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需要情感来陶冶,爱心需要爱心来熏陶,跻身特殊教育六年间,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我才深深体会到以情感人,对聋儿的品德教育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关键词】情感 爱心 品德教育 心灵
儿童应该是祖国的花朵,是父母的期望,但是当一个孩子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生理上的各种残疾时,父母内心的痛苦是难以表达的。他们或是处于内心对孩子的愧疚,而对孩子加倍溺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或是出于另外的原因对孩子另眼相待,让孩子备受冷落,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孤僻、冷漠随之而产生,无论哪种原因,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不利的。
但是,聋儿正是由于其生理缺陷,他们原始的心灵就象一片白纸,在这样一片白纸上,你能忍心不把它描绘得更加绚丽吗?情感需要情感来陶冶,爱心需要爱心来熏陶,跻身特殊教育六年间,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我才深深体会到以情感人,对聋儿的品德教育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现就我个人这几年的体会,谈一下浅薄认识:
一、创设和谐环境,用爱心换取童心
刚入校的聋幼儿远离父母,心灵上没有情感寄托,再加上听觉缺陷,陌生的无声世界容易使他们产生恐惧感,许多聋儿表现出孤僻、不合群的现象,教师只有用爱心才能开启他们心灵上那紧缩的大门。黄莺是班上年龄比较小的学生,由于她的听力不错,我们对她学说话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但是,却令人意外地发现她的发音状况实在太差,说话时音调拉长,鼻音现象严重,舌头出现多余的动作,双手乱动,特别爱拧衣角。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破坏性特别强,经常一个人摆动东西,不是把书撕破了,就是把笔弄断了,自己拿到的东西决不允许别人碰,引得其他聋儿纷纷告状,指责黄莺的不好。我也批评她多次,她只是红着脸躲得远远的并不加以辩解,而问题还是接连不断地出现。我明显地感觉到教师的威严并没有让她改掉自己的陋习,只让她产生了恐惧感,我的心沉甸甸的。黄莺行为异常源自她孤僻的内心。当她的父母在她哭喊着离开她的时候,她有了被遗弃的感觉,而老师的威严和伙伴们的歧视更让她感觉所有的人都在离弃她,她紧张、无助。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黄莺需要关爱。从那以后,上课时我把黄莺安排在前排,及时表扬她的正确发音。“亲其师、信其道”,其他孩子开始渐渐亲近黄莺,愿意和她玩耍,我也发现点点滴滴的关爱和赏识让黄莺的笑脸多了起来。她敢对老师笑了,她也和其他聋儿一样说“老师好”。
二、置情于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聋儿由于生理缺陷,不但在家庭中饱受兄弟姐妹的歧视,同时还要承受社会上投来的异样的目光。同村的伙伴们都不愿意跟她玩甚至还嘲笑她。异常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情感上的冷漠与空白。正常幼儿可以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他们却无法从有声语言中获取情感上的信息,不能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更无视老师的心血。因此,有意识地让聋儿置身于情境之中,进行体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我有意到学生宿舍观察她们的生活起居,看见这些小孩早上不愿意起床,该休息的时候却久久不睡,三天两头地换洗衣服,浪费水也浪费大量的洗衣粉,却也洗不干净。吃饭时弄得满桌子都是饭粒,不听从生活老师的安排。一天,我让一位七岁的聋儿去洗自己的内裤,那孩子撅着小嘴,一脸不满的样子,嘴里还说着要等中年级的同学来帮洗,我意识到孩子的心灵上已沾染了灰尘,如不及时拂去,就会成为难以清除的污垢,于是,我让所有的聋儿都在旁边从头到尾地观看,老师洗每一件衣服,换每一次水,从老师额头上的汗珠和一脸的疲惫中,孩子们知道了洗衣服的艰辛,都争着给老师拿肥皂,拿洗衣粉,抢着洗自己的内衣、内裤,孩子们象老师一样一点一点、一遍一遍地揉搓,他们从自己揉搓得发红的小手中,得知干净衣服来之不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老依赖别人。从那以后,吃饭时,都不在肆无忌惮地把饭滴在衣服上、桌子上,玩耍时也不再趴在地上,并且孩子们还互相监督,衣服适时的换洗,家长们都说自己的孩子变得懂事多了,知道心疼父母了。
三、监管齐下,“严”字当先
教师不能象对待正常孩子那样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只能用最简单的手势,或“对、不对、好与不好”等语言来表达是非,至于聋儿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更不能从他们简单的手势和非语言的动作中来合理的处理各种问题,因此,很多教育工作难以深入开展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聋儿的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无疑会变相地助长其不良品德。因此,单纯对聋儿慈爱有加不能完全达到教育目的,还要加强对聋儿的监督与管理,以便随时处理他们之间的各种问题,对于原则性的问题,“严”也会起到一定的效应。
班里的孩子们每次回家都带回许多新鲜的东西,糖果啦,铅笔本子啦等等,一次,一个聋儿从大家一直都很喜欢的一位聋儿的书包里翻出了自己的新本子,本子上还写上了那位聋儿自己的名字,也许,拿别人本子的聋儿家庭条件不好,看到别人新买的东西眼红,自制力又差,就拿了放到自己的书包里,如果因为是那位聋儿的第一次,就轻描淡写地把这种行为放过去,事情远不会这么简单地就结束,俗话说“小时拿针,大时偷金”,聋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评价,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情感作为评价聋儿的导向,当时,我的脸就沉下来,一改平日里的慈爱,严厉地对其进行了批评,并指出绝对不能再犯第二次,并告诫聋儿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做到“防患于未然”。事后,为了让全体聋儿更进一步理解这类行为,我抓住时机,利用多媒体制作,播放一些让聋儿亲眼目睹了拿别人的东西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设立了监督机制,让聋儿互相监督,自己丢失了东西及时寻找,做到疏而不漏,一经发现类似行为,便会受到严厉批评。
聋儿听觉有缺陷,对聋儿的教育可能没有更多耳听口授的机会,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聋儿的品德教育相当复杂和艰辛,特别是刚入校的聋儿,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情感教育也只是一种教育方式,教师也只有用爱心去感悟他们,用真情去净化他们,真正把握好情感教育的艺术,才能够在聋儿心灵的空白处描绘得更加灿烂。
【关键词】情感 爱心 品德教育 心灵
儿童应该是祖国的花朵,是父母的期望,但是当一个孩子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生理上的各种残疾时,父母内心的痛苦是难以表达的。他们或是处于内心对孩子的愧疚,而对孩子加倍溺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或是出于另外的原因对孩子另眼相待,让孩子备受冷落,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孤僻、冷漠随之而产生,无论哪种原因,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不利的。
但是,聋儿正是由于其生理缺陷,他们原始的心灵就象一片白纸,在这样一片白纸上,你能忍心不把它描绘得更加绚丽吗?情感需要情感来陶冶,爱心需要爱心来熏陶,跻身特殊教育六年间,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我才深深体会到以情感人,对聋儿的品德教育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现就我个人这几年的体会,谈一下浅薄认识:
一、创设和谐环境,用爱心换取童心
刚入校的聋幼儿远离父母,心灵上没有情感寄托,再加上听觉缺陷,陌生的无声世界容易使他们产生恐惧感,许多聋儿表现出孤僻、不合群的现象,教师只有用爱心才能开启他们心灵上那紧缩的大门。黄莺是班上年龄比较小的学生,由于她的听力不错,我们对她学说话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但是,却令人意外地发现她的发音状况实在太差,说话时音调拉长,鼻音现象严重,舌头出现多余的动作,双手乱动,特别爱拧衣角。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破坏性特别强,经常一个人摆动东西,不是把书撕破了,就是把笔弄断了,自己拿到的东西决不允许别人碰,引得其他聋儿纷纷告状,指责黄莺的不好。我也批评她多次,她只是红着脸躲得远远的并不加以辩解,而问题还是接连不断地出现。我明显地感觉到教师的威严并没有让她改掉自己的陋习,只让她产生了恐惧感,我的心沉甸甸的。黄莺行为异常源自她孤僻的内心。当她的父母在她哭喊着离开她的时候,她有了被遗弃的感觉,而老师的威严和伙伴们的歧视更让她感觉所有的人都在离弃她,她紧张、无助。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黄莺需要关爱。从那以后,上课时我把黄莺安排在前排,及时表扬她的正确发音。“亲其师、信其道”,其他孩子开始渐渐亲近黄莺,愿意和她玩耍,我也发现点点滴滴的关爱和赏识让黄莺的笑脸多了起来。她敢对老师笑了,她也和其他聋儿一样说“老师好”。
二、置情于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聋儿由于生理缺陷,不但在家庭中饱受兄弟姐妹的歧视,同时还要承受社会上投来的异样的目光。同村的伙伴们都不愿意跟她玩甚至还嘲笑她。异常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情感上的冷漠与空白。正常幼儿可以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他们却无法从有声语言中获取情感上的信息,不能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更无视老师的心血。因此,有意识地让聋儿置身于情境之中,进行体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我有意到学生宿舍观察她们的生活起居,看见这些小孩早上不愿意起床,该休息的时候却久久不睡,三天两头地换洗衣服,浪费水也浪费大量的洗衣粉,却也洗不干净。吃饭时弄得满桌子都是饭粒,不听从生活老师的安排。一天,我让一位七岁的聋儿去洗自己的内裤,那孩子撅着小嘴,一脸不满的样子,嘴里还说着要等中年级的同学来帮洗,我意识到孩子的心灵上已沾染了灰尘,如不及时拂去,就会成为难以清除的污垢,于是,我让所有的聋儿都在旁边从头到尾地观看,老师洗每一件衣服,换每一次水,从老师额头上的汗珠和一脸的疲惫中,孩子们知道了洗衣服的艰辛,都争着给老师拿肥皂,拿洗衣粉,抢着洗自己的内衣、内裤,孩子们象老师一样一点一点、一遍一遍地揉搓,他们从自己揉搓得发红的小手中,得知干净衣服来之不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老依赖别人。从那以后,吃饭时,都不在肆无忌惮地把饭滴在衣服上、桌子上,玩耍时也不再趴在地上,并且孩子们还互相监督,衣服适时的换洗,家长们都说自己的孩子变得懂事多了,知道心疼父母了。
三、监管齐下,“严”字当先
教师不能象对待正常孩子那样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只能用最简单的手势,或“对、不对、好与不好”等语言来表达是非,至于聋儿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更不能从他们简单的手势和非语言的动作中来合理的处理各种问题,因此,很多教育工作难以深入开展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聋儿的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无疑会变相地助长其不良品德。因此,单纯对聋儿慈爱有加不能完全达到教育目的,还要加强对聋儿的监督与管理,以便随时处理他们之间的各种问题,对于原则性的问题,“严”也会起到一定的效应。
班里的孩子们每次回家都带回许多新鲜的东西,糖果啦,铅笔本子啦等等,一次,一个聋儿从大家一直都很喜欢的一位聋儿的书包里翻出了自己的新本子,本子上还写上了那位聋儿自己的名字,也许,拿别人本子的聋儿家庭条件不好,看到别人新买的东西眼红,自制力又差,就拿了放到自己的书包里,如果因为是那位聋儿的第一次,就轻描淡写地把这种行为放过去,事情远不会这么简单地就结束,俗话说“小时拿针,大时偷金”,聋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评价,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情感作为评价聋儿的导向,当时,我的脸就沉下来,一改平日里的慈爱,严厉地对其进行了批评,并指出绝对不能再犯第二次,并告诫聋儿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做到“防患于未然”。事后,为了让全体聋儿更进一步理解这类行为,我抓住时机,利用多媒体制作,播放一些让聋儿亲眼目睹了拿别人的东西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设立了监督机制,让聋儿互相监督,自己丢失了东西及时寻找,做到疏而不漏,一经发现类似行为,便会受到严厉批评。
聋儿听觉有缺陷,对聋儿的教育可能没有更多耳听口授的机会,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聋儿的品德教育相当复杂和艰辛,特别是刚入校的聋儿,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情感教育也只是一种教育方式,教师也只有用爱心去感悟他们,用真情去净化他们,真正把握好情感教育的艺术,才能够在聋儿心灵的空白处描绘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