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民族信仰建塑的理论依据与实现路径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信仰指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风向标,重塑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信仰刻不容缓。文章对信仰定义进行探寻,进而发掘出民族文化信仰的内涵;重点分析了民族文化信仰的理论依据——即儒家文化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述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的实现路径,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信仰是信仰主体对世界及人生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个体或群体奋斗、团结的精神基础和动力。一个国家的凝聚力首先来源于这个国家内民族的信仰是否归一,中国大学生群体的信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社会。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过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在那本书的最后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1]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学者的关注,尤其是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大学生信仰重塑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建塑大学生民族信仰的时代意义
  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特殊一代,他们的成长环境与之前年代的人群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共同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大学生政治信仰、人生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危机,宗教信仰问题亦已凸显。”[2]
  在过去,各位学者们更多地强调将国家的政治信仰和道德信仰融为一体,从而影响学生的个人信仰。可是在这里,民族文化信仰必须首先作为个人信仰的形式而存在,然后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找到其与政治信仰的契合,最终凝结成中国人独特的道德信仰。“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要想使民族文化信仰真正成为大学生内心坚定不移的信念,还需要充分的理论指导。
  二、建塑大学生民族信仰的理论依据
  (一)儒家文化的理性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三大主流传统思想。这三种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无时无刻地不在对中国社会产生着影响。其中,影响时间最长、在群众之中普及最广的当属儒学,而儒学的内在精神当中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实用理性精神。
  1.儒家文化的理性精神
  “实用理性”[4]最初是由李泽厚先生所提出的,泽厚先生在分别剖析了儒家仁学思想模式的四个因素: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之后,归结出儒家学术的一个态度就是极强的实践理性,或者说叫实用理性。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6]反对知而不行或“言而过其行”的人。因此儒家学说十分强调知行合一的精神。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尧舜之知而不遍务,急先务也。”(《孟子正义·尽心上》)[5]即人所说的“急用先学”。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中,经世精神也有强弱隐显的不同,但它始终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道家的老子、庄子主张“法自然”,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有不少的辩证法、逻辑学、相对主义的理论论述,好像是与孔孟的实用学说大相径庭。但是,老子关心的重点依然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6]。他们的弟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特点,对中国社会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一方面使中国人形成了崇尚身体力行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对思辨学问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儒家文化的教育实践价值
  自古以来,儒家文化十分注重通过文化的内化和养成提高一个人的修养。有一种内在的育人要求,“内圣外王”中的“内圣”指的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此外,还有“慎独”的思想,也是个人修养需要注意的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层次。社会上许多官员贪污腐败,就是因为过去的机制中缺少法律监督机制,人在没有其他人在旁情况下,依旧能做到一个君子该有的修养和品行是极为不易的。这些德行都需要慢慢培养。
  3.儒家文化的时代理性价值
  有人将儒家思想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实质就是“为官”的个人修养和“从政”的政治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7]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的,但揭示了孔子的思想实质。意思是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做更好的官;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孔子还说过,没有修养好就让人去做官,是“贼夫人之子”,也就是说,不学习就做官是害人害己的事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刘少奇强调:“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的艰巨事业,必须有高度的理论上的修养,最大的理论勇气。”[8]纵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到尽头的伟大历史成就,我们应该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并不过时的。反而应该站在新的历史舞台上去坚守,使这个理论继续焕发新的活力,指导中国社会实践道路。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认为文化差异是互补和创新的源泉。因而十分重视与不同文明的接触和交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深深根植于我们过去的社会革命进程中,第一个伟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者就是毛泽东,他的许多书籍如《矛盾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辟理解,和中国化的现实写照。同时,我们还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理论的实践与实践的理论的完美结合[9]。”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各位先哲们都十分注重学说、观点的实用性。通过实践和实用理性,我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信仰中,既有合乎历史性和时代性的部分,也有落后于守旧的部分,所以就需要新的文化信仰知识的填充——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建塑大学生民族信仰的具体路径   (一)利用校园文化培育民族文化信仰
  校园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他们对课程的喜好程度和对学校的热爱程度。在过去,大学校园一直充当着文化阵地的作用,长期以来对大学生产生着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文化属性,因此,将“知行合一”的传统观念灌输到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来,既可以改善已有的思政课教育方法,也可以使大学生在接受政治信仰教育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知行统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人通过‘自省’的方式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外化’成具体的实践行动。”[10]
  (二)利用社会道德规范深化民族信仰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当代“90后”大学生面对多元化的信仰,难免会产生迷茫与无所适从。不过好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因而要大力倡导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共识。将已有的民族文化知识储备转化为深入的民族文化信仰力量,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促进民族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机统一
  大学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阵地的作用,做好思想文化的带头人。以各种形式开展民族文化信念教育活动,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民族文化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致性应充分回到社会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去寻找。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革命圣地,了解那些仁人志士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下是怎样一步一步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多元化无可避免,怎样利用好这个大环境,建塑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信仰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主张的最好呼应。大学生既要放开眼光,充分包容和接纳多种思潮的涌入,以“综合文化观”为指导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要坚守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阵地,坚定民族文化信仰的建塑。从而形成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尼克松.不战而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2]熊英,阳海音,周行.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60-62.
  [3]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4]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15.
  [5]杨逢彬,杨伯峻.孟子[M].湖南:岳麓书社,2000.
  [6]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李浴华,马银华.论语·大学·中庸[M].山西:三晋出版社,2013.
  [8]奚广庆,马绍孟,谢淀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话[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9]湖北省高等院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编.马恩列斯哲学原著选读[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10]陈娟,王翔.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实现——兼论概论课中的信仰教育[J].韶关学院学报,2013,34(1):182-185.
  作者简介:何姿艺(1992-),女,湖北荆州人,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杨华祥,(1975-),湖北咸丰人,武汉轻工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
其他文献
本文是作者研究1958年河北保定农村经济调查资料系列论文的第三篇.根据1930年、1936年和1946年3个年份对清苑县4个村农户家庭历史的追溯调查数据,笔者对这一时期华北平原农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  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充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了改革开放25年来的基本经验,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追逐梦想.我们会计人应该做“ 有梦会计人”,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
南粤大地,春暖花开,《广东科技》之“广东省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启示录”专刊迎来了出版的日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对全省县市科技进
从滇西南的临沧市凤庆县出发,北行84公里,就可以到达鲁史古镇。远山如黛,沧江东流,古镇远观粉墙黑瓦,近睹人流如梭;俯视街巷悠悠,仰望飞檐翘首……鲁史古镇,犹如一幅淡淡的水
甘肃省甘谷县28岁的农民工王斌余,因在宁夏数次讨要工钱无果,愤怒之下今年5月11日晚连杀4人,重伤1人,后到当地公安局投案自首.
由于数学知识有着极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所以在教学中就要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上入手,做好教育调整工作.但是在教育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最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展开.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相继颁布的、,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地方政府合作的兴起,然而对合作机制的选择无疑成为各地方政府的难题。文章合芜蚌自主实验区中地方政府合作的内容、组织形式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