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英译本漫谈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acedf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杨宪益、戴乃迭是中国最早译介《史记》的翻译名家。学界长期以来对他们翻译的《史记》选译本关注不够,鲜有文章论及这两位翻译大师的《史记》译本。本文梳理了杨氏夫妇出版的各种《史记选》英译本,期待译界能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这两位大师的《史记》英译。
  关键词:杨宪益 戴乃迭 《史记选》 英译本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史记》(Records of the Historian)选译本于1974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杨氏选译了《史记》中许多文学名篇,英译文简洁朴素,几乎不用脚注,主要针对西方普通读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倪豪士教授认为杨宪益、戴乃迭的《史记》英译是在1958年至1970年间进行的。倪豪士认为他们选译的篇目受王伯祥选注的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史记选》影响。王伯祥先生曾给杨氏夫妇的《史记》英译本写过序。他们在翻译时主要参考了王伯祥《史记选》中的篇目。王伯祥对选取的每卷篇目都做了若干校记,即根据手头容易得到的多个《史记》权威版本,如覆刻《百衲本》和日本陇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等版本进行相互对照,对其中出现的文字异同正误进行校记,同时还对其中涉及的音读、字义、地名、人名、官名等做了简单注释,这些注释和校记合并起来称为校释。王伯祥选注的《史记选》突出的是《史记》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同时兼顾其史学意义,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内地学者对《史记》进行评注的杰出学术研究成果。王伯祥在该书《史记选序例》里详细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就,对所选注的篇章进行标点,注释详备,配上多幅《史记》地图分插在每个选篇前面。他的这部著作半个世纪来颇受专家学者与普通读者的欢迎,出版后经久不衰,成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当时翻译《史记》时在中国内地能够找到的较优秀的《史记》评注版本。遗憾的是这对中国最著名的夫妻翻译家没有翻译王伯祥对《史记》文学名篇的注释,这当然与他们一如既往的翻译目的有关,即旨在将经典中国文学英译介绍给西方普通读者,但在突出《史记》文学性上他们与王伯祥却有共识。杨宪益、戴乃迭翻译了王伯祥《史记选》选注中精选的所有20个文学名篇。
  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史记选》(Seletions from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共计31卷内容。这个选译本包括本纪2卷,世家5卷,列传24卷。2卷本纪为《秦始皇帝本纪》和《项羽本纪》;5卷世家为《越王勾践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留侯世家》和《陈丞相世》家。24卷列传是《孙子吴起列传》《伍子胥列传》《商君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孟尝君列传》《田单列传》《范睢蔡泽列传》《魏公子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吕不韦列传》《淮阴侯列传》《季布栾布列传》《吴王濞列传》《淮南衡山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汲郑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滑稽列传》《货殖列传》《游侠列传》和《酷吏列传》。这31卷的内容均为全英文印刷,无中文对照,人名地名为威格码拼音。
  2001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史记选》(Selections from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内容共计18篇。这18篇内容全从1979年版本中选取,具体内容为《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孙子吴起列传》《商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淮阴侯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和《滑稽列传》。这个版本与1979年版不同的是将原来人名的威格码拼音转变为现代汉语拼音,并为汉英对照本,对照的中文是《史记》各篇章的古文。
  2007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彩图版大开本的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史记选》(Selections from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这个版本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发行。这个版本精选了《史记》中具有代表性的24卷内容,并将每卷分为几个有趣的故事,其目的是通过这些简洁精要的故事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该译本内容由四部分组成,本纪、世家、生活和附录。本纪部分翻译了秦始皇帝和项羽;世家部分翻译的是越王勾践、孔子、陈涉、留侯张良和丞相陈平;生活部分包括孙子吴起、伍子胥、商君、孟子荀卿、孟尝君、平原君和虞卿、廉颇和蔺相如、吕不韦、刺客、淮阴侯韩信、张释之和冯唐、魏其侯和武安侯、李广、淮南王和衡山王、酷吏、游侠和滑稽。附录部分由一幅春秋晚期不同诸侯国的地图和中国历史朝代简表构成。这个版本的最大特色是图文并茂,插入了二百余幅《史记》著名故事和现代考古发掘彩图以帮助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外文社该版英译文均选自1979年杨氏夫妇的英文翻译,并在每卷英译文内容中添加小标题,将该卷涉及的著名故事醒目标出,脉络清晰。但是该版本的每卷英译文都只是节译,从版面内容上看更像是24卷《史记》英译的故事简报。另外这个版本使用的是现代汉语拼音音译《史记》中涉及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2008年外文出版社将杨宪益、戴乃迭的《史记选》(Selections from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英译本列入大中华文库出版。大中华文库《史记选》英译本共计3卷,1241页。《史记选》英译第一卷共收录8篇英译文,分别是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越王勾践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和孙子吴起列传。《史记选》英译第二卷共计12篇英译文,分别是《伍子胥列传》《商君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吕不韦列传》《刺客列传》和《淮阴侯列传》。第三卷《史记选》共包括11篇英译文,分别是《季布栾布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吴王濞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淮南衡山列传》《汲郑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滑稽列传》和《货殖列传》。中国著名《史记》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安平秋教授为大中华文库《史记选》英译本撰写了前言,追溯了司马迁生平及《史记》成书的过程,并对《史记》体例、文史上的地位、注释版本做了详细的介绍。安平秋认为外文社推出的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中英对照读本,对扩大《史记》在海外的影响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杨宪益、戴乃迭的大中华文库《史记选》每个篇章的主体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史记》原文、安平秋校译的《史记》白话文以及杨、戴的英文翻译。这三卷内容共涉及司马迁《史记》中31卷文学名篇的翻译,英译文所選篇目与1979年版本篇目一致,所有人名地名的音译均使用现代汉语拼音。   这里提个小小的发现。此前,笔者一直认为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史记选》最早版本是1974年香港商务印书馆版本,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东亚图书馆四楼《史记》文献区意外地发现了一套英华对照版《史记选》。这套书共分上下两册,为硬壳精装本,其中对应英文部分的中文由相应的《史记》原文和译文两部分组成。原文和譯文中涉及《史记》人名、地名、国名等专有名词均用下画线标出,这套译著是1967年10月由香港今代图书公司出版,收录《史记》英译文31卷,依照年代次序,从纪元前6世纪的孔子时代开始,直到纪元前1世纪司马迁时期为止,共计922页。在这本选集中,一共包含2卷本纪、5卷世家和24卷列传。奇怪的是在这套译著上并没有标出译者的名字。由于书名是《史记选》,又是中英对照本,所以很容易与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1979年版《史记选》产生联想。后经笔者比对,发现这个版本中所选译的篇章数目和目录顺序与1979年杨氏夫妇英译的《史记选》英译文篇目完全一致,所以可以断定这个版本就是杨宪益、戴乃迭所译,但为什么在这个版本中未标明译者信息却不得而知。但这至少说明杨氏夫妇早在1967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史记选》英译文,较之倪豪士教授所推断的他们完成《史记》英译的最后年限还要提早几年。这也是目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东亚图书馆典藏文献区发现的杨氏夫妇最早出版的《史记》英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是中国内地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司马迁《史记》的著名翻译家。他们的《史记选》译本在促进《史记》西传和向西方普通读者介绍早期中国历史人物、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学术性《史记》的翻译工程也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红楼梦》的杰出译者,杨宪益、戴乃迭早已享誉海内外,但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翻译的《史记》,更是鲜有学者研究过他们的《史记选》英文译本。未来期待有更多学者能够投入到对其《史记》的翻译研究中。他们对《史记选》的翻译同他们翻译的《红楼梦》一样精彩,同样值得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王伯祥.史记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 司马迁.英华对照史记选[M].香港:香港今代图书公司出版,1967.
  [3] 安平秋,安乐哲主编.北美汉学家辞典[D].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世纪以来,文化界兴起了一股“阳明热”,其表征之一就是先后创排了多部“阳明戏”。这些“阳明戏”在艺术阐释王阳明精神思想的同时,也形象展现了王阳明艰辛的成长之路。新世纪“阳明戏”中的成长叙事一是聚焦了王阳明的“内圣”之路,二是聚焦了王阳明的“外王”之路,“内圣”与“外王”的相互交织,从而将王阳明“成圣”的艰难历程和人生传奇进行了艺术化展现。  关键词:“阳明戏” 王阳明 成圣 内圣 外王 
摘 要: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中的黑暗森林理论是以以下四个强行设定的大前提为基础的:第一,光速不可超越;第二,部分文明拥有光粒和二向箔等毁天灭地的超级武器;第三,猜疑链和技术大爆炸;第四,在不同生存环境下产生发展的文明都会殊途同归地走向毁灭其他文明以保全自身文明的道路。本文尝试对这四个大前提进行逐个否定,最终证明黑暗森林理论并不成立。即便这一理论可能被证伪,也丝毫不影响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本身的巨
摘 要:云南省宁洱县德化乡荒田地区的彝族分支香堂人以“跳神”和“跳笙”仪式作为自身口传文化的主要载体。本次调查活动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了解记录了1949年前荒田地区香堂人“跳神”活动与“跳笙”活动的主要流程,并探究其功能与意义。“跳神”和“跳笙”这两个活动(后简称为“双跳”)都各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流程,“双跳”活动作为普洱地区民间口传文化的两种体现,在香堂人的历史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都起到过重要作用,同时
摘 要:潘仁美的奸臣形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世代累积型小说,历史原型潘美到小说人物潘仁美的嬗变深刻地体现在小说的演进脉络中,直至明代熊大木版《杨家将演义》问世后也没有完全终止,其背后反映的是更深层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本文旨在对宋史及民间文学流传中的潘美形象做一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形象的变迁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宋史 《杨家将演义》 潘美 民族矛盾 忠奸之辨  潘美(925—991)
摘 要:村上春树从登上文坛开始就备受关注,他的作品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并且拥有众多忠实的读者。本文以《舞!舞!舞!》这部作品为例,从表现社会黑暗和对人生无意义的主题内容、语言新奇、构思奇特以及后现代主义特色等几个方面,分析村上春树作品的艺魅力。  关键词:村上春树 艺术魅力 主题 艺术特色  一、主题内容  1.后工业时代的日本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美国的帮助,日本的经济在一片废墟中逐步成长
带小朋友们到北京天文馆研学时,老纪总会讲1582年10月的故事。并不是这一年有什么大事发生,只不过,如果把手机日历调到1582年10月,会发现这个月只有21天,没有5—14日,而是从4日直接跳到了15日。   怎么回事?其实,这桩历法的“公案”也涉及天文学的范畴。古时候,人类曾遭遇洪水泛滥,又有耕种的需要,就得观察星象位置,这才有了天文学。从斗转星移到四季变化,年月日天的长度都和天象分不开,
【摘 要】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是社会各界共同的使命,更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立足于时代发展、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宏观角度,积极践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新时代的教育资源和有利条件,在每个学生的心灵中埋下爱国报国的种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渗透;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
摘 要:《上海赋》对老上海的历史、人物、风情等的描摹,体现了木心独特的现实主义手法。“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细节的真实”等都可以从木心所刻画的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上海人,以及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的生活场景中窥见。木心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又让他善于运用传统文学形式结构散文,《上海赋》用赋体做整体框架,用白话来添砖加瓦,方言作调味佐料,采用了多样化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老上海 赋 现实主义 忧思情怀  
摘要:《全宋诗》由于体量巨大,且出于众手,因此不免存在一些重出问题。近来通过研读发现,胡伸弓名下也有一些诗歌与他人重出,故有必要对其归属加以考证。关键词:《全宋诗》胡仲弓重出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在收录诗人之众、诗作量之大等方面均可谓规模空前,但因其体量巨大且出自众手,以至于难免存在误收、重出等问题。笔者在研读南宋江湖诗人胡仲弓诗歌的过程中,发现其名下诗歌也存在重出现象,今对之考
摘 要:《心灵史》是张承志是继《黑骏马》《北方的河》中精神追寻之后的灵魂皈依之作,是他的生命之作。然而在众说纷纭、哗然喧嚣的评述声音中,却很少把《心灵史》文本归于一种情感和心灵的维度,本文尝试以叙述者“我”作为切入点,从历史评述、宗教情感、“我”的联结等角度解读《心灵史》心灵维度的意义。  关键词:《心灵史》 叙述者 “我” 心灵  若提张承志,《心灵史》是绕不开的文本与话题,继《黑骏马》《金牧场