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52-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吹响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号角,《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材的问世,给我们带来了新课程课堂改革的生机。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能自觉地更新教学理念,适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欣赏者。本文针对当前的现状,对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使我们小学的语文教师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新变化。
一、教师角色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一)教师“满堂灌”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成为知识传授者和权威的形象。教学的老路一一教师包讲,学生包听,教师把持课堂的语言权,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存在以下想法: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教师讲得越多越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知识就掌握了。这样的课堂,台上教师讲得大彻大悟,台下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师当“看客”
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有一种片面的观点,错误理解新课程理念,盲目反对教师的讲授,讲得越少就越好,讲得越少就越体现教育理念的先进,似乎是在下决心把“讲”字赶出课堂,赶出教学过程。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还美其名曰“自主式语文教学法”,课堂也就成了难闻教师声音的自学式课堂了。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的课堂看似展现学生合作探究,但也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程序化的合作,整堂课“一帆风顺”。问题只要一提出,教师“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在教室来回巡视。几分钟后,各学习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作小组陈词,最后,教师“合掌而笑”:“同学们,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好!”教师顺理成章的说道:“嗯,非常好!”于是,教室里掌声一片。这样的课堂也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成为一种盲目的教学形式。
二、语文教学的新原则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教学原则:
(一)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二)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学困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三)主体参与原则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三、教师角色的正确转变
(一)创建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权威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传统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这种师生的平等首先要有教师爱心的付出。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教学,需要我们师生在情感上有爱心的交流,毫无真情投入的课堂肯定是乏味的。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要做一名“爱心使者”,努力做到爱学生、爱生活、爱文本以及营造一个和谐的爱的教学氛围。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常说,要以我心去交换学生之心,换句话说,我们应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爱心去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美好情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成为主流社会接受的人。
其次要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讨论式、对话式教学。语文课的授课对象是学生,所以要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控制学生为主,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采取一些具体方式来做到民主,如提问的启发性与平等性,教学方式使用座谈式、研究式、辩论式等,并尊重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与争鸣,做一个串线人为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服务,创设“畅所欲言、自由讨论”的教学氛围,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争鸣,使学生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卓越的才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课堂教学才能进入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
(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不管教育理念如何变化,教学过程的这一特点都是客观存在,都必须承认,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过程的组织,调控,及时的评价、反馈等。教师的这些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导向性、支持性,激励性等方面的作用,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构建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认真练好“讲”的基本功,用好“讲” 的常规教学手段,做到“精讲”:在内容上非讲不可的内容才讲,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坚决不讲;在时间上,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时候才讲,正如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讲得精彩,善于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把复杂深奥的道理用新鲜、活泼、简明、流畅的语言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使学生顿开茅塞,恍然大悟。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忽视,而且必须加强。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是对自己的角色的一种清醒认识的表现,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态度。在语文新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角色应该认真研究如何把指导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艺术、更有实效。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吹响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号角,《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材的问世,给我们带来了新课程课堂改革的生机。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能自觉地更新教学理念,适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欣赏者。本文针对当前的现状,对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使我们小学的语文教师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新变化。
一、教师角色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一)教师“满堂灌”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成为知识传授者和权威的形象。教学的老路一一教师包讲,学生包听,教师把持课堂的语言权,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存在以下想法: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教师讲得越多越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所学知识就掌握了。这样的课堂,台上教师讲得大彻大悟,台下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师当“看客”
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有一种片面的观点,错误理解新课程理念,盲目反对教师的讲授,讲得越少就越好,讲得越少就越体现教育理念的先进,似乎是在下决心把“讲”字赶出课堂,赶出教学过程。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还美其名曰“自主式语文教学法”,课堂也就成了难闻教师声音的自学式课堂了。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的课堂看似展现学生合作探究,但也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程序化的合作,整堂课“一帆风顺”。问题只要一提出,教师“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在教室来回巡视。几分钟后,各学习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作小组陈词,最后,教师“合掌而笑”:“同学们,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好!”教师顺理成章的说道:“嗯,非常好!”于是,教室里掌声一片。这样的课堂也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成为一种盲目的教学形式。
二、语文教学的新原则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教学原则:
(一)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二)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学困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三)主体参与原则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三、教师角色的正确转变
(一)创建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权威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传统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这种师生的平等首先要有教师爱心的付出。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教学,需要我们师生在情感上有爱心的交流,毫无真情投入的课堂肯定是乏味的。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要做一名“爱心使者”,努力做到爱学生、爱生活、爱文本以及营造一个和谐的爱的教学氛围。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常说,要以我心去交换学生之心,换句话说,我们应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爱心去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美好情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成为主流社会接受的人。
其次要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讨论式、对话式教学。语文课的授课对象是学生,所以要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控制学生为主,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采取一些具体方式来做到民主,如提问的启发性与平等性,教学方式使用座谈式、研究式、辩论式等,并尊重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与争鸣,做一个串线人为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服务,创设“畅所欲言、自由讨论”的教学氛围,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争鸣,使学生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卓越的才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课堂教学才能进入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
(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不管教育理念如何变化,教学过程的这一特点都是客观存在,都必须承认,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过程的组织,调控,及时的评价、反馈等。教师的这些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导向性、支持性,激励性等方面的作用,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构建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认真练好“讲”的基本功,用好“讲” 的常规教学手段,做到“精讲”:在内容上非讲不可的内容才讲,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坚决不讲;在时间上,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时候才讲,正如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讲得精彩,善于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把复杂深奥的道理用新鲜、活泼、简明、流畅的语言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使学生顿开茅塞,恍然大悟。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忽视,而且必须加强。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是对自己的角色的一种清醒认识的表现,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态度。在语文新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角色应该认真研究如何把指导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艺术、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