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如果没有建立在教育本质应有的基础上,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可怕的。很多教育行为需要在辩证之后,才能看清其实质,找到工作的发力点,而后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开展工作,最终才能让学生成为生长的本体。
班级自主管理的实质辩证。自主化管理总是和班规交织在一起,一些所谓的自主化管理,首先将制定班规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孩子们自主制定,然后成立班委会让孩子们自主执行,而班主任可以高高在上做“太上皇”。
表象是自主,而实质是管理。这种以管理为目的的“自主”,不考虑教育的实质,只是为管理而管理,且孩子越遵守纪律越被视为成功的管理。由于实施管理的孩子缺乏管理理念和应有的管理智慧,从而使管理方式流于简单粗暴。事实上这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遑论给孩子们自由空间以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自主管理的实质不应是管理,而是自主——自主发展的环境,自主发展的平台,自主发展的动力,并最终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所谓自主发展能力,就是一个人在脱离教师引领之后,依然能够发展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力。培养可持续发展力才是自主管理的实质,而这个实质无关班规,只关成长。
自主管理的发力点。或许有人会问,没有班规的班级能发展吗?孩子们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力吗?
一直以来,自主管理的发力点被视为班规的执行力。如果班规是河道,执行往往就是河岸。当河水冲出了河道,河岸所发挥的功能往往是堵,如同班规的执行,就是在做“堵”的工作。
数千年前,大禹治水就告诫我们,堵不如疏。自然,堵不是自主管理的发力点,而强硬的管理也不应该是自主管理的发力点。那么,当从何处发力呢?
中国有句俗语——无事生非。让一个孩子、一个班级不生是非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孩子们有事可做。做事是发展能力的最好途径,而有创意地做事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
因此,自主管理的班级,就是能够让孩子们自主地设计活动、自主地开展活动、有创意地开展各种各样活动的班级。在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能得到能力的锻炼,感受到班级的温度,从而爱上班级,爱上学校,进而爱上学习。因为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得到别人不同程度的赞许。
我一直以为,分数是教育的副产品,而活动才是教育的主旋律。但关键是,应该如何组织活动?怎样的活动才会有效?
树立活动的课程意识。强调“课程意识”,就是说班主任对班级活动主题要有系列化的思考,“系统”和“序列”是思考的两个着力点,这是班主任带班成功与否的关键。
现实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教育,都是对孩子心理表层的一次调节。这种表层的调节带有瞬时性,因为内在心理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强大的反调节能力,这就决定了一次性教育的效果是短暂的、表层的,很难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内心。而改变一个人内心的科学方式,就是在心理表层上做同方向的、持续不断的影响,从而达到改变人、教育人的目的——带班系统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科学路径。
一个以“管理”为最终落脚点的班主任,虽然可以设计出很多有创意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只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一次活动的效果仅仅是对学生的表层心理做了一次短暂的调节而已,无论活动本身多么生动,都无法真正影响到内在心理结构的稳定性,时间会让“这一次”活动的教育效果逐渐消解。所以,自主化管理的班级活动,必须是成系统的课程化活动,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可见,辩证自主管理的本质,找到了工作的着力点,并树立起科学的课程意识,才找到了班级自主化管理的正确路径,才算真正落实了“让每个孩子最大化地成为他自己”的教育本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班级自主管理的实质辩证。自主化管理总是和班规交织在一起,一些所谓的自主化管理,首先将制定班规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孩子们自主制定,然后成立班委会让孩子们自主执行,而班主任可以高高在上做“太上皇”。
表象是自主,而实质是管理。这种以管理为目的的“自主”,不考虑教育的实质,只是为管理而管理,且孩子越遵守纪律越被视为成功的管理。由于实施管理的孩子缺乏管理理念和应有的管理智慧,从而使管理方式流于简单粗暴。事实上这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遑论给孩子们自由空间以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自主管理的实质不应是管理,而是自主——自主发展的环境,自主发展的平台,自主发展的动力,并最终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所谓自主发展能力,就是一个人在脱离教师引领之后,依然能够发展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力。培养可持续发展力才是自主管理的实质,而这个实质无关班规,只关成长。
自主管理的发力点。或许有人会问,没有班规的班级能发展吗?孩子们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力吗?
一直以来,自主管理的发力点被视为班规的执行力。如果班规是河道,执行往往就是河岸。当河水冲出了河道,河岸所发挥的功能往往是堵,如同班规的执行,就是在做“堵”的工作。
数千年前,大禹治水就告诫我们,堵不如疏。自然,堵不是自主管理的发力点,而强硬的管理也不应该是自主管理的发力点。那么,当从何处发力呢?
中国有句俗语——无事生非。让一个孩子、一个班级不生是非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孩子们有事可做。做事是发展能力的最好途径,而有创意地做事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
因此,自主管理的班级,就是能够让孩子们自主地设计活动、自主地开展活动、有创意地开展各种各样活动的班级。在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能得到能力的锻炼,感受到班级的温度,从而爱上班级,爱上学校,进而爱上学习。因为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得到别人不同程度的赞许。
我一直以为,分数是教育的副产品,而活动才是教育的主旋律。但关键是,应该如何组织活动?怎样的活动才会有效?
树立活动的课程意识。强调“课程意识”,就是说班主任对班级活动主题要有系列化的思考,“系统”和“序列”是思考的两个着力点,这是班主任带班成功与否的关键。
现实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教育,都是对孩子心理表层的一次调节。这种表层的调节带有瞬时性,因为内在心理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强大的反调节能力,这就决定了一次性教育的效果是短暂的、表层的,很难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内心。而改变一个人内心的科学方式,就是在心理表层上做同方向的、持续不断的影响,从而达到改变人、教育人的目的——带班系统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科学路径。
一个以“管理”为最终落脚点的班主任,虽然可以设计出很多有创意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只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一次活动的效果仅仅是对学生的表层心理做了一次短暂的调节而已,无论活动本身多么生动,都无法真正影响到内在心理结构的稳定性,时间会让“这一次”活动的教育效果逐渐消解。所以,自主化管理的班级活动,必须是成系统的课程化活动,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可见,辩证自主管理的本质,找到了工作的着力点,并树立起科学的课程意识,才找到了班级自主化管理的正确路径,才算真正落实了“让每个孩子最大化地成为他自己”的教育本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