容量更大,教学形式更趋多样。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也出现了一些“过犹不及”的现象,使语文教学偏离了语文的轨道,与新课程貌合神离,课堂教学实效性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一、无效语文课堂教学之现象  (一)课堂内容过“全”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
着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诚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學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重视语文
众所周知,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在培养人的聪明才智和发展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几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问题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来自学生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学生的问题,往往代表了他们同龄人的思维水平。把他们提出的典型问题,再拿到他们之中去讨论,更适合学生的口味,容易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讲解代数式的概念时,有的学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初一学生兴高采烈的来到学校,但一段时间后,一部分学生由于成绩的原因,自知升学无望,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诱发和树立“学困生”正确的动机,并
如何认识和对待后进生,历来是中学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否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学生英语水平达标是英语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曾与一些富有经验的老教师讨论过这一问题,现在新课程改革已深入发展,可是英语后进生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主要标志是学生英文能力急剧下降,学习态度差,考试不及格。近几年来我县中考英语成绩人平分均不足60分,及格率也不到50%,比
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效减负、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关键要加强课堂教学的优化。  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每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因准备充分而能快速进入教的角色,学生也会被老师的激情所带动而进入学的角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的减低,尤其是课堂结束前的5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因已经讲完而容易放松对学生的观察和要求,学生则因已经坚持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跨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呢?课堂教学中,教师巧设问题情境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讴歌:“处处是创造的天地,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