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永根: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卢永根,男,1930年12月生,广东花都人,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永根长期奋斗在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第一线,为农业和教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7年3月,卢永根教授在夫人的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这是他们毕生的积蓄,学校用这笔巨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卢老在病榻上領到奖杯。
颁奖词: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素材解读
卢永根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对自己格外“小气”,平常省吃俭用,一分钱一分钱地抠;对国家却非常慷慨大方,将毕生积蓄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他无论是在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身处逆境的时候,都始终热爱祖国,奉献国家。“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他用自己的嘉言懿行,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适用话题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勤俭节约 信念无敌
廖俊波:芳兰生贵里 山河澄正气
廖俊波,男,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出身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2017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2017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廖俊波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颁奖词: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
素材解读
廖俊波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面对贫困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县,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把担当放在首位,率领全县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严谨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画卷,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廖俊波不忘初心,对群众充满感情,始终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公仆情怀。他浑身阳光、清澈透亮,满满的都是正能量。一个心中装着人民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适用话题
公仆意识 不忘初心 勇于担当 勤政爱民
杨科璋:英雄归厚土 浩然天地秋
杨科璋,男,1988年3月出生,2011年6月入伍,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公安消防支队名山中队政治指导员。2015年5月30日,玉林市的一栋民房发生火灾,有人员被困。消防官兵赶到时,大火已将二楼的木梯完全烧毁,救援人员只能从旁边的民房楼顶绕进火场。杨科璋带着三名消防员率先爬上楼顶,自上而下展开搜救。没过多久,杨科璋就在五楼一间卧室的卫生间里发现了陈丽和她的孩子们。因为吸入过多的浓烟,约2岁的小女孩已经休克,再不转移就会有生命危险。危急之下,杨科璋决定将小女孩先行转移。然而当救援快要结束的时候,战友们突然发现找不到了杨科璋和小女孩。原来,就在杨科璋的撤退路线旁有一个正在改建中的电梯井,遮挡井口的木板已经被火烧毁。浓烟中杨科璋不慎踩空,从五楼跌落。战友们发现杨科璋时,他仰面躺在地上,小女孩被他紧紧搂在胸前。由于杨科璋身体的缓冲,小女孩除头部擦伤外没有任何损伤,而杨科璋却伤重不治。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依然保持着抱孩子离开时的姿势。为了保护小女孩,他在坠落的过程中依然没有松手。杨科璋生前参与过200多次救援,和战友们从生死线上抢救回160多条鲜活的生命。
颁奖词: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生命,热爱这岗位,几回回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
素材解读
杨科璋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时,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用忠肝义胆诠释了消防卫士的忠诚与光荣。他从五楼坠落仍紧抱孩子,书写了消防官兵最美的姿态。他一次次循着人们的呼救,呼啸出警;一次次迎着撤离的人群,逆火前行。他橙色的身影和闪烁的警灯,穿梭在白天与黑夜,冲锋在深爱的故乡。每一次冲进火海,直面生死考验;毎一次抢险救援,彰显责任担当。杨科璋的生命虽然定格在了27岁,可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适用话题
见义勇为 不怕牺牲 爱岗敬业 热爱人民
卓嘎和央宗:
乡心正无限 凤德咏余芬
卓嘎和央宗,女,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村民,姐妹俩。玉麦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1964年至1996年的34年间,桑杰曲巴家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一户人家。一个爸爸,两个女儿,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父亲桑杰曲巴是个老民兵,放牧守边34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他们知道,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近年来,随着西藏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开展,如今的玉麦乡有9户32人,已是“人丁兴旺”,建立起完备的乡级基层组织,人烟稀少的广袤土地也有了公安边防部队驻守。卓嘎、央宗姐妹从乡领导岗位退下来,仍然心系边防。 颁奖词: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断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
素材解读
站在日拉雪山,回望玉麦,雪线下是辽阔的牧场,牧场远方是望不到边的原始森林。那是卓嘎和央宗姐妹一家几代人守护的3644平方公里的土地,那里有无尽的资源和宝藏。那里很大,大到超过一些国家的面积;那里很小,小到34年的日子,只生活着一家三口。那里是雄鸡千万羽毛的一根,是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一隅。一家几代人,半个多世纪坚守边陲,无怨无悔。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
适用话题
家国情怀 默默坚守 耐住寂寞 国家至上
刘锐:倚天持报国 关山万里程
刘锐,男,38岁,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2016年9月,身为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的刘锐,再度驾驶国产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飞向西太平洋,刷新中国空军远海训练新纪录,彰显中国空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的决心意志。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刘锐紧跟装备升级步伐,参与完成国产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改装,和战友一起首次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留下中国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的航迹。刘锐所在团被确定为全军首家装备轰-6K的部队后,他作为“先行者”和“探路人”,既当“改装员”又当“试飞员”,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改装。随后,刘锐一鼓作气,创造性提出“课题牵引训练”新思路,形成一批战法、数十套突击方案,填补轰-6K作战使用的多项空白。
颁奖词:脱翎换羽,展翅高飞,这是大国利器。穿越海峡,空巡黄岩,你为祖国的战机填上一抹太平洋的蓝。巡天掠海,为国仗剑,强军兴军的锐一代。只要祖国需要,你们可以飞得更远。
素材解读
刘锐说:“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担当,当强军兴军、建设战略空军的重任,历史地落到我们肩上时,每名军人都必须跑步进入战位,随时准备为国出征。”刘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平常严格训练,苦练本领,“艺高人胆大”,多次出征,刷新中国空军远海训练新纪录,为祖国赢得了尊严和荣誉。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刘锐用忠诚和担当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风流之歌,让人心生敬仰和感动。
适用话题
恪守信仰 報效国家 捍卫尊严
卢永根,男,1930年12月生,广东花都人,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永根长期奋斗在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第一线,为农业和教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7年3月,卢永根教授在夫人的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这是他们毕生的积蓄,学校用这笔巨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卢老在病榻上領到奖杯。
颁奖词: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素材解读
卢永根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对自己格外“小气”,平常省吃俭用,一分钱一分钱地抠;对国家却非常慷慨大方,将毕生积蓄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他无论是在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身处逆境的时候,都始终热爱祖国,奉献国家。“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他用自己的嘉言懿行,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适用话题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勤俭节约 信念无敌
廖俊波:芳兰生贵里 山河澄正气
廖俊波,男,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出身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2017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2017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廖俊波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颁奖词: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
素材解读
廖俊波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面对贫困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县,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把担当放在首位,率领全县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严谨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画卷,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廖俊波不忘初心,对群众充满感情,始终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公仆情怀。他浑身阳光、清澈透亮,满满的都是正能量。一个心中装着人民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适用话题
公仆意识 不忘初心 勇于担当 勤政爱民
杨科璋:英雄归厚土 浩然天地秋
杨科璋,男,1988年3月出生,2011年6月入伍,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公安消防支队名山中队政治指导员。2015年5月30日,玉林市的一栋民房发生火灾,有人员被困。消防官兵赶到时,大火已将二楼的木梯完全烧毁,救援人员只能从旁边的民房楼顶绕进火场。杨科璋带着三名消防员率先爬上楼顶,自上而下展开搜救。没过多久,杨科璋就在五楼一间卧室的卫生间里发现了陈丽和她的孩子们。因为吸入过多的浓烟,约2岁的小女孩已经休克,再不转移就会有生命危险。危急之下,杨科璋决定将小女孩先行转移。然而当救援快要结束的时候,战友们突然发现找不到了杨科璋和小女孩。原来,就在杨科璋的撤退路线旁有一个正在改建中的电梯井,遮挡井口的木板已经被火烧毁。浓烟中杨科璋不慎踩空,从五楼跌落。战友们发现杨科璋时,他仰面躺在地上,小女孩被他紧紧搂在胸前。由于杨科璋身体的缓冲,小女孩除头部擦伤外没有任何损伤,而杨科璋却伤重不治。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依然保持着抱孩子离开时的姿势。为了保护小女孩,他在坠落的过程中依然没有松手。杨科璋生前参与过200多次救援,和战友们从生死线上抢救回160多条鲜活的生命。
颁奖词: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生命,热爱这岗位,几回回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
素材解读
杨科璋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时,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用忠肝义胆诠释了消防卫士的忠诚与光荣。他从五楼坠落仍紧抱孩子,书写了消防官兵最美的姿态。他一次次循着人们的呼救,呼啸出警;一次次迎着撤离的人群,逆火前行。他橙色的身影和闪烁的警灯,穿梭在白天与黑夜,冲锋在深爱的故乡。每一次冲进火海,直面生死考验;毎一次抢险救援,彰显责任担当。杨科璋的生命虽然定格在了27岁,可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适用话题
见义勇为 不怕牺牲 爱岗敬业 热爱人民
卓嘎和央宗:
乡心正无限 凤德咏余芬
卓嘎和央宗,女,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村民,姐妹俩。玉麦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1964年至1996年的34年间,桑杰曲巴家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一户人家。一个爸爸,两个女儿,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父亲桑杰曲巴是个老民兵,放牧守边34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他们知道,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近年来,随着西藏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开展,如今的玉麦乡有9户32人,已是“人丁兴旺”,建立起完备的乡级基层组织,人烟稀少的广袤土地也有了公安边防部队驻守。卓嘎、央宗姐妹从乡领导岗位退下来,仍然心系边防。 颁奖词: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断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
素材解读
站在日拉雪山,回望玉麦,雪线下是辽阔的牧场,牧场远方是望不到边的原始森林。那是卓嘎和央宗姐妹一家几代人守护的3644平方公里的土地,那里有无尽的资源和宝藏。那里很大,大到超过一些国家的面积;那里很小,小到34年的日子,只生活着一家三口。那里是雄鸡千万羽毛的一根,是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一隅。一家几代人,半个多世纪坚守边陲,无怨无悔。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
适用话题
家国情怀 默默坚守 耐住寂寞 国家至上
刘锐:倚天持报国 关山万里程
刘锐,男,38岁,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2016年9月,身为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的刘锐,再度驾驶国产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飞向西太平洋,刷新中国空军远海训练新纪录,彰显中国空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的决心意志。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刘锐紧跟装备升级步伐,参与完成国产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改装,和战友一起首次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留下中国新一代中远程轰炸机的航迹。刘锐所在团被确定为全军首家装备轰-6K的部队后,他作为“先行者”和“探路人”,既当“改装员”又当“试飞员”,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改装。随后,刘锐一鼓作气,创造性提出“课题牵引训练”新思路,形成一批战法、数十套突击方案,填补轰-6K作战使用的多项空白。
颁奖词:脱翎换羽,展翅高飞,这是大国利器。穿越海峡,空巡黄岩,你为祖国的战机填上一抹太平洋的蓝。巡天掠海,为国仗剑,强军兴军的锐一代。只要祖国需要,你们可以飞得更远。
素材解读
刘锐说:“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担当,当强军兴军、建设战略空军的重任,历史地落到我们肩上时,每名军人都必须跑步进入战位,随时准备为国出征。”刘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平常严格训练,苦练本领,“艺高人胆大”,多次出征,刷新中国空军远海训练新纪录,为祖国赢得了尊严和荣誉。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刘锐用忠诚和担当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风流之歌,让人心生敬仰和感动。
适用话题
恪守信仰 報效国家 捍卫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