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探究的方法,才能使脑海犹如池塘一样,池中的水一直保持充盈清澈状态。本文作者紧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畅谈了培养初中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大家予以适度关注与深层次探讨。
【关键词】 预习指导;文本资源;问题情境;激励机制;自主学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在《观书有感》 一诗中的绝句,其本义指只要源头有活水,池塘可以一直那么清澈;这与孔子提出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探究的方法,才能使脑海犹如池塘一样,池中的水一直保持充盈清澈状态。诸如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笔者借此契机,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浅谈一些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愿景。
一、注重预习指导,夯实探究基础
预习是“五步学习法”的前奏曲,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但预习不只是眼睛的阅读,正如古人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预习历史知识时应做到手不离笔,随时勾画一些重点和难点,一般针对重要的人名、地名、时间下面可以加单横线,叙述重要的史事梗概处添双横线,描写历史意义影响的地方画浪线;面对比较复杂的多层次内容,适宜在要点的左上角标出①②③等自然数序号。长此以往,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在师生合作探究中进行深层次研讨。
例如:笔者执教《西方文明之源》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围绕如下的预习题:(1)为什么希腊的早期文明称为爱琴文明?(2)爱琴文明发祥地和中心分别在何处?(3)古代希腊形成的奴隶制城邦中,哪两个城邦最重要?(4)雅典与斯巴达两城邦具有什么特点?(5)雅典在伯利克里时期的哪些方面体现了非常繁荣?(6)当年,罗马共和国是怎样扩张并建成罗马帝国的?(7)在罗马共和国动荡的岁月,谁领导奴隶们进行大规模起义?当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失败后,哪位军人建立了独裁统治?(8)罗马帝国的真正建立者是谁?他真正能够独揽大权从哪一年开始?学生在上述具有一定梯度问题的导航下,基本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点,初步了解雅典在伯利克里时期的繁荣昌盛和古罗马的兴亡的重要原因,从而为在课堂上理解重点和难点铺平了道路。
二、挖掘文本资源,培养探究能力
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各章节的基础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只有围绕三维目标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才能学有所获,感有所悟。例如:笔者在执教《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这一基础知识点,历史课代表提出了采取“背首字”的方法,经过大家的尝试,取得了轻松识记框架内容的成果,这与笔者的教学设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教材里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不厌其烦地描述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等繁杂的内容,不少学生面对这些知识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首先要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其次,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化繁为简”自主探究办法,通过找出重点词语、简化句子等形式,巧妙提取记忆要素,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能力。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大变革的时代》中“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要求学生采取要“化繁为简”的策略识记变法的背景、内容、原因和影响,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是完成探究性任务的前提条件,其本质就是新课标倡导“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理念,但是,大部分学生比较擅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他们既不晓得融会贯通的意义和途径,也不会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材料分析中解答问题。因此,教师务必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灵活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笔者在执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时,就紧密结合教材前后的联系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春天的故事》中部分歌词,直接打开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如下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问题:一是这位老人到底是谁?他领导的党中央于1979年制定了哪些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二是老人在南海边“畫了一个圈”内涵与意义是什么?三是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指我国的哪一个城市?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什么?四是这位老人在南海边“写下诗篇”蕴含着什么特定内涵?其历史意义是什么?五是你如何采用最简练的一句话语言评价这位老人?上述习题系统性比较强,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提高分析与归纳,比较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学习效果喜人。
四、优化激励机制,增强学生自信
不管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措施,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激励、赞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自主探究的自信,为全方位掌握新知识树立必胜信念。所谓自信,就是指一种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某一愿望的心理现象。凡是拥有自信心的学生,就不怕面临的艰难险阻,勇于通过探究性分析与实践解决问题。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诸如通过趣味化的导语、饱满的精神状态、历史小故事或历史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的范围,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采用恰如其分的言辞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逐步获取完成自主探究任务的自信心。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 预习指导;文本资源;问题情境;激励机制;自主学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在《观书有感》 一诗中的绝句,其本义指只要源头有活水,池塘可以一直那么清澈;这与孔子提出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探究的方法,才能使脑海犹如池塘一样,池中的水一直保持充盈清澈状态。诸如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笔者借此契机,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浅谈一些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愿景。
一、注重预习指导,夯实探究基础
预习是“五步学习法”的前奏曲,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但预习不只是眼睛的阅读,正如古人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预习历史知识时应做到手不离笔,随时勾画一些重点和难点,一般针对重要的人名、地名、时间下面可以加单横线,叙述重要的史事梗概处添双横线,描写历史意义影响的地方画浪线;面对比较复杂的多层次内容,适宜在要点的左上角标出①②③等自然数序号。长此以往,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在师生合作探究中进行深层次研讨。
例如:笔者执教《西方文明之源》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围绕如下的预习题:(1)为什么希腊的早期文明称为爱琴文明?(2)爱琴文明发祥地和中心分别在何处?(3)古代希腊形成的奴隶制城邦中,哪两个城邦最重要?(4)雅典与斯巴达两城邦具有什么特点?(5)雅典在伯利克里时期的哪些方面体现了非常繁荣?(6)当年,罗马共和国是怎样扩张并建成罗马帝国的?(7)在罗马共和国动荡的岁月,谁领导奴隶们进行大规模起义?当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失败后,哪位军人建立了独裁统治?(8)罗马帝国的真正建立者是谁?他真正能够独揽大权从哪一年开始?学生在上述具有一定梯度问题的导航下,基本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点,初步了解雅典在伯利克里时期的繁荣昌盛和古罗马的兴亡的重要原因,从而为在课堂上理解重点和难点铺平了道路。
二、挖掘文本资源,培养探究能力
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各章节的基础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只有围绕三维目标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才能学有所获,感有所悟。例如:笔者在执教《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这一基础知识点,历史课代表提出了采取“背首字”的方法,经过大家的尝试,取得了轻松识记框架内容的成果,这与笔者的教学设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教材里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不厌其烦地描述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等繁杂的内容,不少学生面对这些知识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首先要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其次,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化繁为简”自主探究办法,通过找出重点词语、简化句子等形式,巧妙提取记忆要素,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能力。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大变革的时代》中“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要求学生采取要“化繁为简”的策略识记变法的背景、内容、原因和影响,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是完成探究性任务的前提条件,其本质就是新课标倡导“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理念,但是,大部分学生比较擅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他们既不晓得融会贯通的意义和途径,也不会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材料分析中解答问题。因此,教师务必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灵活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笔者在执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时,就紧密结合教材前后的联系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春天的故事》中部分歌词,直接打开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如下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问题:一是这位老人到底是谁?他领导的党中央于1979年制定了哪些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二是老人在南海边“畫了一个圈”内涵与意义是什么?三是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指我国的哪一个城市?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什么?四是这位老人在南海边“写下诗篇”蕴含着什么特定内涵?其历史意义是什么?五是你如何采用最简练的一句话语言评价这位老人?上述习题系统性比较强,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提高分析与归纳,比较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学习效果喜人。
四、优化激励机制,增强学生自信
不管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措施,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激励、赞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自主探究的自信,为全方位掌握新知识树立必胜信念。所谓自信,就是指一种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某一愿望的心理现象。凡是拥有自信心的学生,就不怕面临的艰难险阻,勇于通过探究性分析与实践解决问题。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诸如通过趣味化的导语、饱满的精神状态、历史小故事或历史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的范围,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采用恰如其分的言辞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逐步获取完成自主探究任务的自信心。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圆满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